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眺望】那些年,登高望海好困難!

一日,我到北美館欣賞展覽。在紀念品區販賣的眾多明信片中,我看到了熟悉的高雄景色──那是陳瑞福的《高港燈塔》。這幅繪製於1988年的畫作,從打狗英國領事館的角度望向另一端,位於旗津島上的旗後燈塔。在該幅畫中,珊瑚礁質地的旗後山拔出海面,氣勢凌人;而燈塔就像聳立於峭壁的潔白堡壘,凝望著進出高雄港的船隻。

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似乎只是尋常的港都美景,但當我回想到一篇曾經挖掘過的史料後不禁發現,原來現在的我們可以登高望海,盡然如此奢侈!

你不能望海──被戰爭迷霧籠罩的山海景色

根據國軍史料〈開放「旗後駁台」、「柴山」與觀光節參觀軍事設施及架設「變頻機」等協調紀錄〉,1988年,曾有一場軍方、高雄市政府、民意代表對於「高雄市沿海高地是否開放」的討論會:

「本市景色優美,富開發潛力的觀光資源多分布於沿海地區軍事管制區內,諸如柴山、萬壽山、旗後山、旗津海岸等地,使開發工作受到極大限制,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不斷提升,對於休閒活動的需求日益迫切,市民及議會要求開放軍事管制區俾供發展觀光的呼聲日盛,建請軍方酌予放寬山防、海防,增加本市休憩場所。」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台灣與翻譯自始就難以分割。台灣初登世界舞台,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台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早期與歐洲文化的交流,可供研究的翻譯文本有限;清治時期的翻譯活動以原漢通譯和傳教士的翻譯為主,與清帝國其他邊陲地區差異不大。日治以降,日本既為東亞最早接受歐洲文化的重鎮,台灣也不能自外於亞洲的現代化浪潮,翻譯局勢大開,因此本論文集的起始點也就是日治初期。

台灣與中國同受日本西化影響,但中、日又自古同文,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關係格外複雜,也反映在種種的翻譯活動上。二戰後台灣易主,戰後來台主政的中華民國反共親美,美國遂成為主導戰後台灣文化的一大外力,而日文勢力仍在,美、日、中遂成為形塑台灣文化的三大力量。本論文集所收錄的論文大致按照時序排列,因此前八篇都觸及中、日、臺三方的糾葛;後四篇則聚焦在中、美、臺三方的關係。

本文分為五節,第一節先略述台灣的翻譯史研究進展,第二節描述翻譯研究範式的轉移,第三節介紹本論文集收錄各篇論文,第四節討論文化系統間的碰撞與協商,包括台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第五節為小結。

【日晷之南】不幸中的幸運——中原中也

在日本詩歌的天空中,中原中也(1907-1937)是一顆不可抹滅的明星,值得同病相憐者和關注憂傷的人,向他投以最誠摯的目光。在他的詩行裡,尤其蘊藏青春與孤獨的糾纏,帶有濃烈的象徵主義氣息,引起讀者們的持續共鳴。這位國民詩人的生涯雖然短暫,但卻有跨越時空界限的抒情魔力。

按照中原中也的年譜來看,他於少年期間,即擅長作文和嚐試新體詩歌的創作。有一次,他在雜誌上看到譯自俄國白銀時代的安德烈.別雷的詩作〈斷章〉,心儀不已,其後投稿《婦人畫報》和《防長新聞》等報刊的短歌欄,前後共入選80餘首作品。1929年起先後參與創刊《白痴群》、《四季》、《歷程》等同仁詩刊。1934年,自費出版詩集《山羊之歌》,收錄1926-1932年詩作44首。後期作品《一個童話》(1936)、《無詞歌》(1936)等,抒寫飽經人生滄桑的感受。1936年,其年僅兩歲的長子因病夭折,他因而悲痛致疾,翌年住院治療。出院後,移居鎌倉,寫有詩歌《春日狂想》(1937)等,1937年10月22日,因結核性腦膜炎辭世。遺著詩集《往日之歌》(1938)多為1934-1937年作品,共計58首,帶有靜謐的幻想色彩。

【被遺忘的歷史】原住民悲歌(上):中國國民黨殘殺鄒族菁英高一生

為鄒族付出生命

有愛,有恨,無悔

    ——高一生的墓誌銘

一九五○年代,中國國民黨蔣介石極權政權在台灣的統治正當性,面臨黨內不同派系、台灣人民及國際高度質疑情勢下,遂行專制的『白色恐怖』整肅,台灣的原住民不但未能倖免,還曾遭到蔣政權利用原住民之間的矛盾與利益衝突,擴大層面將未能與中國國民黨政權緊密勾結在一起的菁英予以剷除。

1953年六月五日完成初判,由中國國民黨政權國防部核准判刑,後來又由蔣介石指示改判重刑的『高砂族自治會』(另有一個名稱『蓬萊民族解放委員會』)案,就是國府整肅原住民菁英的眾多例子之一。

這個案子表面上似乎很單純,其實案情也很單純,但是,牽扯來牽扯去的關係卻是相當複雜,最後,中國國民黨政權特務不但將九位原住民菁英逮捕(由此案又橫生枝節牽扯多案,另述),更槍決了其中的六位。

人民幣貶不停 中共面臨是否廢鈔的關鍵抉擇

整個八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已貶值約4%;甚至在8月26日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渣打銀行預測,人民幣匯價將持續貶值,年底前可能跌至7.23兌一美元。

對於人民幣的續貶,法新社認為,這是中國刻意貶值來抵銷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課徵的關稅;據統計顯示,八月中國對美出口及進口分別萎縮16%及22%。但法新社也警告,若中國未能小心控制人民幣走貶速度,可能降低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刺激人民幣資產外逃。

從各界分析不難發現,外界在討論這波人民幣貶值時,多把問題根源指向美中貿易戰,透過人民幣貶值來抵銷出口美國的關稅比率。這種觀點卻是見樹不見林的論點。

人民幣貶值的真正因素:貨幣超發

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貶值最核心的結構性問題是:人民幣超發太過氾濫。據統計,中國政府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至今,發行了超過1200兆人民幣(約171兆美金)。

【越南想想】為何越南中秋變兒童燈籠節?

中秋節並非中國人的專利,而是東亞漢字文化圈裡共有的文化習俗。雖然中秋節都在農曆8月15日,但各國、各地慶祝中秋節的方式也不太一樣。即便同一個地方,不同時代的中秋習俗也未必一成不便。譬如,當今越南中秋節就演變成以兒童為主的節日。當今越南中秋節的習俗大致為兒童提燈籠遊街、做玩具、舞麒麟(或舞獅)、唱「鼓軍調」(Hát trống quân)、送小禮物、吃月餅及賞月等。

越南的中秋節最早大致源自11世紀的李朝,歷經各朝代的演變後才形成當今的樣貌。古代的越南是以水稻農業為主的社會。每到中秋之際通常也是夏季水稻豐收之後的空檔時期。於是人們利用這個中秋節慶祝豐收並感謝大地的養育之恩。由於農業社會的作息是以月球的週期為計算基準,因此月亮也就成了豐收祭拜的主神。由於古代中國南方也是以水稻為主的農業社會,為凸顯越南特色與中國的不同,歷代越南人逐漸調整中秋習俗的內容,讓越南中秋節越來越具有越南文化的主體性。

【日本想想】颱風天不等於放假天?測試你的「社畜」等級有多高!

2019年9月8日晚間,日本關東正面迎戰了號稱史上最強等級的颱風「法西」,但對上班族而言,戰線還得延伸到隔天的9日,因為9日碰上星期一上班日,東京重要交通幹線紛紛於8日晚間公布隔日早晨的電車停駛。以安全考量完全能夠理解,但重點是,公司並沒有明確指出能放颱風假,上班族卡在車站與公司之間,上班之路成為一場修行之旅,如何達陣,完全測試出「社畜」等級有多高。

【日晷之南】同在堤岸上的垂櫻

探討近代日本左翼和右翼知識人的形成和變化,應該是一趟穿越歷史的旅行,隨著探索其文化環境的深入,我們將得到更多線索,進而找到其知識的原型,因為原來這些成群而來的知識人,他們曾經同屬於一個研究機構,只是後來因政治思想歧異而分道揚鑣。而他們向左或往右的政治選擇,也構成了近代日本思想論爭史的底本。以設立在中國滿洲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為例,直到二戰結束為止,這個奇特的智庫都發揮著核心作用。換言之,「滿鐵」這個有其明確商業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龐大組織,就像當初英國東印度公司一樣,代表著新帝國主義的主權的延伸。而當我們提到後藤新平、中江丑吉、細川嘉六、大川周明、尾崎秀實、佐野學、野口米次郎、橘樸等文化界名人之時,歷史的視角就必然回到「滿鐵調查部」,以及「滿鐵調查部赤化事件」,因為那裡是他們的歷史舞台,亦是他們思想領域的起點。

南滿洲鐵道的誕生

【聽那些女孩唱歌】用歌聲燃燒生命的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

時序入秋。猶記得學生時期,在賃居的窄小房間中渡過整個暑期,一支電風扇伴著手提CD音響,總是吹不散溽暑的燠熱,和永無止盡的心頭打結的寂寥感受;直到九月一日降臨,才開始稍稍感受到些微溫度的下降,提醒著秋日又來了。而在這個日子,也總是要聽珍妮絲・賈普林(Janis Joplin)唱的 “Summertime”,在那悲涼無比的吉他、用盡生命的嘶喊中,稀釋自己的強說愁。

長大是充滿力量的一件事情:關於紀錄片《未來無恙》

這是一個用鏡頭陪伴兩位偏鄉青少女長大的紀錄片。陪伴從來不是簡單的事,它需要與時間對抗的亙古耐心,以及願意直視生命殘酷而不逃開的勇氣。

在《未來無恙》這部紀錄片中,導演把七年的陪伴時光濃縮折疊在一個多小時的片長裡,而我們透過導演的鏡頭,獲得一種嶄新的,深情的凝視眼光。這種眼光擺脫了以往對「弱勢族群」過於化約刻板的觀看方式,當鏡頭誠實且耐心的記錄生命的每一刻,青春的力量就在時光流轉中越來越清晰,即便在墜落的過程中,她們也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翅膀。這是我在觀影過程深刻感受到的,對青春生命的尊敬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