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抗爭已經踏入第11周。香港「民間人權陣線」(民陣)於8月18日在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號召了上百萬人參與集會,要求香港政府撤回《逃犯條例》修訂及成立獨立委員會調查警民衝突。
長期以來,台灣各界對香港人的印象,就是「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的「經濟動物」。曾幾何時,香港人(尤其年輕人)已經把對港府和北京當局的抗爭,視為家常便飯。這種巨大轉變,與中國的治港失敗和誤判有絕對的關連性。
長期以來,香港一直是進出中國大陸的經貿門戶,世界各國投資中國,有將近六成透過香港,主因在於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和英國留下來的獨立法治精神;同時,中國也透過香港汲取極大的經貿利益。1990年代開始,國有企業在香港市場籌集資金,用來發展在香港的經濟影響。當前,香港在銀行、地產和電信業都顯示出中國巨大的影響力。
然而,當中國在香港影響力愈大,香港民眾對於北京的焦慮感也愈來愈重;從2014年的「佔中運動」,到今年的「反送中」抗爭,隨著一場場反政府示威活動在香港的不斷升溫,雙方都採取了愈來愈極端的態度,難以在抗議者和中共之間找到一條走向和解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