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文課綱為時已晚?──談103微調以前的國文課綱修訂

友善列印版本

微調課綱吵得轟轟烈烈,如今連高中生都走上街頭,抗議程序黑箱、課綱洗腦。然而,在這場論爭中,論者多將火力集中在歷史、公民科上,同樣遭到黑箱篡改的國文科,激起的漣漪卻小上許多。

與歷史科一樣,國文教育從來都是國家打造人民國族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手段。後者往往透過難以察覺的選文內容,對莘莘學子強輸執政者的政治與文化意識形態。以退出市場已久的部編本為例:〈失根的蘭花〉是對中國母土的念茲在茲,〈與荷蘭守將書〉強調漢民族中國政權統治台灣的正當性,寫出〈良馬對〉的岳飛則是「偏安南方」政權必須擁護的愛國烈士典範⋯⋯。這些大家非常熟悉的課文,如今看來,篇篇都顯得鬼祟可疑。

如果我們都同意,國文科也是意識形態的重要戰場,又為何在這波論爭中,獨獨「放棄治療」國文科?難道是因為大家都曉得,現在要挽救國文科,已經為時已晚?

沒錯,較諸歷史與公民,國文課綱可謂病入膏肓──大中國思想最嚴重的入侵,發生在早已施行的101課綱。台灣國文課綱的爭議,始於95暫綱的文言文比例調降,此後,高中國文科陸續出現98課綱、101課綱與103課綱微調等版本。98課綱延續95暫綱的精神,調節了國文課綱長期以來的大中國色彩,因而在2008年政黨輪替後,遭到暫緩實施的處置,95暫綱遂沿用至101課綱實施為止。以上脈絡的交代,已然指出幾個重要的時間點,其中,課綱之間出現最巨大的斷裂與引發爭議的開端,應追溯至101課綱。以下,我將以98課綱與101課綱內容為對照組,分析馬政府主導下的課綱修訂方向,再聯繫到近日的課綱微調爭議。

98課綱與101課綱的差異,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觀察:

一、    文言文比重

高中生究竟該讀多少文言文?98課綱規定,文言文比重為高一40%、高二45%、高三50%;101課綱刪去遞進的設計,改為占課文總數的45%~65%。平均來看,98課綱的文言文比重為45%,剛好是101課綱的底限,言下之意,依據新課綱編出來的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只會比舊課綱多而不會少。

二、核心古文篇目與選材標準

選材方面,101課綱也有重大修正──幾乎被出版社視為必選的「文言篇章參考篇目」(一般稱「核心古文」),由40篇減少為30篇。乍看之下,新課綱為古典文學的編選提供較寬廣的空間,理應獲得掌聲,然而,在98課綱的40篇古文中,有8篇台灣題材,占總體20%;至101課綱,台灣題材卻只剩下3篇,僅占核心古文的10%。中國與台灣素材的消長,至為明顯。 

三、選修科目

選修科目的調整更耐人尋味。98課綱共列出「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論孟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101課綱除了新增選修科目「國學常識」,並將「論孟選讀」更名為「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同時規定:「國文教學除必修課程外,另設中華文化基本教材,以列為語文類選修為原則。」根據條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實為當然選修科目,幾乎與必修無異。

以上「調整」,不用我提出解釋,大家都看得出來,是馬政府的政治意識形態在作祟。而103年所公佈的課綱微調,就是「從善如流」罷了。只不過,較諸歷史與公民更動篇幅大,國文科的主要工程早已完成並施行,故此次修訂重點僅二:(一)將課程目標第三點字句,改為「理解中華文化與文明社會之基本價值」(底線為新增內容),(二)範文選材配置方面,為了讓「選材範圍能夠涵蓋傳統經史子集各部分」,必選經典增列《楚辭》、《荀子》和《史記》。以傳統中國學術目錄分類的「經史子集」思考課綱,正是大中華主義的又一明證。

走筆至此,讀者對於我在前文稱國文課綱「病入膏肓」,不知是否有另一番感觸?對比正炒得沸沸揚揚的歷史與公民科,輿論忽略國文課綱持續數年的危機,實在令人憂心。教育部這次強度關山引起各界不滿,除了導源於程序黑箱,更是台灣人民對大中國意識形態的抵抗。甚至,程序黑箱做為手段,就是為了掩護馬政府,讓它將去台灣化的髒手伸進教育領域。

當然,對教育政策的質疑與批判,絕不能只停在103課綱微調爭議。這只是個開端,消極的一面,它讓我們意識到國家機器的蠻橫無理;積極的一面,人民開始思考台灣未來所需要的下一代:他們需要怎樣的國文教育?以台灣文化的混雜多元為根基,我們不僅要反對現行再三強調「中華文化」的國文課綱,更應跨出「中國/台灣」的二元對立思考框架。至少,從時間與空間切入,我認為課綱應更重視當代議題與跨文化閱讀,以培養學生面對當前與未來台灣現實中,種種關於語文、文化及美學的能力。

*高中國文課綱內容,請參:http://chincenter.fg.tp.edu.tw/cerc/98ke.php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