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最近有公民提出將學童上課時間縮短為上午九點至下午三點的構想,並且已經成案,教育部必須在明年一月回應。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曾調查各國學生上課時數,台灣學童平均每天上課時間長達9.5小時,名列全球第一;而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則僅6-6.5小時,中南美洲的巴西甚至只有5小時。看來台灣不只勞工「血汗」,連小學生也不例外。這個問題攸關學童健康與長遠的國家競爭力,政府恐怕不能輕忽看待。
過去民間針對勞工工時的討論,往往會提出「工時不等於效率」的觀點,這個看法同時也適用於學校──「學習時數不等於學習效率」。很多家長秉持「不讓小孩輸在起跑點的」的信念,除了每天7:30至下午3:40(若加上課後照顧,最長可至5:00)長達8:00小時的在校時間外,更要求子女必須參加校外輔導或學習各種才藝,以致台灣很多學童每週學習的時數竟可高達60小時,比起一般勞工更加「血汗」。醫學專家早已警告,過長時間的學習易對學童造成壓力,不僅影響身心健康,並且削弱學習的成效。最顯而易見的是,因為過度學習而致對學習失去了興趣,隨著年級不斷升高,這種現象愈是明顯。台灣學生平均每週閱讀時數居全球末段,未始不是早年被迫學習過度所造成。而當一國之民對閱讀、對新知的汲取興趣缺缺時,連帶也拖累了整體國家的競爭力。
不僅如此,自小就處在高度的學習壓力下,以致成年的台灣人對於過長的工時也似乎習以為常,結果是年紀輕輕就罹患慢性疲勞症候群,受影響最顯著的是睡眠品質,過去曾有一項統計顯示,台灣人失眠率名列全球第二。這個問題迄今顯然未解,因為不久前衛福部才宣稱,台灣一年的安眠藥使用量超過三億二千萬顆,排起來的長度將近330公里,相當於國道一號總長。試想,因為自小學習、長大工作所造成的過勞,將造成國民健康多少問題,又將耗損多少醫療資源?
因此,縮短學童上課時數,是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一如勞動力管理得當,短工時也能創造高效率般,如果課程設計可以更精進,那麼縮短上課時間也能獲致高度學習成果。再者,上課時間變短,資源的耗費(如水電)也相對可以減少,亦有利於經濟效益。
當然,若真要實施每天上學六小時,就目前台灣社會現狀與觀念而言,仍有其亟待克服的難題。首先必須矯正的就是過去家長「學習多(長)才有成效」的觀念,唯這與導正台灣「慣老闆們」認定「工時長(加班)等於成效高」的偏差心態一樣困難,也可能是推行此案的最大阻礙──簡單來說,認為學校教得不夠,乾脆把子女送去「補習」。其次,台灣多數家庭屬「核心型」,即由父母與子女所組成的小家庭型態,如果父母都有職業,現行學童上下學時間一旦調整,將造成家長接送問題。如果學校不願開早自習或晚修課,那麼雙薪家庭對此解決的方式恐不外乎把小朋友交給安親班。若真是如此,即使學校上課時間縮短了,但還是會有不少的學童(特別是都會區)根本無法獲得這個美意所帶來的好處。
此外,在這個對公教人員抱著質疑眼光的年代,學生上課時間減少了,意味老師授課的鐘點也會降低。那麼,會否有人主張應該裁減教師員額或調降老師薪水?若果,勢必又造成政治上與社會上的歧見、紛爭,這些都是主其事者無可迴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