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學生家長和我抱怨,想送孩子出國讀大學,但是研究網站半天,連主修什麼、讀什麼系、什麼學院⋯⋯都看不懂,摸不著頭緒。那時候我還心裡想:不就是國外大學嗎?你英文能力也太差了吧?
後來自己深入了解,才發現歐美大學的組織經營形態,和台灣的大學(即使是台清交成等名校)差別不只一個世代。
台灣的大學,下分學院,再分為科系,如公司或軍隊的科層架構。學生從入學就被編進科系(少數例外),學習內容極有大部分被科系決定──一個科系的必修和選修科目可能長期不變,連授課老師也不變。大學都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以下,將以劍橋、哈佛、史丹佛為例來說明。
學生不進入「科系」,「學程」快速迭代變化
在台灣,學位和科系緊緊綁在一起。學生隸屬於一個科系,進什麼科系,畢業時就拿什麼學位證明。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都不是這樣。
這三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學位都是取決於學生選什麼「學程」,學程是一套設計好的課程組合,並不是一個僵固的行政組織。「學程」在這三個學校各用不一樣的單字:在哈佛叫 Concentration,在劍橋叫 Course ,在史丹佛叫 Major,在此,我都譯成「學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