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身邊,愈來愈多學生高中畢業就到美國、英國等國家讀大學。這些家長或學生,大致上粗略地知道(或是認為),在這些國家讀大學可以把英文學好,提升國際觀,教學方法比較啟發式。
其實,這些國家大學課表規劃的原則與台灣截然不同,其實是我們忽略的關鍵之一。英美頂尖大學的排課思維,可以用兩則西方名言來代表:Less Is More, Know Yourself.
Less is More: 課少學得多,尤其必修課
據哈佛畢業生指出,哈佛學生一般每學期修習四門課,通常不會少於四門(因為學費很貴,修少也不划算),但也很少超過四門;五門通常是能力負荷的極限。在這樣的情況下,以台灣的學分算法,通常畢業生四年八學期可修習三十二門課,九十六學分。通常各學程的要求學分,都不會佔學生修課總數的一半以上,佔三分之一左右是常態。
在劍橋大學各學程的開出來的修課清單,大致上也有這樣的規律:必修課程數量少,但是據修過的學生說,都難到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