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基本人權,不是特權

如果隨便去問一個美國人應不應該禁止黑白通婚?除非你問到三K黨,大概十之八九會認為這根本不成問題,因為禁止黑白通婚是不可思議的,但在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是否立法禁止黑白通婚是依各地民情傳統,絕大多數的人認為,人民本來就有權以族群界定婚姻的範圍,而國家出手干預人民立法保護血統,即制定所謂anti-miscegenation laws,反而是更不可思議的做法。

【被遺忘的歷史】蔣政權監獄受刑人大量暴斃事件

中國國民黨蔣政權接收台灣初期,即逐步實施警特高壓統治,加上官僚普遍貪污腐化的情況下,原本有良好法治基礎的社會治安也漸漸出現混亂現象,但是,蔣政權將台灣當作佔領地、次殖民地,以「台灣人被日本奴化」的藉口,下令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指揮警特展開濫捕亂關,於是,戰後不到一年,日治時代留下來的監獄很快就人滿為患了。

根據一九四六年八月二十四日的報導,第三監獄第二分監(高雄刑務所)就因收容的受刑人太多,而驚傳二十八名受刑人暴斃事件,另有約八十名則處於病危狀態。在此事件發生的前幾天,台中監獄也有十名左右的受刑人死亡。

【鐵份補給】記得太郎與次郎嗎?日本的南極探險船艦演進史

記得多年前,木村拓哉曾演過一部日劇,叫做「南極大陸」,故事講述日本戰後,積極參與南極調查,並且派出一艘探測船,帶著研究人員以及擔任馱獸的樺太犬們,前往南極的故事。

由於是真實發生的故事,因此賺人熱淚,不過對於我這個世代的人來說,讓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在1983年,改編自相同的故事,並由高倉健所主演的電影「南極物語」。這部電影採用半紀錄片的方式拍攝,而且劇組人員跟著南極破冰船前往現地拍攝,還找來希臘著名新世紀音樂家范吉利斯,製作電影配樂。

這部電影當時共吸引了880萬人次觀賞,並且獲得59億日圓的票房(當時約合10億台幣,1983年匯率),因此之後在2006年被美國好萊塢改拍成「極地長征」,並且在2011年改由木村拓哉主演連續劇了。

不過電影是一回事,但真實的日本南極探險,可是經歷過相當曲折的過程,才有今日的成果。最早前往南極進行探險的,是日本帝國陸軍中尉白瀨矗,在1912年所創下的紀錄,然而戰後日本一切百廢待舉,別說是前往南極,要養活一億人民都有相當困難。

【男人想想】748法案底下的男性

圍圍是個輔導老師,他是個男同志,他,同時也是一個女孩的父親。

2005年10月,圍圍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真愛-喵喵。大學遇到彼此的他們,交往三年後就在校園中遇到了挑戰,正在修習教育學程準備實習課程的他們,差點被主任終止實習,在主任的觀念中,男同志是不能擔任實習老師的。

此外,校方也要求雙方的家長都到學校會談,在封閉的校園環境中,校園對同志的不友善不僅只發生在學生身上,也同時在迫害著男同志老師,「喵喵的媽媽不知道他是男同志,就被主任強迫出櫃。」圍圍回憶當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

挺過校園風波的他們,決定要攜手共度一生,首當其衝的便是當時政府尚未認可的合法同志婚姻。

【時事想想】「你們的孩子是天使」 同志家庭在老師、鄰居眼中的真實面貌

2019年5月17日,在國際「不再恐同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這天,台灣將發生一件全世界矚目的大事件,並會被永久記錄下來,成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履歷」上重要的一筆。因為台灣婚姻平權法案將交付立法院表決,並且是直球對決,沒有退路。

無論表決的結果如何,(經過沒有誠意的協商,傷害感情的公投,政治角力的多方拉扯之後),只有身為「切身利益關係者」的我們才知道,一路走來的「風景」有多暗潮洶湧。無論如何,這都是值得被紀錄的一天,筆者也希望,台灣同志朋友的「現狀」,在這歷史上重要的一刻,能多多被看見。

今年5月8日,母親節前夕,我生平第一次站上街頭爭取自己的權益,和其他四十個同志家庭一起,我們在雨中向社會、向立法院、向反對我們成家的人們吶喊,給我們公平的成家保障。

《蘭船東去》歷史來來去去

《蘭船東去:胡椒、渡渡鳥與紅髮人的航海之旅》是一本基於史實的歷史小說,橫跨了荷蘭對西班牙的獨立戰爭、聯合內部政商力量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葡萄牙鬥爭並殖民亞洲的故事。

十六世紀中葉,歐洲大陸西北方的低地區──荷蘭,正經歷著與西方宗主國對的八十年戰爭,同時面臨棘手的內部形勢:互有芥蒂的在上位者,爾虞我詐的六大商會。跟著《蘭船東去》情節發展,看荷蘭如何在政商結合以及威逼利誘的過程中,成功組織一家代表國家、制霸亞洲的貿易武裝集團-「荷蘭東印度公司」?然而,當為了不被迫害、保護珍貴的自由而團結起來抵抗外侮,人們又如何以團結知名,走向迫害異己的矛盾處境? 

歷史來來去去

此書出版之際,我與作者仍素昧平生,社方邀我約略寫幾字推介給讀者,欣然答應的理由,不外樂於獎掖後進,好事共襄盛舉。但更嚴肅的原因,是想藉機先睹現代國人是如何體會與書寫荷蘭相關事務,看能否從中整理出大勢,進而建議同好者如何在今日與未來時光中,繼續強化「主體性」來思考與調整我們歷史文化中的「荷蘭」位置。

翁佳音

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

【日本想想】日本黃金週10連休好過癮?「五月病」的心理危機才要開始! 作者:

2019年5月,日本有新天皇德仁即位,並將年號從「平成」改為「令和」,新時代開端的各式皇家儀式,與日本的大型連休「黃金週」連成一線,形成長達10天的休假。乍聽之下十分過癮,不過也有許多醫生呼籲要多注意「心理狀態」,因為假放越久,「五月病」可能越嚴重了。

在日本,春暖花開的4月伴隨著櫻花的綻放,也是學生展開新學期、新鮮人步入職場的開端,從考試與找工作的壓力中釋放,又立刻進入新的環境,經過一個月兵荒馬亂的撞牆適應期,4月底至5月初的「黃金週」可說是讓人們緩衝的好時機。

故事的力量

 

*本文提及「復仇者聯盟四——終局之戰」劇情,請斟酌閱讀。

 

 

 

人就是會說故事的動物。Man is the Story-telling Animal.」——英國小說家Graham Swift《水之鄉Waterland》

 

一連串手寫的符號居然包含了不朽的意象、錯綜複雜的思想,以及一群活生生的人在裏頭說唱逗笑的新世界,面對這種奇蹟我們居然荒謬地習以為常。」——俄裔美國小說家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幽冥火Pale FIre》,引用自Jonathan Gottschall,《大腦會說故事The Story Telling Animal》(李宗義、許淑雅翻譯)

《典藏台灣史》選摘:台灣歷史的建構

人群與文化構成

當代的台灣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社會,雖有學者倡議人群的組成帶有濃厚的南島民族成分,但絕大部分在台灣居住的人群都自以為是漢人,也帶著漢人思維的文化與歷史觀。由於漢人文化與歷史觀的強烈影響,目前台灣的歷史解釋仍然受制於文字記錄與漢人群的歷史,在國民教育的小學、國中歷史課本,或者是高中、大學的課本與教學資料,佔有99%以上時間的史前時代人類活動史,卻往往只些許篇幅,甚至老師們不知從何教起,加上漢人沙文主義的思維以及狹隘的文字歷史觀,使得各級教科書基本上是文字記錄才叫做歷史。

史前時代以及原住民族的文化,頂多只是加在課本前面的點綴,並未眞正論及從史前時代到當代原住民的生業活動與文化變遷的過程,更無法將原住民人群和漢文化人群同等對待,用一樣的態度書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