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應該是奔放的鳥,所以當人仰望天空,腦袋會自由轉動。然而,臺北人的腦袋,在何時開始自由?腦袋內的思想,由何處開始奔放?這段緣起,應該要從一百年前的書店街說起。
書店街,無疑就是指重慶南路,更準確來說,是重慶南路一段北段、忠孝西路至衡陽路的六百公尺。這裡曾是臺灣密度最高的知識火力區,例如東方、商務、三民、正中、世界等,一九五〇年代三分之二的臺北市書店及出版社開在這裡,一九八〇年代中期登記有案的出版社數量高達七十七家。
一九一五年時,重慶南路還稱作府前街,原因是其位居臺北府衙之前,算是清代臺北城的遺緒。由一八九八年的小文具商發達為臺灣書店龍頭的「新高堂」,這一年風光蓋起整棟面寬三十公尺、樓高三層、賣場兩百七十坪的紅磚新廈,打開了之後一百年的書店盛世。
創立於一八九八年的新高堂,如何在一九一五年站在台灣的出版浪頭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