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晷之南】詩與權力的重要性

對每個統治政權而言,所有與國家政策和社會主流觀念牴觸的思想言論,乃至大眾出版物都被視為危險的對象,進而打壓查禁和銷毀,甚至將這些反體制人士關進牢獄,以示懲戒(殺害)來突顯自身的權威和政權的合法性。

因此,我們若把歷史視點拉回到明治、大正、昭和時期,同樣可以看見這些無聲中的殺伐拑制,給詩人、作家和各種主義的信仰者帶來多大的壓迫。質言之,生活在這樣的時代狀況下,不僅異議者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那些看似與世無爭的文學書籍未必就能逃過劫難。

因為在統治當局看來,文學書籍所寫的內容,若實質影響社會秩序及敗壞社會風俗,他們即可逕行查禁和問罪,尤其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思想活動和農民運動的組織活動格外敏感,更別說那些激進批判國家體制的異見人士、反戰和反軍國主義的言論主張了,必然遭到無情的迫害。然而,這裡存在著一個有趣的反諷,相對於反體制的社會運動,表現詩人思想情感的詩集應該不具危險性,它依然被列入查禁名單中。

兒玉花外與大塚甲山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選立委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的立委每4年改選一次,可是首屆立委自1948年選出後,居然可以連當44年,直到1992年才全面改選;其中雖有進行過補選,但不只有1/4的席次是總統掌控的僑選立委,總統還能直接停辦選舉。

中華民國在1948年初選出行憲後首屆立委,共759名(台灣僅佔7席)。但國民黨政府在隔年就因國共內戰失利,逃往台灣;約半數的380名立委也跟著國民黨來台。

首屆立委任期原應於1951年5月屆滿,但因中華民國的統治區只剩台灣,為維持中華民國之法統,並未辦理立委改選。而是由總統蔣介石咨商立法院同意,延長立委任期。

【鐵份補給】首班車即末班車的札沼線末段

進入初夏的北海道,呈現一片新綠,萬物叢生,農家也開始耕作,在這個北國大地,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這也是大部分來到北海道的朋友們,對於北海道的第一印象。

距離北海道第二大城旭川大約60公里,有一個的小鎮新十津川町,隔著石狩川與滝川相鄰。這個小鎮人口僅有6,625人,大多數世代務農,大多是生產稻米,很純樸的一個地方。

在小鎮的西南方,有一座火車站「新十津川站」,自從1972年之後,就成了終點站直到現在,如此平靜的鄉下小站,每天早上的9點28分,列車緩緩駛進,停靠32分鐘之後,在上午10點準時出發,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法律、警察、暴力與正義的思索:從香港包圍立法會的警民衝突談起

香港「反送中」的遊行活動近來成為國際的焦點,在6月12日這天,為了阻止《逃犯條例》修正草案的二讀辯論,數萬名人民包圍立法會和政府總部,雖然暫時拖延了這起修正草案的二讀,卻引發了警民的衝突。據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在接見記者時所言,為了驅趕群眾,警察動用了警棍、橡膠子彈、催淚彈、手擲催淚彈、胡椒噴劑及布袋彈。

看到這些武器,相信很多民眾第一時間的反應是,警察的職責不是保護人民的性命嗎?為何動用這些武器來傷害人民呢?如果以哲學的角度來思考,在甚麼意義下,警察的存在成為了一種暴力呢?對執法的警察來說,他們可能會認為,他們面對的是暴民,而法律賦予了他們動用武力的權力,某個意義下,他們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

在柏林巷口裡的小學 遇見最溫暖有力的轉型正義

施納柏格區(Schöneberg)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西邊,在東西德分裂時期,這裡曾是西柏林的行政中心。在冷戰時期,美國總統甘迺迪拜訪西柏林,他站在施納柏格市政廳的陽台上,發表了一場歷史性的演講。其中許多段落成為名言,如「自由有許多困難,而民主亦非完美」(Freedom has many difficulties and democracy is not perfect)、甘迺迪用生澀德文說出的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

【女人想想】向日葵小屋 陪伴目睹兒度過風暴

小廷在國小三年級前,父母親常發生爭吵,大打出手,小廷總是偷偷躲在門縫,擔憂父母吵架的情形。後來小廷的父母親訴訟離婚,媽媽獨自一人帶著自己與弟弟,每個月定期與父親會面,然而…

小廷曾面帶愁容跟社工小聲地說:「我真的不想要看到爸爸。」

社工關心地問:「為什麼呢?」

小廷說:「因為我不希望媽媽對我感到失望,也不想讓媽媽不開心。」


在台灣,目前沒有相關統計可以得知家暴目睹兒數據,僅以保護服務司親密關係暴力通報數據進行推估。107年台灣約有9萬7千多名家暴目睹兒,目睹兒雖然不一定直接受暴,但在目睹家人受暴過程中,心理上卻常處於不安,擔憂家人被家暴,因此常作惡夢、智力發展遲緩、影響人際關係,人格上可能過度扭曲或偏激。而且,部分目睹兒少有複製暴力的傾向,恐怕造成日後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

「這不是我們的戰爭」 中國與俄羅斯的貌合神離

六四事件後隔天,習近平主席6月5日搭乘專機離開中國北京,對俄羅斯進行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並出席「第二十三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其中包括一系列的俄中商業合作計畫。在美中貿易戰不斷升溫之際,中國做出此舉動值得令人玩味,而且是否有要「鞏固後防」意味,避免在貿易戰中遭受腹背受敵,及為窮途末路的華為找尋出路?

自從5月美國重啟經濟戰後,中國股市經濟出現斷崖的下滑並讓中國人行緊急信心喊話,好不容易保住人民幣7關頭,但在六月第一週的端午節假期,香港離岸人民幣 (CNH) 兌美元匯價創下了一週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當日內最低價觸及6.9624。也呼應了前陣子習近平主席為何會突然緊急訪問俄羅斯的壓力,更透露想藉由俄羅斯與美國戰略競爭的「大三角關係」中互相抗衡,來減緩對抗美國的無招架之力。

《典藏台灣史》:東印度公司與台灣貿易

東印度公司雖然擁有許多特權,但是公司的發展是漸進式的。東印度公司早期在亞洲並沒有固定的殖民中心,為求在亞洲站穩腳根並與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競爭與戰鬥,公司內部達成三點結論:

第一,必須在亞洲任命一位總督執行政務,並設置議會協助總督處理各種事務。

第二,除了行政中心之外,必須要有一個船舶停靠的地方,作為貿易轉運以及集散中心。第三,為了獲得亞洲地區的香料以貿易品,必須控制香料群島以及東亞航運路線。1609年,荷蘭以艦隊隊長PieterBoth為總督,將行政中心設於萬丹(Bantam)。其次,荷蘭人來到印尼,了必須面對與英國的競爭外,還必須面對當地原住民的威脅,雖然萬丹發展為荷蘭東印度的行政中心,但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集散中心(rendezvous)。

林偉盛

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台灣史、近代中荷貿易史,相關論著頗多,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荷據時期台灣的國際貿易—以生斯貿易為主〉等,以及翻譯〈雷理生司令官日誌〉、《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邂逅福爾摩沙──台灣原住民社會紀實:荷蘭檔案摘要(第1冊)(1623-1635)》等書。

【日本想想】夏季防曬大作戰:「陽傘男子」成為熱門關鍵字!

天氣越來越熱,豔陽高照下,撐陽傘可以有效降低暑氣,不過對於男性朋友而言,要在大太陽下撐傘可能得和先和「男子氣概」的刻板印象對抗一番,但在日本可是從政府部門開始,大力宣導男性們拋開矜持,大方當個「陽傘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