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同情到同理:我們該如何面對身心障礙者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跟我一樣有相同的生命經驗?看到一些行動較為不便的身心障礙時,卻不知道該如何協助他們,因此就假裝沒看到的離去。我想這樣的案件不難看見,因衛生福利部資料顯示,臺灣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人數大約為一百一十萬人,將近臺灣每二十三人當中就有一人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我想這個比例難以去忽視。因此想藉此文章,整理自己過去幾年與障礙者相處經驗的協助模式及心態轉換。

收起對障礙者的憐憫

若想幫助身心障礙者,第一件事情並不是直接詢問怎麼幫助,而是在心態上要先有所改變。先把我們的憐憫之心收起來,他們本身並不可憐,他們可以適時透過不同輔具及協助來改善生活,他們也可以藉不同幫助者來完成生活的所需,真的不需要用你的憐憫、慈悲去看待他們。身心障礙者只是需要不同的生活協助,因為在現階段的環境不利於他們而已,當你用憐憫之心看待他們,除了使他們在生活上更加依賴他人而已,更是將他們貼上無能化的標籤。

《典藏台灣史》:福爾摩沙與台灣

眾所周知,台灣也叫「福爾摩沙」(Formosa),因為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海外世界稱台灣為「福爾摩沙」,這是1542年前後葡萄牙水手在前往日本的航行途中,行經台灣東岸,映入眼簾的蔥鬱美景,讓他們驚呼、讚歎「IlhaFormosa!」即「美麗之島」。1564年,人類史上首部世界地圖《世界地圖》(OrbisTerrarum)出自比利時的歐提利歐(AbramoOrtelio,1528-1598)之手,該書則以「Tinhosa」稱呼台灣島,可能是因為發音或拼音上的訛誤。

事實上,以《美國世界地圖集》(thePrentice-HallAmericanWorldAtlas)為例,雖然地圖上有為數不少的地方都被稱為「福爾摩沙」,但一般提到「福爾摩沙」,則多半會與台灣島聯想在一起。而台灣島以「福爾摩沙」之名揚名於海外,則始於1584年,一名受雇於葡萄牙人的荷蘭裔航海官林斯霍登(JanHuygenLinschoten)即以此名表記台灣。以下本書擬依照不同史料與年代,分別以「福爾摩沙」、「台灣」交替稱呼,這個橫亙於東亞輻輳中心的蕞爾小島。

根據《風中之葉:福爾摩沙見聞錄》作者蘭伯特(LambertvanderAalsvoort)所記,伴隨漢人移民人口的成長,大批無業遊民入住島上,迄至18世紀後期,淸廷已難以透過行政或軍事手段,有效控制土地的非法開墾;而拓墾山地的漢人移民亦屢遭原住民族馘首;族群之間因水資源問題經常有各種分類衝突;加上公權力不彰,官民之間欠缺互信,島上社會秩序混亂、人際關係緊張。此一時期最具矚目的社會事件,莫過於1787年爆發的「林爽文事件」。

1787年4月,法國探險家貝胡斯(JeanFrancoisdeGalaupdelaPerouse,1741-1788)來到今台南安平,並於熱蘭遮城(KasteelZeelandia)對岸下錨。熱蘭遮城或稱「奧倫耶城」,乃17世紀時荷蘭東印度公司所建造,作為經營台灣與對外貿易的營運中心,1664年鄭經建立東寧王國之後則改稱「安平」,現多稱「安平古堡」。出身海軍士官的貝胡斯,憑藉過去在海軍學校的專業訓練與實務經驗,判斷此時島內社會動盪,恐不宜貿然上陸。他也對福爾摩沙島做了如下評估,「自清廷征服該島之後,移往福爾摩沙定居的總人口數達五十萬人,而首府則有居民五萬人。福爾摩沙地處要津,任何國家若能佔有該島建構防禦設施,並在澎湖群島佈下若干船艦,即可安穩立身,向位居弱勢的清廷予取予求。」顯見台灣之於東亞的核心競爭力已於18世紀後期開始展露頭角。

而在「林爽文事件」平息後,淸廷解除移民限制之禁令,允許在台有親眷者自由移民台灣。1793年,淸乾隆皇帝八十大壽,英國特使馬戛爾尼男爵(GeorgeMcCartney)獲派出使大淸,他在日誌中記載,「福爾摩沙與清帝國之間的連繫脆弱,不日即會斷裂,若有外力干涉,相互間的連繫則隨即會被切斷!」

到了19世紀,少數登陸福爾摩沙島的西方人,則是普魯士裔宣教士郭實臘(KarlGutzlaff,1803-1851),郭實臘在荷蘭接受新教的宣教訓練後,隨即在1827年被派往荷屬東印度(今印尼)向當地華僑傳教,亦引發他到淸國傳教的念頭。即使當時淸廷不允許宣教士在當地活動,但郭實臘卻是對淸國興味盎然,他從一名華裔船長口中得知一些福爾摩沙的資訊,包括「漢人移民多半來自福建同安,他們前往福爾摩沙植民,從事貿易,種植稻米、甘蔗與樟樹」;「福爾摩沙擁有數座寬廣的深水港,但入口卻相對窄淺,小型的戎克船從廈門出海駛往福爾摩沙的西岸港口進行貿易,回程時則把稻米運至廈門,甚至將蔗糖運到華北一帶」;「福爾摩沙島上的拓殖活動發展迅速,島上優越的條件有利於拓殖者的背叛(略),拓殖者富有卻不受管束(略),福爾摩沙島上所執行的處決高居清國之冠,但管理成效卻是全國最低」;然而「福爾摩沙島上文風鼎盛,福建人有時會遣子弟來此以求取功名」。

透過1832年7月10日美國報紙《國家時事報》(theNatioanlGazette)之述事,能夠一覽此一時期海外人士之於福爾摩沙的認知,「(略)倘若清國必須開放比澳門更合宜的貿易地點提供所用的話,那麼福爾摩沙將不容遺漏。而福爾摩沙的海岸、海灣、港口與河流鮮為人知,東南部尤甚,該區幾乎是不受清國羈束(略),如此大的島嶼勢必擁有大量的資源,且地理位置鄰近清國,更增添其附加價值。福爾摩沙的土質與氣候條件相較於中國大陸,不至有過大差異,應可以大量種植茶樹,屆時則可大幅減少我們對中國大陸的茶葉需求(略)。」

不僅美國的輿論界對福爾摩沙做出了上述思考,1834年英國的自由商人亦開始留意那些尙未受制於淸國吏員干涉的港口,不少英商建議大英帝國應將福爾摩沙島納入帝國版圖。

林呈蓉

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研究人文科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日本對外關係史、日治時期台灣史,現為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專任教授。

【鐵份補給】從G20看各國行政專機與日本行政專機史

眾所矚目的大阪G20高峰會,終於順利結束,重要的國際議題包括減塑等政策,也獲得美國之外的各國支持;這場大型的國際盛會,航空迷們自然也不會放過。

也許很多看倌們覺得奇怪,怎麼國際政治的角力場,會扯上航空迷呢?那是因為G20的成員國政府首腦,紛紛搭乘自家的行政專機,抵達日本大阪參加高峰會,由於一次聚集了十多國的行政專機,自然吸引大批航空迷了。

行政專機顧名思義,就是代表政府的專用飛機,方便國家元首或政府官員,進行國內視察,或是國際訪問。一般來說,絕大多數的行政專機,都是隸屬於該國空軍,不過少部分的國家,並沒有特別使用專用機,而是搭乘該國的國籍航空出訪。

同婚上路滿月,部落怎麼說?一則來自水鹿部落的觀察

「我知道我的兒子是同性戀,可是那又怎麼樣呢?不要因為這樣感情不好,爸爸媽媽時間不多了。」一位部落婦女這樣告訴我。

前幾個周末,我與一位部落青年回到他在東部老家水鹿部落(化名),才剛踏進部落,就聽到轉角麵攤前聚集的三、五位年約五十歲上下長輩的對話,他們正在討論著孩子的性傾向。

部落保守教派遇上同性婚姻的價值衝突

去年11月底,公投第十案「你是否同意民法婚姻規定應限定在一男一女的結合?」在原鄉地區獲得的同意票遠比不同意票來得多,顯示出多數部落族人仍支持民法限定在異性戀婚姻。行政院在今年以公投結果和司法院釋字七四八號為基礎,提出《司法院釋字第七四八號解釋施行法》,於5月17日三讀通過,同性別之二人得以專法結婚,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的國家。

洪意涵

勵馨基金會屏東分事務所專案督導

【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自由創作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現在大家都能自由出書、著作,不過在整整上個世紀,台灣都有「出版法」對各種作品進行審查,只要出版內容觸犯當權者禁忌,輕則停刊,重則撤銷出版登記;直到1999年才廢除「出版法」,還台灣出版自由的空間。

國民黨政府在1949年敗逃來台灣後,帶來訂定於1930年的「出版法」;當時還是以黨領政的「訓政時期」,出版品的申請、登記均須經國民黨各級黨部審核,甚至是批評國民黨或三民主義的內容,還能處以1年以下有期徒刑。

不過中華民國名義上已於1947年底正式實施憲政制度,「出版法」也需要符合憲法所保障的「人民有言論出版之自由」。

【聽那些女孩唱歌】被世界逼壞的女孩Fiona Apple

提到費歐娜.艾波(Fiona Apple),腦海中浮現的可能是她那些歌曲中毫不掩飾的悲傷、叛逆、神經質與壓力,甚至厭食憔悴、藏匿大麻被捕、在演唱會上啜泣崩潰、幾近瘋狂等等事蹟;但她的經歷,卻是當代許許多多女性生命故事的縮影,這也使得她用音樂展現出來的反饋力量,更顯彌足珍貴。

【被遺忘的歷史】無所不用其極!蔣政權如何箝制新聞出版自由

台灣歷來的獨裁專制政府及殖民政府對於新聞自由,幾乎都不約而同的採取嚴格控制手段,在蔣政權時代尤其變本加厲地集各種手段之大成,對新聞自由的箝制無所不用其極,致使蔣政權統治期間,台灣新聞自由程度在國際上的排名都與共產國家同一等級。

台灣被中國國民黨蔣政權佔領的初期,由於政治控制尚未部署完成,因此,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自由空窗期」。1946年八月,蔣政權下令未經許可的報紙、雜誌全部停刊;到了二二八事變期間,所有非親中國國民黨的報紙,更全部遭到禁止發行、封館的命運,當時遭到蔣政權野蠻地搗毀、封閉的報館至少有六家以上;事變後又有二十二家報紙遭遇停刊命運。

蔣政權實施戒嚴之前,雖有新報紙獲得有限度的核准登記,以及自中國遷台避難的報紙,但是,戒嚴之後,在報禁、限制增加張數等等政策之下,台灣報業經歷了漫長的灰暗時代。

1949年五月十九日,蔣政權宣告戒嚴令,才經過三天,也就是同年的五月二十二日,就迫不及待地向當時民營報紙中銷路最好、言論最尖銳的《公論報》開刀,勒令停刊三天,創下戒嚴後政治迫害新聞自由的第一件案例。

【南國艾爾摩莎】台南北門城內外的世界:丐幫與官賊(上)

台南北門城的舊址,坐落在台南公園外,此區域因為臨近火車站,交通方便,以「公園」做為現代城市的門面,是市區改正很好的起點。從1875年的地圖可以清楚看到,清帝國時期此區域主要有城牆城門、西邊的兵鎮署,城外有水潭及一村居。清領時期,城門裡面與外面是兩個不同的世界,日治時期的都市改正,拆除城門城牆,改正為公園,貧民的社會並沒有消失,只是更遠離當時屬於布爾喬亞的公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