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恐怖遊戲到電影改編:《返校》如何重構敘事?

上映於2019年的《返校》為導演徐漢強第一部劇情長片,該部電影改變自2017年的同名國產恐怖遊戲。於此之前,徐漢強所導演過的作品也大都與遊戲有所關聯。無論是2004年《第十五伺服器》還是2005年《請登入線實》,皆以線上遊戲作為主題發想,在虛實的交替間,構築出似真似假的世界觀。

2017年的《返校》遊戲是一款以恐怖冒險為主題的解謎遊戲,其中仰賴大量的道具和資訊去推動劇情的發展。因此,在電影改編上,也面臨著要如何轉換敘事方式去闡述劇情。徐漢強對此表示,遊戲和電影間的差異性在於,「說故事的邏輯」有所不同,因此要如何重組劇本,重新詮釋故事便是電影改編的重點所在。

歐里桑走了,但我們要繼續向前——「史明經典重建計畫」及其後續規劃

史明(1918-2019)歐里桑是台灣近代史中的傳奇人物,如此的評價,應該不會受到什麼質疑。然而就像一切貴重的物品一樣,稀有、難以重複,是它/他們之所以珍貴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也意味著他們難以複製、只能追隨,卻很有可能只能望其項背,永遠看不到他們的車尾燈。

對我來說,歐里桑有一件事情是我始終「佩服」,卻又無法效法的,就是他對自己的「糟蹋」與「任性」。不管是為了投身反帝國主義陣營,而將大學期間辛苦收集的數千張曲盤拱手讓人;或者是燒毀青年時期一切的書信、日記,歐里桑的「斷捨離」實在讓人瞠目結舌,甚至於到了中國以後,還更因為情報工作的緣故,決定進行「結紮手術」,自絕子嗣。

老實說,當年聽到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我還真的有些五味雜陳,難以理解。

【被遺忘的歷史】原住民悲歌(中):林昭明等山地菁英被整肅案

中國國民黨極權政權在二二八事變後至五○年代白色恐怖期間,對原住民族群進行次數不詳的整肅,遭到處決或禁錮的原住民中智菁英超過70人以上,他們追求原住民權益的「高山自治」理想,都被極權政權栽誣為「顛覆政府」的罪名。

前文所述的『蓬萊民族解放委員會』案,林瑞昌、高一生、湯守仁等人都是追求原住民族權益、希望「高山自治」,卻因極權政權深怕統治正當性遭到挑戰,而以酷刑、栽贓強加罪名予以整肅的典型案例,他們是原住民族自覺運動的第一代,極權政權殲滅第一代之後,連第二代也不放過,企圖達到全面性鎮壓原住民族自覺意識的目的。

1952年八月十六日,「蓬萊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案」被逮捕的林昭明等八人,是屬於第二代。該案的三名主要人物泰雅族林昭明(族名:瓦旦達拉,Watan Tanga)、趙巨德、高建勝,都是由山地前往大都市接受師範教育的優秀青年,他們在學生時代即因民族自覺的意識而開始接近左派思想,然後在他們從事教育生涯不久,就被關進極權政權的苦牢。

【女人想想】陪伴生命 跨越安置少女的心牆

安置工作是生命影響生命的工作;生命與生命偶時碰撞出絢爛火花,偶時燃起熊熊烈火燒得面目全非,讓人感到驚艷又痛苦。在工作徬徨無力時,細想少女的些微進步或簡單回饋,都成為自己在這領域持續努力的動力,於是我開始整理在安置工作一路走來的經歷。

揭開安置神秘的面紗

初次踏入家園抱著期待又不安的心情,感覺自己像是動物被觀察、注目著。這時,耳邊傳來窸窣碎語:「那個新來的看起來好機車,好討厭!」才剛踏進屬於她們的生活圈,就得到這樣的評語,我心裡暗忖:「完蛋了!我要不要上完一天班,明天就不要來了呢?」

廖淑青

勵馨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家園社工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下)

往前閱讀: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文化系統的碰撞與協商:從翻譯看台灣與中國、日本、美國、東亞的關係

翻譯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因此翻譯史可以反映出文化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而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文化系統,就是中國、日本和美國,其次則為東亞。以下分別討論:

(一)台灣與中國:不只是遺民

台灣清末以前為中國邊陲之地,漢移民多來自閩粵,知識階層與清朝其他地方並無太大差異,使用共通的文言文書寫,以方言交談,誦佛經一樣用鳩摩羅什、玄奘的翻譯,讀書人也到中國考科舉。就是傳教士翻譯的白話字聖經,也同於廈門話聖經。

台灣一定會獨立:歐吉桑留給台灣人的理念與意志

台灣一定會獨立。

史明生於1918年,卒於2019年9月20日。他來不及和我們一起看到,台灣人出頭天的那一刻。

但我們會團結、努力,讓這一天趕快到來。

我們印象中,溫暖的歐吉桑

因為參與史明歐吉桑口述史撰寫的關係,我曾經每隔一段時間,就到新莊跟他聊天。最難忘的,就是在他們家吃便飯的時候,歐吉桑難得會輕鬆跟我們天南地北聊天。

有一天,口述史的召集人藍士博看天色不早,怕在他家打擾太久,耽誤到他休息,跟他說我們要早一點走。

歐吉桑有些彆扭,說晚餐準備很多,吃不完,大家一起吃個飯。

士博說:「歹勢啦,太攪擾了。」

歐吉桑急了,有點饒舌地說:「我需要你們留下來陪我。」

史明歐吉桑,是很真心對待我們這些晚輩的。他真正像台灣人阿公的個性,平常好像都很嚴肅,但看到晚輩,又很難隱藏內心的溫暖與喜悅。

【日本想想】新海誠的新作品《天氣之子》:刻寫「東京」的焦慮與憂愁

曾製作出《你的名字》、《秒速五公分》等人氣作品的動畫導演新海誠,日前又推出最新長篇作品《天氣之子》, 觀眾們除了關注故事裡男女主角的互動、氣候異常的警示,特別引起討論話題的,還有作為背景的東京街景還原度實在太高。

《天氣之子》的劇情描述高中男孩帆高離家出走來到東京,但發現東京偌大卻沒有他的容身之處,所幸,生活不會永遠走下坡。帆高總算找到一份有點古怪但可圖溫飽的打工,同時也邂逅了可愛的女孩陽菜和她的弟弟凪,還發現陽菜竟然是一位「100%的晴天女孩」 ——只要她認真祈求,雨天就會瞬間轉晴,於是三人便在多雨的東京,做起「放晴」的小生意,而隨著彼此越來越親近,陽菜身上與他們之間的關係,便一點一滴出現變化。故事設定帶有奇幻色彩,但背景的描寫卻很實際,讓影迷們在看完電影後,能毫無阻礙地按圖索驥,前往東京策劃一場「聖地巡禮」。

 

《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中)

往前閱讀:《臺灣翻譯史》導論:翻譯之島(上)


從日治到美援:收錄論文簡介

《臺灣翻譯史》共收錄十二篇論文,大致按照論文主題的時序排列。前六篇探討日治時期的翻譯,第七篇探討二戰時的通譯,後五篇探討戰後台灣的翻譯。以下略敘各篇論文:

(一)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