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華.吳思華.林奕華.林冠華

反課綱「微調」的高中生林冠華燒炭自殺!拋下一句話迴盪在我耳際:「我做對的事,為何要被起訴?」

更加醜陋的災難政治學

發生於6月27日的八仙樂園塵爆事件,至今已經滿一個月了。這椿樂極生悲的慘劇已經奪走九條人命,仍有好幾百位傷者仍得忍受極端疼痛的治療,以及往後更加艱辛的身心復建。對於正值青春年華的受害者,這樣代價實在太慘痛了,令人不忍也不捨。然而最令人憤慨的是,政府官員在這件重大災難後的反應實在令人搖頭,展現出推卸諉過、顢頇無能、黨國不分的惡劣行徑,等於是讓重度創傷的台灣社會再度受害。

災難社會學的研究指出,如果重大損害的源頭是來自於不可抗力的因素,例如地震、極端氣候,短時間內會帶來凝取社會團結的作用,一般民眾出錢出力,目的就是為了減緩同胞所受到的苦難。在台灣的九二一大地震、八八水災,民間志工積極投入救災,即是明顯的例子。但是如果災難是來自於明顯的人為疏失,當社會表現集體哀悼的同時,也會出現充滿怒氣的指控與究責聲浪。韓國的世越號事件,台灣的高雄前鎮氣爆就是這樣的例子,人們都知道這些傷亡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追緝「兇手」也成為社會自我療癒的必經過程。

死了一個高中生之後

一個年輕的生命猝然殞落,造成這場悲劇的原因仍有待釐清,我無法感受林同學生前所承受的龐大壓力,然而,這幾年陸續參與的公民運動,每一次在街頭的抗爭之後,我們感到疲憊而憤怒的,不是一次次抗爭的身心耗損,而是這個倨傲政府從未改變過的家父長態度。國民黨政府從一而終、始終未更的是絕對的權威、絕對的聽若罔聞,以及絕對的視民如草芥。

由全台灣高中生自主發起的反黑箱課綱運動,從五月至今猶未等到馬政府誠實面對來自學生、家長、學者以及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人民所提出的訴求,殷殷期盼的回應換來的是官方千方百計地護航黑箱。即便教育部在6月5日正式宣布新舊教科書併行,讓教師專業自主決定、爭議不考、編列補充教材,看似妥協的退讓,無法改變黨國價值觀先行隱身在國家課綱的編列主流。

【時事想想】歷史學界的老師們,你們在哪?

一個同學走了,就這麼無聲無息地走了,留下的不只是家人與親友的悲痛,留下的還有街頭上的同志與未完成的志業。二十歲,他走上了街頭,為了不讓台灣下一代的子弟被中華民國的黑心課綱洗腦,他選擇站上第一線。儘管他在運動的過程中有些決策上的瑕疵,但是哪有人天生就會經營社會運動呢?同學們衝進了教育部之後,國家、學校與社會紛紛對同學們施展了壓力。他才二十歲,這些壓力對他來說真的太大了,實在不是每個年輕人都能挺過去。於是他成為天使,於是他如今在天上守護台灣。

【荷事生非】 時事懶人包?荷蘭新聞做給你

在荷蘭這個高度「英語化」的社會待久了,做為外來者可能會開始習慣「講英語就欸通啦」這件事,漸漸忘了荷蘭人是講荷蘭文的。不過還是有以下情況提醒著人,這兒不是個英語系國家:政府公文、電話帳單、和荷蘭新聞。一次意外收看了荷蘭新聞台後(即便隔著一大片荷語屏障),我對荷蘭新聞的好奇心大開:究竟荷蘭新聞都報些什麼?又和台灣有什麼不同?幾個月隔著翻譯收看荷蘭新聞後,認為有些值得分享的觀察,故為此文。

從兩起判決例和幾張速描畫談起

何不讓我們先以兩則社會判決為例,除了一窺荷蘭在地新聞,也一面看看荷蘭電視台通常會如何處理這樣的社會事件。

2015年6月底,荷蘭行政首都海牙的移民社區Schilderswijk舉辦了著名的Zuiderpark夏季露天音樂會,當天警方扣押一名宣稱持有武器的阿魯巴裔男子(註1),男子在過程中窒息死亡,事後檢驗報告證實死因屬警方執法過當。此事引起Schilderswijk移民區一陣嘩然,甚至將整起事件和種族歧視與警察差別執法等議題相連結。然而,該論述在荷蘭國內卻多遭批判,社會普遍認為這樣的論述來自經常因種族議題出現警民衝突的美國,並不能直接對等論之(註2)。

務實進步的「十年長照2.0」

長期照顧,只能進,不能退!台灣社會因應人口老化的長期照顧制度,已經遠遠落後於快速增加的老人、失能及失智者的照顧需求,家庭照顧負擔極為沉重,尤其是年輕世代。請大家想像一下,現在35歲的年輕人,到了65歲,在少子女化的趨勢下,誰來照顧?面對人口趨勢的土石流,絕非個別家庭所能承擔,只有以公共化的精神,用國家的力量建立良好的制度,才能為家庭分憂解勞。

日前沈政男醫師在自由廣場〈十年長照2.0〉退步了!的投稿,指稱「十年長照」及「十年長照2.0」是階段性政策,這恐怕是基於馬政府執行不力下的認知。因為2007年由行政院提出的「十年長照」,就是由國家承擔更多的照顧責任,預算規劃共計投入817億元,用來擴建長照服務設施、補助服務時數、創新服務項目、開發失智者服務模式等等,逐步建構公共化的制度架構。

黃玫玲

作者為台灣勞工陣線理事、民進黨政策會資深專員

讀台灣文學救台灣

最近高中生抗議教育部強行推出違法的「微調」課綱各種活動,深深地感動。非常慶幸我們新一代的高中生,會突破我們老輩的「自我設限」。我這一輩,從小接受大中國教育的台灣人子弟,沒讀台灣的歷史文化,怎會愛台灣為家鄉?因看到黃國昌及柯文哲的演講,鼓勵多讀書,才能充實自己,及多讀書救台灣。在貴刊寫過一文〈我們來多讀書吧 !〉。繼續來討論多讀書如何救台灣。

多讀書不是指讀課本或本行的書,除從小所受的教育外,當年的社會環境,還有從老師及前輩的身教,使我思想貧瘠。到美國後,我很快地領悟到,台灣一向「思想箝制」及「填鴨式」的教育體制下,造成「不讀書」的現象。鼓勵讀書,讀課外書,而且讀有趣及會吸引人的書,是改進的最重要第一步,所以我們提倡讀台灣文學是最好的開始。

黃又嘉 Uga Huang

作者為高雄人。來到荷蘭發現自己並不高,開始寫作之後發現自己思緒雜亂;大學主修公共行政,但對社會學比較認真;現在是藝術史碩士生,但對當代藝術比較關心;對畫廊與博物館有種莫名的參觀責任感,但在荷事生非的第一篇文章是荷蘭媒體;希望荷蘭一直保持腳踏車文化,摩托車不要變多。

葉耀文沒竿爭議─唯一有機會改變這瞎事的人是誰?

一個青少年選手可以讓我們的體育署長鞠躬低頭,葉耀文是史上第一人。究竟一根竿子運不到哥倫比亞的背後真 相為何,搞清楚之後、覺得很感慨。嚷嚷了多天想寫些什麼,拖到現在才能說出想法,既不是想打臉田協,也不想護航田協,更不覺得不懂就不能罵,而是感慨,原來體育世界,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如此「簡單」,原來台灣人都很愛浪費時間。

問清楚後再罵,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