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學生在初中第三年,就要面臨分科。學生要選擇今後主文、主商、主理。那一年,我們總共要唸十多科,課程表排得密密麻麻,包括中文、英文、數學、中史、世界史、經濟、物理、化學、生物,還有音樂、視覺藝術、普通話(國語)、公民教育等等。要兼讀十數科,科目遍及文、理、商,壓力不可謂不沉重。
那一年,大家就開始提醒你,你得落場競爭了,之後還有會考、高考。現在學歷貶值,不算甚麼。但考不上大學,前途就更加暗淡。前途這兩個字,越來越重了。考試好像是我們活著唯一的意義;今天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
那年我常常胃痛、夜不能眠。起床上學越來越難,考試成績更是一落千丈。我開始不明白這種生活的意思。無了期的競爭,令人厭惡;不停被各種標準判定為成功或是失敗,也極殘酷。我越來越焦慮、憂鬱,惶惶不可終日,情緒低落。
同輩努力打拼的時候,我要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說我得了憂慮症,情況很壞,要吃藥。勉強挨過了那一年,父母只能修書讓我退學。
退學之後,新的問題來了:沒有學歷,沒有生計,將來怎麼辦?我心裡也是焦慮的。那些日子,身心有多少掙扎苦楚,自不待言。我們逃得出學校,但逃不出社會。現代社會豐衣足食,亦有其殘酷一面。你不跟著指揮,就落單,四周和你自己就會給你很多壓力。將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