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用租牛仔褲,取代買牛仔褲嗎?你知道荷蘭史基普國際機場的燈泡是跟飛利浦租的,而不是買的嗎?這些打破傳統經濟模式的做法,正是要解決地球資源有限性的新經濟典範──「循環經濟」。
談到「循環經濟」,你會想到什麼?劉李俊達向演講台下的聽眾們拋出這個問題。「大概就是資源回收再利用吧!」其中一位聽眾如此回應,其他聽眾點點頭表示同意。聽眾的反應顯然在劉李俊達的意料之內,但他肯定地表示:「今天這場演講正是要翻轉『循環經濟等同於資源回收』的說法。」
4月13日午後,在臺灣大學對面的聯經書房,劉李俊達代表「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以「循環經濟──氣候變遷時代的產業轉型」為題進行演講。
線性經濟造成資源枯竭
生產、消費,終至丟棄,是工業時代以來,現代人再熟悉不過的流程。劉李俊達說明這是所謂的「線性經濟」,也是形成目前資源浩劫的問題根源。因為在整個線性經濟流程中,會耗費礦物、石油、水與能源等天然資源,同時累積大自然消化不了的碳排量及汙染量。且為了熱絡經濟、滿足物質需求,人們偏好「加速」這道流程,高速消耗歷經千萬年才形成的礦物原油與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