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拜樂高和跑車為師──英美名校組織制度的變革──《大學的藝術》之三

曾經有學生家長和我抱怨,想送孩子出國讀大學,但是研究網站半天,連主修什麼、讀什麼系、什麼學院⋯⋯都看不懂,摸不著頭緒。那時候我還心裡想:不就是國外大學嗎?你英文能力也太差了吧?

後來自己深入了解,才發現歐美大學的組織經營形態,和台灣的大學(即使是台清交成等名校)差別不只一個世代。

台灣的大學,下分學院,再分為科系,如公司或軍隊的科層架構。學生從入學就被編進科系(少數例外),學習內容極有大部分被科系決定──一個科系的必修和選修科目可能長期不變,連授課老師也不變。大學都是這樣的嗎?並不是。

以下,將以劍橋、哈佛、史丹佛為例來說明。

學生不進入「科系」,「學程」快速迭代變化

在台灣,學位和科系緊緊綁在一起。學生隸屬於一個科系,進什麼科系,畢業時就拿什麼學位證明。但是劍橋、哈佛、史丹佛都不是這樣。

這三個學校的學生,畢業學位都是取決於學生選什麼「學程」,學程是一套設計好的課程組合,並不是一個僵固的行政組織。「學程」在這三個學校各用不一樣的單字:在哈佛叫 Concentration,在劍橋叫 Course ,在史丹佛叫 Major,在此,我都譯成「學程」。

以人為本 以土地為本的歷史書寫

很多人說這一次課綱微調不就是「差那幾個字而已」,有這麼嚴重嗎?姑且不論課綱本身事實上調整了至少60%,若是再想想市面上的教科書依據課綱所撰寫的內容,整個調整的比例可能更高,如果真的就只是「差那幾個字而已」,那國民黨政府為何需要這樣大費周章,甘冒「黑箱」罵名,得罪青年學子、老師、家長,也要「改幾個字」?顯然微調課綱並非只是「改幾個字」這麼簡單。

長久以來,台灣的歷史教科書沒有「台灣史」,即便有,也只是依附於「中國史」底下的「邊陲史」,篇幅小到簡直可以忽略的程度。為什麼住在台灣島上的學生過去只學「中國史」,不學「台灣史」?那是因為在執政者心中「台灣只是中國邊陲的一省」(明明實際上中華民國只剩台灣一省,還有福建省啦),比起35省、12院轄市、1特別行政區、2個地方的廣大疆域,台灣史算什麼?心中無台灣,教科書自然沒有台灣史。

TAIWAN HISTORY

作者為台灣史研究者,興趣是解讀史料,分析黨國體制的統治手法。

中國對台策略的崩壞

2010年4月,我參與了一場由港資的大型澳洲銀行所贊助的活動。在一整天的會議中,大家討論台灣與中國逐漸緊密經濟關係所創造的商機。而我主講的是在這過程中牽涉到的政治層面,特別是與台灣相關的部分。我試著提醒在座的銀行業者、避險基金經理人和股票分析師,即使許多台灣人對於與中國作生意很感興趣,但只有很小部份的人對台灣和中國的政治深化有意願。我引用行政院陸委會與學術單位共同進行的最新調查告訴他們,台灣人並不想被北京政府統一,對於未來兩岸發展,多數台灣人支持維持現狀,也就是維持台灣為一個不受中國控制的政治實體。

Peter Enav 溫逸德

曾於2005年4月至2014年4月間擔任美聯社台灣分社主任

沒有鐵道的哈瑪星

日前傳出台鐵即將重新招商高雄港站都更計畫,屆時將剷除站場全區以作為觀光、居住及文創之都更用地,以「加速都市更新再開發,進而帶動哈瑪星地區發展、振興地方經濟」。

可是台鐵,哈瑪星就是濱海鐵路,如果哈瑪星沒了鐵路,還能叫做哈瑪星嗎?

皓皓

作者出生於高雄哈瑪星,目前是學生,興趣是攝影、發呆跟喝青茶。

【開往台灣的慢船】爸爸衣櫃裡的歷史課本

父母親的衣櫃總是孩子的最佳尋寶地。記得曾有高中同學在爸媽的衣櫃裡找到A片和A書,提早轉大人,有人找到錢。我沒那麼好運,在深遠角落挖到的是幾本薄薄皺皺的雜誌,還有幾捲錄音帶,時間大約在1987年解除戒嚴前後。

這些雜誌就是俗稱的黨外雜誌,因為經常被查禁,所以名稱三不五時就換,現在也想不起來。它們都是老爸經常有點神秘的在街頭書報攤買來的;賣他書的人也很神秘,總是要用一層薄紙加橡皮筋把雜誌捲一捲、套起來,才會把書交給老爸,賣個書像是在演諜報片一樣。為什麼要這麼作,我不清楚。

至於錄音帶,其中至少有一捲是吳樂天在高雄勞工公園的演講。以往對吳樂天的了解就是「廖添丁和紅龜」的廣播劇,如今居然公開演講痛幹國民黨政府,台下民眾則是拍手叫好,所以印象特別深刻。

女性主義的應然VS.女性史的實然──慰安婦課綱必須反映研究現況

課綱爭議自去年開始出現戰火,表面上是程序違法與學術教育專業問題,隨著抗議主體從學界教授延伸到高中校園師生,透過社群網路媒介不斷串連,遍地燃燒。相對於去年「太陽花運動」的一致對外(反中),這場反課綱運動,實質上可說是近年來最大一場台灣歷史記憶詮釋的「內戰」。甚且有年輕生命為此殉道犧牲,舉國震撼同悲。

【島嶼邊緣】國民黨政府殺人事件簿

自從2008年馬英九上任以來,國民黨重掌政權,雖然民生政策無能屢屢跳票,但是討好中國、向財團靠攏、對既得利益者傾斜、訴諸意識形態的諸多政策,卻展現雷厲風行的執行力。國民黨政府倒行逆施不但毀壞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基礎,也擴大社會對立,更造成許多市井小民身家財產損失。倘若列出國民黨政府7年多來,或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政府殺人事件簿,可說是擢髮難數,高中生死諫黑箱課綱就是最新一例。

高中生林冠華死諫黑箱課綱
為了增加國民黨凝聚力、灌輸學生大中國史觀,國民黨政府組成體制外檢核小組,以秘密程序主導高中社會科課綱調整,引發學生反彈。學生在多次陳情均被教育部無視後,2015年7月23日教育部被攻陷,教育部長堅持對學生提告,並透過各種管道向學生家長施壓。高中生林冠華於7月30日20歲生日當天燒炭自殺,希望以死喚起社會對國民黨政府違法亂紀強推黑箱課綱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