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年輕人為什麼反對安保法制?(下) ──從「憲法九條論爭」談起

反什麼?2015年安保法制內容為何?

今年安保法制的內容,可稱為「10加1[1]」:10個法律修正案、1個新法案。令人眼花撩亂的法案修正中,最重要的有三個:武力攻擊事態法、重要影響事態法案、國際和平支援法案。

一、武力攻擊事態法

從林冠華之死談運動進程與困境

自北區反課綱聯盟發言人林冠華於7月30日凌晨燒炭自殺至今,課綱爭議與政治衝突局勢越趨激烈:然而,對比於在上位者的冷血無情,林冠華的慷慨就義,不僅讓反黑箱課綱運動備受世界他國有所關注,更讓不顧吃相的台灣統派逐一浮上檯面,同時也讓台灣學界逐漸重視運動的訴求與行動。儘管如此,對學生運動與組織而言,林冠華的辭世仍然爭議不斷,因此筆者認為在此有必要進一步的澄清:一方面希望能夠澄明林氏之死與學生運動的關係;另一方面則是希望分析林氏之死與學運所面臨的種種難題。在此我們不妨將林冠華之死視為一個重要的社會文本,並且進一步探討其慷慨就義的背後意義與可能性。

反黑箱與反課綱運動

首先,林氏自殺是否與課綱微調直接相關,其自殺又是否可能淪為某種反動的政治操作。回顧相關爭議,上位者大多質疑其背後的原因並不單純,自殺可能的原因包括林氏本身的精神狀況、同志感情問題,或是社運組織背後的內鬥結果,並不必然與課綱運動有直接相關,而抱持此一觀點者則以課綱微調總召集人王曉波為代表,其認為林氏之死已淪為在野黨的政治鬥爭工具。

【日本想想】 吉祥物行銷:為何熊本熊完勝虱目魚?

台南北門永隆社區的入口意象「虱目魚小子」,因為「震撼力」十足的造型,打光後更有如鬼娃,引來熱議,雖然意外打出知名度,但這顯然是走歪的效果,並非原意。居留日本以來,發現日本人的「萌行銷」很有一套,虱目魚小子如果想要學日本用吉祥物賣萌拚觀光,可得更有策略。

日本近年來掀起吉祥物(ゆるキャラ)熱潮,從地方縣市鄉鎮,甚至到企業團體、學校、圖書館,都有自己專屬的吉祥物,每年舉辦的吉祥物票選大賽戰況激烈,大阪更曾有因為吉祥物太多而想縮減刪砍的計畫,可見吉祥物市場在日本已成紅海,因為對可愛的東西超級買帳的日本人來說,吉祥物被當作最平易近人又深植人心的宣傳工具,所屬團體也會製作相關產品,來增加收益。最有名的吉祥物,莫過於熊本熊(くまモン)和船梨精(ふなし)。

建立台灣人的統一戰線:讓世界在乎台灣的五個策略

任何在台灣住得夠久的人應該都能了解台灣和中國社會的根本差異。那些出生在1980年代後期的台灣年輕人,沒有生活在非民主社會的經驗。當然,他們的自我認同會受經歷過戒嚴時期和冷戰的父母、祖父母影響,但無論如何,他們親身的經驗只有開放的民主。

至於同一世代的中國年輕人,經驗極為不同。他們成長在專制體制之下。中國共產黨不希望他們認識歷史,或者應該說,中共希望他們了解的是吹捧中國共產黨光榮的歷史版本,而且你如果討論黨的錯誤,將是件危險的事。對多數中國年輕人而言,一個保證穩定、經濟成長,能夠激發他們民族主義自豪的強大黨國,就已足夠。民主概念是西方試圖弱化中國的招數,既不必要,有時也是危險的。

這就是今日存在於台灣海峽的兩種論述。無論要台灣年輕人們清楚表達他們的版本是多麼困難,開放民主都毫無疑問是他們自我認同的本質之一。

新台灣認同

讓我們來談談理性

台灣的政治再一次被決心對政府採取直接行動的年輕人撼動,這一次針對的是「微調」的高中課綱。如同近年另一個反抗政府黑箱作業的青年運動,參加者完全粉碎了傳統的規範,他們大聲呼喊、翻牆和佔領。對此,備受挑戰的政府當局、校方和執政黨已經將這些抗議青年視為「不理性」。

這個形容詞早已被反覆地使用在2013年抗議土地強制徵收的事件,以及隔年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時。每一次,政府和站在同一陣線的媒體、學術界,都表示他們同意在民主準則下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是年輕人應該「理性」展現他們的觀點。不用說,掌權者對「理性」的定義,就是要遵守政府所定的遊戲規則。至於政府是不是為了達到某些政策而自己違反了民主原則,或是「理性」與官員辯論是不是保證讓你輸掉辯論,對政府來說一點都不重要。什麼事都是政府最懂,如果社會大眾不贊同,那是因為政府官員解釋得不夠好。

日本年輕人為什麼反對安保法制?(上) ──從「憲法九條論爭」談起

在台灣高中生進行反課綱運動的炙熱夏天,在同樣悶熱難耐的日本街頭,8月2日星期天下午,在東京涉谷街頭也聚集了一群穿著高中制服的日本高中生。影片中,甜美的高中制服女孩在鏡頭前舉著「WAR IS OVER」標語,遊行的高中生們喊著「不要隨便決定!(勝手に決めんな)」、高舉「戰爭法案絕對反對!」的標語,在戰車上的高中女孩跟著明快的音樂節奏,用rap的形式反覆高喊著「守護未來!(未来を守れ)」。

他們在反對「安保法制」。整個七月,每個星期五在國會議事堂前都會有一群年輕人喊著口號、唱著rap,在進行這個世代的「日本反戰學運」。

請不要用淚水和生命獻祭

青少年學生反課綱的行動,在失去了一個寶貴生命之後,青少年對執政當局的殷望仍未放棄,和教育部長進行面對面的座談。不到三個小時,國民黨政務官毫不手軟的一場暴力展演,讓已經佔領教育部數天的學生殺個措手不及!期待幻滅的淚水奪眶而出,學生代表折腰喊喚著:「對不起社會以及大林」。

學生們,你們沒有能力在政治上「負責」,自然不需要道歉!能為此負責的,只有這些「大人」!更直接地說,想要保護又想要利用學生的,正是大人!因為有利用的價值,大人們將「保護」你們不致受傷,像那些生前被豢養呵護備至,就為了那個良辰吉日擺上祭壇以示敬意的牲畜。即便,祭品甚至是人類,也必須是最乾淨、無暇的童子處女,才能達成人與神之間的秘密約定。

吳逸駿

作者為獨立音樂工作者

「中華文化」不可以嗎?──淺論歷史課綱中的「中華文化」問題

微調後的歷史課綱,將臺灣史最後一項說明,從「說明臺灣文化的多元發展及其與世界文化的交流」,改為「說明中華文化在臺灣的保存與創新,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這也被列入國教院所謂「17項爭議」之中。[1]同樣的中華文化,也出現在國文科、公民與社會科之中。然而「中華文化」究竟是什麼,在公聽會手冊,乃至公佈的檢核工作小組歷次會議紀錄中,都未見精確的定義與說明。

搶救國文課綱為時已晚?──談103微調以前的國文課綱修訂

微調課綱吵得轟轟烈烈,如今連高中生都走上街頭,抗議程序黑箱、課綱洗腦。然而,在這場論爭中,論者多將火力集中在歷史、公民科上,同樣遭到黑箱篡改的國文科,激起的漣漪卻小上許多。

與歷史科一樣,國文教育從來都是國家打造人民國族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後者往往透過難以察覺的選文內容,對莘莘學子強輸執政者的政治與文化意識形態。以退出市場已久的部編本為例:〈失根的蘭花〉是對中國母土的念茲在茲,〈與荷蘭守將書〉強調漢民族中國政權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寫出〈良馬對〉的岳飛則是「偏安南方」政權必須擁護的愛國烈士典範⋯⋯。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課文,如今看來,篇篇都顯得鬼祟可疑。

如果我們都同意,國文科也是意識形態的重要戰場,又為何在這波論爭中,獨獨「放棄治療」國文科?難道是因為大家都曉得,現在要挽救國文科,已經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