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歷史】二二八事變的高雄屠夫:彭孟緝(上)

1947年二二八事變中,嘉義和高雄兩地,是最早遭到中國國民黨政權以軍事行動血腥屠殺鎮壓台灣民眾的,為什麼?主要原因:這兩地軍事主管是高雄要塞司令兼南部防衛司令的彭孟緝。

彭孟緝1945年卸任印緬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砲兵指揮官後,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偕同「要塞調查組」來到台灣,擔任高雄要塞司令,二二八事變發生後又兼南部防衛司令。

南部防衛司令部負責嘉義以南區域的防衛,轄下兵力包括:整編二十一師獨立團、高雄要塞防備大隊、海軍總司令部第二基地(原海軍台澎專員公署)。其中,整編二十一師獨立團(團長何軍章),官兵3,172人;高雄要塞,官兵2,739人;海軍總司令部第二基地,官兵2,397人。整編二十一師獨立團分別派駐嘉義、台南各一個營,在鳳山五塊厝擁有南部最大的軍火庫。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同化下的轉變─迅速流行的洋式制服﹙一九一九-一九三九﹚

制服的成形(一九一九年-一九三○年)

洋式學生制服的迅速流行

隨著臺灣教育令與新臺灣教育令頒布,臺灣人的教育體制得以確立,並仿效日本內地學校的各種制度,開始制定洋式制服為學生服裝。自此,臺灣的學校制服於焉定型。

因應日臺共學的制度,此時期陸續成立的高等學校,仿效日本內地學校,制定了洋式的制服。例如:一九二八年成立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便參考日本的帝國大學,讓學生穿著立領的洋式制服,依季節而使制服顏色有所不同:夏季為淺色,冬季為深色,並以角帽為正帽,麥稈帽為略帽,帽上別有學校徽章以為識別,腳上則穿著黑色皮鞋。

彭威翔

臺灣花蓮人,畢業於臺北師範學院社會教育系,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現為國小教師。從小對於歷史有莫名興趣,年紀漸長,偶然機緣下進入政大臺灣史研究所就讀,關注的面向開始聚焦於臺灣這塊土地。由於在教育現場服務,因此將重心放在啟發學生對臺灣歷史有更多的興趣,以及更多面向的認識。

【女人想想】模擬小爸媽 電子照護娃娃翻轉性別體驗

在偌大的活動空間裡,角落擺放了好幾個電子照護娃娃,吸引前來參與「翻轉性別體驗教育活動」的青少年們的目光。當下,他們只覺得他/她是一般的娃娃,怎麼可能跟真的寶寶一樣有著生理需求?活動開始後,工作人員告知其將成為一日七小時新手爸媽或孕婦時,學員們臉上紛紛出現期待、興奮、開心、害怕、恐懼等表情,直到電子照護娃娃開始發出哭聲,隨即展開一場實境體驗的負責任之旅。

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會遇到許多難以取捨的事情,也會有許多人、事、物左右你的選擇。為了讓學員們更能融入為人父母的角色生活外,活動也安排了青少年們都很喜歡的冒險體驗活動,讓青少年體驗人生的「取」與「捨」。而這個取捨智慧,更促使他們去思考該如何掌握與抉擇自己的人生。

體驗為人父母真實面 照顧小孩有甘有苦

邱淑美

勵馨基金會彰化分事務所社工督導

【鐵份補給】日本規模最大的路面電車系統——廣島電鐵

近幾年輕軌(路面電車)的議題在台灣很夯,不管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或是高雄與淡水輕軌的陸續通車,都讓國人有了全新的交通體驗,畢竟在過去台灣並沒有輕軌系統。

早在1930年代,台北市便有興建路面電車的計畫,當時規劃了四條路線,卻因市會(現在的市議會)的反對,認為太過花錢而作罷。不過在日本本土,這項古老的交通工具,自京都市電在1895年通車以來,至今已有百餘年歷史,在那個汽機車仍不方便的年代,提供了人們行的便利。

只不過1960年代,由於內燃機技術發達,加上日本經濟躍升,汽車大幅普及,讓原本是民眾代步工具的路面電車,成了都市交通壅塞的元兇,結果就是路面電車大量的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寰宇想想】香港為何崩壞至元朗濺血案這等地步?

時至今日,在港鐵元朗站的黑道無差別攻擊市民濺血事件後,如果還有人相信中國對香港做出的「五十年不變」承諾,那這個人一定會被港台民眾當成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看太多,以致於眼中的世界都和正常人不同。

一九九七年回歸後,中國對香港的治理方式,起初是潛伏在地下的「白蟻政策」、搭配溫水煮青蛙的手段,一點一滴侵蝕各種政治、社會、文化、經濟基礎;與二零一四年至二零一九年的雨傘運動、旺角魚蛋抗暴與反送中示威等衝突相比,可說是在同化的進程上,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加快著。

赫希黎羅孚

一個整天苦惱髮線後退、腰圍橫向成長,對個人身形未來抱持著既不樂觀也不是很悲觀的滄海小書生

【日晷之南】愛國主義與戰爭的距離——佐多稻子

在同屬日本普羅文學作家陣營中,尤其面對反戰和支持戰爭的良心時刻,無論是其從作品探討或者思想立場來看,宮本百合子和林芙美子都比佐多稻子更多地進入研究者的視野,讓研究者重返於那個歷史時空下,置於客觀性的歷史舞台進行評價。只不過,我們不禁要追問:為何佐多稻子的作家經歷較少被提及和檢視呢?這是否意味著作為愛好文學的讀者公眾,從其生涯和文學經歷做實證性的考察?又或者我們可以從中看見戰爭時期特有的歷史鏡像,進而找到如康德所言「人性這根曲木絕對造不出任何筆直的東西」的答案?

命運流轉

《典藏台灣史》:台灣民眾黨的創立與解散

1920年代受到大正民主風潮的影響,日本本國對於政治社會的思想也呈現多元開放的景象。當時日本的知識份子對社會主義的興趣很濃厚,特別是1921年國共產黨成立,隔年日本共產黨隨之成立,台灣人的政治運動也因此受到影響,加上無政府主義理論的出現,意識形態論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況。文化協會創立以來,由於時常與島外留學生連絡,島外留學生也常組團返台擧辦巡迴演講。當時最為風行的思潮,就是無政府主義與社會主義,透過文化協會的活動,這些當代思潮遂逐漸被引進台灣。

在潮流的影響下,文化協會也產生了改變。其一是農民爭議與農民組合的成立,加上農民爭議事件屢屢發生,使得文化協會為解決農村現實問題,漸漸從民族差別問題,轉而注意農民問題。其次,留學中國的學生受到中國改造爭論的影響,藉此名義探求台灣社會的特質及改造之路線。其三,文化協會組成的成員大多為地主與資產家,雖然期間出錢出力,但因日本當局抵制,請願始終無法排上議程。長此以往,當然易使參與者灰心,對於請願的意義產生懷疑,而請願運動本身也因長期沒有太大進展,也漸漸流於形式化,成為某些人物的特定商標,無法提升台灣民眾對政治社會運動的持續熱潮與支持。這樣的情形當然也就引起激進派的不滿而產生對立,加上總督府有意識與計畫地進行拉攏、滲透、分化、打擊與消滅,終於引起文化協會的分裂。

當時文化協會已分成三派,一是共產主義的連溫卿派,二是受辛亥革命影響的蔣渭水派,三是合法鬥爭型,即台灣民族運動的蔡培火派。到了1926年左右,鬥爭呈現表面化,1927年1月文化協會終於因路線問題而分裂。於是文化協會完全由連溫卿一派掌握實權,向來以從事民族主義文化啓蒙的的文化協會,轉變成為「無產階級」的文化啓蒙團體。蔡培火、陳逢源、蔣渭水等由新章程和意識形態的意見不同,紛紛退出新文協,以別於以「階級鬥爭」為主的新文協。於是兩派因路線之爭,形同水火關係。

1927年2月,文協舊幹部協議組織政治結社,並以蔣渭水的提案為主,成立台灣自治會,但因該會主張「自治主義」,因而被禁。之後陸續改名為台灣同盟會、解放協會、台灣革新會、台灣民黨等民稱,向當局申請結社,結果不是因為主張自治,就是因為結社團體綱領出現「台灣人全體」及「解放」等字,被認為是民族主義團體,而遭到當局禁止。台灣民黨被禁後,同年7月,蔣渭水等人再成立台灣民眾黨,成立之初,立黨精神不免受制於官憲而無法暢所欲言。迄至第二次全島黨員大會通過「對於階級的態度」和二次大會宣言,加上蔣渭水也在此期間發表眾多文章,依此吾人才得以從中窺探民眾黨成立之初未能充分表現的立黨精神。根據這些文章的闡釋,可知民眾黨的立黨精神與指導原理,如下:

(一)全民運動與階級運動是要同時並行的。

(二)擁護農工階級,就是階級運動的實行。

(三)扶助農工團體之發達,就是要造成全民運動的中心力量。

(四)企圖農工商學之聯合,就是要造成全民運動的共同戰線。

(五)本黨要顧及農工階級之利益,加以合理的階級調節,使之不致妨礙階級運動的前途。

(六)集結台灣各階級民眾,在黨的領導下,實施全民解放運動。

在上述以蔣渭水言論為主的指導原理引導之下,自1928年以後,民眾黨漸漸發展成為台灣同胞反抗日本的最主要領導力量。其後,新文協與台灣農民組合相繼受到當局彈壓,民眾黨又在反對鴉片新特許及霧社事件上,表現出與總督府對立的尖銳作法,使得民眾黨愈成為「台灣人解放運動的總機關」。雖然民眾黨在當時的形勢大好,但隨著內部的分裂及改組,民眾黨最後竟遭到總督府的禁止處分而吿終,加上領導人物蔣渭水在民眾黨解散後不久即辭世,致使被解散的民眾黨更趨於解體。

台灣民眾黨雖然既難產又早夭,但在短暫的奮鬥過程中,已從創立初期「民眾的信念已極混亂,左翼份子的惡宣傳亦甚猖獗」,從而發展為「對內獲得四百萬同胞的信賴支持,對外已獲得日本中國及國際間的認識」。最後,更因力行與總督府當局對抗,使民眾黨被認為是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之團體,並足以撼動當局的施政,又有能力動搖日本國策,故不被當局允許而被「有計畫的絞殺」,使成立於危難之中的民眾黨,僅短暫存在3年7個月,便走入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