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高齡就業專法看台灣地方創生的未來:以官田烏金為例

經催生多時,台灣首部中、高齡者的就業專法出爐了!政府為建構友善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就業環境,立法院審議通過「中高齡者及高齡者就業促進專法」,這部專法的一大亮點是明訂雇主可以和65歲以上的高齡勞工簽「定期契約」,打破現行「勞動基準法」65歲雇主得強制退休的限制。

《小國也可以偉大》:奧地利下修投票年齡帶來的社會改變

你知道奧地利的投票年齡嗎?

二十歲?十九歲?十八歲?十七歲?

公布答案:十六歲。

下修投票年齡帶來的社會改變

奧地利的選舉投票權年齡本來為十八歲,在二〇〇七年,國會順利的把投票年齡下修到十六歲,因此,奧地利也成為歐盟中第一個其公民在滿十六歲後,就可以行使全面性投票權(除了總統、國會、邦議會、地方選舉、歐洲議會選舉以外,還有公投與連署)的會員國。

是否下修投票年齡,在奧地利也持續了多年的沸騰爭論。反對者不外乎是保持「未成年年輕人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受影響」的疑慮,最後國會以「十六歲公民已達刑事責任年齡,並擁有法律行為能力」為由,多數表決通過這項決議,這也符合奧地利的民情:鼓勵人民從小了解並參與國家政策。

在下修投票年齡的同時,被選舉權(可以參加選舉)的門檻也降低,候選人參選資格最低年齡跟著下修。只要在選舉投票當天滿十八歲,即可合法參加所有民選政府機關的競選(原本是十九歲),而總統選舉則是滿三十五歲。

我身邊有好多個很有想法的孩子,我常常覺得,他們甚至比我們這些為了生計、忙著賺錢的大人還要關心時事。當時投票年齡下修到十六歲的消息傳出,老實說,我並沒有太注意相關新聞報導,覺得不過就是水到渠成。直到有次選舉時,我一個就讀高中的學生來上鋼琴課,突然跟我討論各個參選的政黨,很認真的問我有沒有研究哪位候選人以及政見時。我猛然體會到,下修投票年齡後引起的社會改變,實實在在的發生在我的生活中了!

其實我有的時候就像一些被生活麻痺的大人,如果有選舉,也會因為習慣而選自己熟悉的政黨或候選人,也不怎麼去關心詳情,不時也會抱怨:「選誰都一樣,沒差啦!」被學生熱切的問著,才發現自己面對選舉的態度確實太草率了,摸摸鼻子很不好意思,開始來研究一下候選人的政見。

可能我平常的形象真的太散漫了,我有個學生滿十六歲後,第一次可以行使投票權時(那次是市議會以及區議會),還在投票前晚傳訊息給我,熱心的提醒我,隔天要記得去投票。

那次地方選舉結束,排斥外國人的右派政黨大勝,我另一位當時十七歲的學生傳了訊息給我,語氣十分緊張,非常擔心我的心情受到影響,我感動的同時,趕緊安撫她,說我沒事。

她告訴我,她與同學們都沒有投給排外的政黨,原來她們在選舉前都有好好研究,發現右派政黨拿出來的許多數據都是加工過的,試圖製造外國人就是惹事生非還有消耗國家福利的樣子。「他們對於外國人如何努力工作,還有繳稅養奧地利人,都絕口不提!」她忿忿不平的說。

政治不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奧地利政府官網上,用了很大的篇幅解釋為什麼公民在十六歲就應該行使投票權,內容大致如下:

行使投票權利為一個民主國家中政治參與的基本形式。十六歲的年輕人已具備刑事責任,並延伸法律行為能力,已經在思考自己的人生規畫,也必須為自己的教育和未來的職業生涯做出決定,部分的年輕人在這個年紀也已就職。因此,國會決定授予十六歲的年輕人參與政治決策過程的權利,為自己的生活環境和未來做出決定。

對於將被選舉權的年齡全面下修到十八歲,政府是如此解釋的:

政治就是要給年輕人一個明確的信號:年輕人值得信賴,能夠做出政治決定。這點非常重要,正因為政治決策對生活環境和社會大多會造成長期的影響。

我看到這些簡潔明瞭的解說,真的好以我的第二個家鄉為榮啊!也太贊同「年輕人值得信賴」這句話。為什麼要鼓勵年輕人參與政治?就是因為他們年紀還輕,還有很長的人生要走,會被政策影響最久的,就是他們。

從小在家以及學校都不會刻意避開政治議題,家長更不會說「乖乖念書就好,政治好髒你不要管。」反而會希望孩子早一點了解民主過程運作。簡單來說,政治不過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刻意避免,也不需過度渲染。

這裡當然也不乏政治冷感或超級政治狂熱分子,我也有朋友看電視時一發現政治新聞就轉臺,也看過不同理念的人互相謾罵,只差沒有跳起來扯對方頭髮。不過我覺得這樣極端的現象,至少在我周遭生活圈當中,還算少數。

選舉到的時候,也會發現,奧地利的選戰打起來既溫和又安靜。沒有漫天飛揚的旗幟,街上也看不到震耳欲聾的宣傳車,路邊的海報牆上頂多會看到大小不一的海報,絕少出現蓋住整個建築物牆面的巨型海報,在比較熱鬧的地段,偶爾瞧見競選團隊派兩三人發原子筆、鑰匙圈之類的小禮物(這幾年因為流行永續觀念,競選人開始發給民眾在家裡就可以種的各式香菜種子,還滿受到民眾歡迎的),造勢晚會一般不過就是幾十人幾百人的規模,上千人就是超級不得了的大型活動了。

這麼安靜的選戰,我以前都會半信半疑的想著,會引起民眾注意嗎?會有人去投票嗎?會的。這裡的投票率都有滿漂亮的表現,比如說這二、三十年來,雖然整體上有微微下滑的趨勢,但各式投票率大部分依然落在百分之七〇到八十七之間,看看其他國家的投票率:美國在二〇一六年總統大選的投票率為五十四.七%,臺灣在同年年初的總統大選投票率則是六十六. 二七%。

關心政治,也是因為奧地利人的傲骨

奧地利人會把政治當做生活的一部分在關心,也出自一個很現實的理由:不管政治,就等著被管吧!

可能因為奧地利的觀光廣告裡面,老是大打阿爾卑斯山脈牌,還有戴著鈴鐺懶洋洋的乳牛牌,久而久之,奧地利給人感覺就是溫溫和和、風景優美的國家。

但是,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奧地利人其實非常傲骨。雖然跟北邊鄰國—德國都是說著同一種語言,但是整體上跟德國人的民族性確實有差別,奧地利人比較散漫(他們還會振振有詞的稱之為「奧地利人的悠閒魂」)、喜歡鑽法律漏洞,也不像德國人有著嚴謹守法的形象。

而且奧地利人對什麼事情都很有意見,也非常討厭被管理。原來奧地利人的祖先中,就有剽悍能戰、極難征服的蓋爾特族,所以除非你遇到的是大德國主義者的奧地利人,不然千萬千萬別在奧地利人面前說他們是德國人或是日耳曼人,對方可是會馬上跟你翻臉的!

我先生陪我回臺灣,我跟別人介紹他是奧地利人,因為其實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奧地利在哪裡,我就會解釋是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官方語言是德文。對方常常劈頭就問德國環境怎麼樣?我先生臉色一沉,回答:「我不是德國人,也不住在德國,我怎麼會知道德國怎麼樣?」對方不好意思,想要圓場並說:「但你們都是日耳曼人嘛!」這句話對我家這個奧地利人可是大忌,他會回嗆:「我是蓋爾特人的後代!」很多人一頭霧水,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蓋爾特人。我就會趕快出來解釋,蓋爾特族的後代分散在歐洲各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蘇格蘭以及愛爾蘭人,因為地理和歷史因素,所以奧地利人也有蓋爾特族的血統。

不要只讀書,也要好好管其他的事

燃起我對社會議題有興趣的老師,最主要是我在奧地利高中部的導師,教導的科目有兩科:歷史以及地理。

奧地利的地理課的正式名稱也頗引人深思,叫做「地理與經濟學」。為什麼要在地理課上經濟學?出發點是,經濟與地理彼此影響,人類在不同環境裡面都會進行經濟活動,不同的地理環境條件也會影響人類的經濟行為。老師教我們,地圖本身就是一項蘊含地緣政治的物品,同時老師也讓我們思考,光是為了石油,就有多少國家大打出手?為了奪取天然資源,世界上發生過多少戰爭,版圖被重新劃了多少次?

學校也發給每一位同學一本(不是一張喔!)精裝版的世界地圖,整本都是彩印,編輯得十分精美,總共一百多頁。我高中畢業後,搬家了好幾次,在一次又一次的搬運中,中學的課本沒有任何一本保存下來,但是這本地圖集,我卻一直珍藏著。過了二十多年,每張地圖的色彩依舊,魅力也依舊,仍然吸引著我。

這本地圖打開,首先有二十幾頁各式各樣的奧地利地圖(山脈、道路、鐵路、氣候、人口分密度、工業、農業等,甚至還有狩獵區分布圖呢!)再來就是洋洋灑灑四十幾頁的歐洲地圖,然後非洲、亞洲、美洲、大洋洲也都各有二十多頁的地圖。比如說美國地圖裡面,不僅有社會階級分布圖示的地圖,還有石油油田位置的地圖呢!

十來歲的孩子,在課堂上,便已不著痕跡的被啟發了對國內和世界各地環境的想望,也奠下了關注國內時事、好奇世界發展的基礎。學校課程非常注重學子的思辨能力,聽起來像是口號的東西,卻真的落實在課堂中。

也就是這樣子的背景,大人不會對孩子說「好好念書就對了,其他的事情不要管」,年輕人反而是很早就開始「好好管其他的事情」。在這樣的環境培養下,政府能夠信賴年輕人,放心的讓公民從十六歲開始行使投票權,也就不會讓人感到太驚訝了。

光是嘶聲力竭呼籲「年輕人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是不夠的,唯有大人放手讓年輕人參政,才能讓他們一起為國家效力。當然,前提必須是公民有從小培養參與社會議題的態度,也是因為這樣的環境,在奧地利全國上下,從鄉村小小的地方政府到決定國家政策的國會中,都可以看到許多年輕有活力的面孔,為生活環境和社會努力著。

【寰宇想想】中國正在用文革模式對付香港

自元朗黑夜之後,港人的游擊隊抗爭模式已不限於一次一時一地,而是同時間遍地開花,分散港府鎮壓能量;與此相對,港府則加強警隊鎮壓力道,試圖透過更高強度的流血驅散,來瓦解港人的反抗意志。在港警的官方武力之外,近期則傳出有所謂「福建幫」的外地黑道,以側翼方式製造與市民的衝突,讓港警有另一個介入鎮壓的理由。

中國共產黨這種交互運用黑、白與外來勢力,破壞當地社會秩序以重新建立中國共產黨所希望的統治模式,在入侵圖博與內蒙古文革兩個案例中,可說是其中代表。

【時事想想】台灣飲料「被送中」,誰能置身事外?

香港反送中抗議越演越烈。作為北京魁儡的特首林鄭月娥不僅不為所動,逃避責任之餘並意圖報復抗爭者,更是放任警方和黑道合作施暴,近日港警殺紅眼般攻擊示威者:濺血毆打、濫捕、近距離開槍射擊、有示威者遭射瞎一眼、警方試圖將示威物品塞入示威者背包,意圖栽贓、喬裝成示威者故意衝擊。面對種種無恥奧步和暴行打壓,港人的無畏身影讓人動容,值得我們致上最高敬意與支持。然而,卻有不少台灣人認為這不關我們的事,或是反與中國口徑一致指責示威者;不久前看到各式台灣飲料商,紛紛「被送中」,被中國人逼迫或是半自動承認是來自中國台灣、反對香港抗議,或是支持一國兩制等,「台灣主權送給中國」,台灣人群清激憤,發起抵制。除了應注意部分可能有「中國人刻意挑撥離間」之外,台灣人應該思考的是,面對中國暴政侵害,誰還能置身事外?

【聽那些女孩唱歌】沉淪至底之後,終能滌淨靈魂的地獄天使——麗莎.傑拉德Lisa Gerrard

炎炎溽暑,人心躁盪,些微耳語便是燎原星火,隨時準備掀起一陣陣地獄烈焰。此時此刻,更需要聆聽一些能沉澱心緒、讓人重拾靜謐與清晰思考的音樂。此時浮上耳畔的,常是4AD旗下經典名團「逝者善舞」(Dead Can Dance)的女主唱麗莎・傑拉德(Lisa Gerrard)那時而飄渺虛幻、時而低抑厚實、卻總是充滿神、靈、聖、魂的歌聲。

【當年不能做的事!】這時候你不能看彩色電視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卻不是這樣。例如雖然台灣早在1969年就放送彩色電視訊號,但在1975年蔣介石去世、1988年蔣經國去世期間,一度只能收看黑白電視訊號,全國必須共同悼念偉人的辭世。

台灣最早的電視台,是在1962年10月10日開播的台視。當時放送的還是黑白電視訊號,一直到等到1969年中視準備以彩色電視訊號開播後,台視才趕於1969年10月放送彩色電視訊號,讓台灣的電視從黑白進入彩色。

不過在蔣介石於1975年4月5日深夜過世後,整個台灣就陷入非常狀態。總統府立即要求全國公務員必須在5月5日前,停止娛樂、宴會及各項慶祝集會,一律在左臂別上黑紗帶孝,全國降半旗誌哀1個月,稱之為國喪。影劇公會也通令各電影院停止營業,停拍電影新片。電視台則在這1個月內改為黑白播出。

【時事想想】香港反送中:質疑北京領導權的城市鬥爭

不知道日後歷史會如何記得這個2019年在香港的夏天,是成為香港(甚至是中國)新時代開端般的自由的夏天,還是如同二二八事件對台灣人民一樣,成為永遠縈繞在香港上空的悲劇傷痕。一個已經被香港人民不信任,甚至還被其下常務文官體制發出否定聲明的特首及其政務代表們,明顯的已經不再適任,甚至可能自己也不太想做下去,但卻因北京政府不知該如何面對後果,更不願意承認錯誤,也還不太敢直接接管香港的「三不態度」,被硬生生撐在那個位置。無力回應港民的反對,只能訴諸白黑合作對香港老百姓施暴企圖恫嚇,這些行動更激起香港民眾的憤怒反擊,這個「施暴—反擊—加強施暴—再度反擊」的惡性循環似乎看不到有終止的時候。

【鐵份補給】連結大阪與京都的京阪電鐵

七月底因好友的作品參加門真國際映畫祭,所以多次搭乘京阪電鐵前往會場,這條連結京都到大阪的鐵道線,也非第一次搭乘,但每次都有一些感想,雖然只是一條通勤線,卻完全展現出鐵道王國的精髓。

【日晷之南】全民懺悔論與政治修辭學——東久邇稔彦内閣

對於日本現代史而言,1945年8月15日,絕對是個特殊的時刻,在那個季節裡,有島國酷熱難擋的煎熬,有如雨降臨的蟬鳴,還有隨著戰敗後的幻滅感,以及誰來承擔戰爭責任的問題。毋庸置言,這些複雜因素必然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壓力,卻不時又巧妙改變形式撲向日本國民的面前,使得受制或習慣於集體意識驅動的日本國民,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語言表述。然而,在釐清戰爭責任之際,能夠明確運用政治修辭學,進而指出罪愆的起源仍然至為重要,儘管這個講究馬基雅維利主義(權術)的領域裡,向來不輕易對外開放,也非短期內可成功練成。

全民懺悔論的發明

所有事情的爆發皆有前兆。在此,我們列舉當時兩則新聞作為線索,以此認識日本軍部和新聞媒體如何預先鋪塾這起陽謀的話語權。

【女人想想】有限資源與無限韌性 青少年父母的茁壯路

近兩年,出現好幾起未成年未婚懷孕生子或兒童被虐致死的社會案件新聞報導,大眾聽聞這樣的事件,輿論容易很快地以結果推論事實:因為新聞媒體的描述語句通常是「19歲大學生未婚產子扔垃圾桶」、「16歲少女廁所產子險溺斃」、「孩子疑似受到青少女母親的同居人虐待導致身上多處傷痕」,或是下個聳動標題;而大眾則容易以日常所聽到的、新聞所描述的片段訊息來拼湊對青少女母親的生活故事與全貌,卻忽視了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情境脈絡,導致青少女懷孕卻不敢主動求助?

有人真正關心這位當事人為什麼會懷孕嗎?為什麼「選擇」生下孩子?為了將孩子留在身邊做了什麼樣的努力?

身為長時間在實務現場的工作者,我們明瞭這些看似公義的評論,其實對這群青少女母親造成更多的汙名和標籤。她們為孩子所做的努力將再次被掩蓋,反而需要花更多力氣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努力,才能由負轉正,才能獲得他人認同是個合格的好母親。事實上,他們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保持韌性地生活,社會大眾幾乎是無從得知的。 

從懷孕到生產至養育 選擇難題與挑戰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