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爛/濫了的《忠臣藏》──淺析《日本最漫長的一天》

書名:《日本最漫長的一天》

作者:半藤一利

譯者:楊慶慶、吳小萍、吳小敏

出版社:八旗文化

時間:2015年8月

1945年8月15日迫近正午,陽光如赤焰紋身,但幾乎全體日本國民都聚集於收音機前,耐心等候決定日本命運的「玉音放送」。十一點五十九分,播音員和田信賢劃破靜寂:「從現在開始,進行重要廣播,請全國的聽眾起立」。其後由情報局總裁下村宏宣布:「誠惶誠恐蒙天皇陛下對全國國民宣佈詔書。接下來,請謹聽玉音」。接著《君之代》樂音奏起,樂音甫落,便傳來:「朕深鑒於世界之大勢與帝國之現狀,欲以非常之措施,收拾殘局,茲告爾忠良之臣民……」

2015年──台灣的兩個「70週年」

*日文版刊載在日本外務省發行的《外交》雜誌第32號,2015年7月發行,標題為〈異なる歴史観が混在する「親日」台湾の諸相〉(有著迥異史觀的「親日」台灣)。本文的中文版刊載與翻譯已徵得原文作者若林正丈老師、與《外交》雜誌總編輯中村起一郎先生的同意。譯者為台大政治所碩士生林彥瑜。日文版原稿請參考https://goo.gl/FZ0nHl

 

「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與「台北大空襲70週年」

一個人的教育部

8月6日暫別了這場學運。從7月30日的占領教育部前廣場開始,占領不了幾天之後,很多人慢慢觀察到,這場運動組織其實非常鬆散。常常是廣場上四散著一群學生,外來聲援的人甚至不清楚他們怎樣組織的。沒有招待、沒有引導。簡而言之,他們找不到任何能對口與負責的單位。

這是一場毫無計畫發展的運動。沒有傳統的指標、沒有深思熟慮,超出所有認可的社運常規。

這些學生並沒有想要組織、甚至深思熟慮想要開始這一場占領。這場社運真正的行動力,始於一場死亡。其實,學生們早已做好告一段落的打算,8月1日已經是反課綱微調運動的末尾。學生們計畫的,僅僅是最後一場對教育的告別式。是要哀嘆教育已死。

然而,這是一個悲劇的開端。

行動爆發的那天,想要衝進去的不是學生,教育部前先站了一群赤紅著眼睛的群眾,他們在下午開始聚集。那是一個奇妙的場景。所有人都惡狠狠的盯著前方,有人還丟了幾袋垃圾進教育部。

我路過的時候,群眾只有零星的呼喊。那是一股昇天的怒氣。

在立法院前協辦演講的我,台下的群眾已然騷動,要政府還我們一個孩子。當天,我就有預感會出事,會出大事。

這些衝進教育部廣場的學生,行動的那一瞬間,知道自己超出了倫理與傳統的規範。

莊珮柔

歷史教學經驗十多年,現在仍持續任教。第一本歷史教學課本就是《認識台灣》,目前是歷史深根聯盟教師。

僱用暴民?真人與幻影在臺灣思想戰場上的對決

才不過幾天工夫,美國學者郝志堅(Dennis V. Hickey)在《外交家》雜誌上的一篇對頁評論(註1)就被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泛藍媒體和中國宣傳機構聯手操作成攻擊蔡英文和民主進步黨的武器。郝志堅危言聳聽的評論刊出的幾天以來,四面楚歌的泛藍陣營不斷指控2016 年總統大選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女士「資助極端分子」,在台灣幹下伊斯蘭國恐怖分子的勾當。

鯨吞蠶食的權力:中國形塑「南海屬於中國」的「既定事實」

八月上旬,東亞峰會熱鬧登場。其中,東亞峰會外長會和東協外長會的幾個涉及南海主權紛爭的國家,針對中國在南海填海造島工程,進行輪翻猛攻。東協外長會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暗批中國在南海的填海造島行動。

「文攻」之外,場外「武鬥」從未停歇。六月,日本和菲律賓、越南個別在南海舉辦了軍事及人道救援演習;七月底,中國還以顏色,用「實兵實彈」對抗方式,在南海進行軍演。一系列你來我往的明爭暗鬥,把南海這道「冷飯」,炒得熱騰騰,餘溫猶存。

對於中國如何看待南海這片356萬平方公里的廣袤海域,三年多前,一位中國的國際關係智囊就曾在北京以「北冰洋」的案例告訴筆者,蘇聯和美國如何在一望無際的冰山底下和冰層之上,鬥爭數十年。如今,「北冰洋爭霸史」為中國處理南海議題上,提供部分啟發和借鏡。

美蘇的極地鬥爭史

「慰安婦」已成為「歷史事實」和「心理真實」之間的殘酷

關於慰安婦,媒體上已有一些文章的論戰,我建議可以參考《夭折的蘆葦 ──被消音的台灣慰安婦阿嬤們》《女性主義的應然VS.女性史的實然──慰安婦課綱必須反映研究現況》。可以看出要談論所謂的「歷史事實(historic truth)」是多麼困難的事,但是我試著思索,這種時候何以這會成為論戰的話題呢?心理學的思考是什麼?以下提供思考的片段:

何以慰安婦的課題,在這次課綱爭議裡,一度被行政主事者和相關者當做是焦點,好像課綱的微調就是為了這件事?有人相信嗎?也許有,但是這種聚焦方式,帶出了什麼值得思考的日常生活(指目前的政治)心理學呢?我試著以「解釋」(explain)和「詮釋」(interpret)兩個向度來談論。

蔡榮裕

作者為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北市聯醫「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心理治療督導,部落格和臉書是「文三七人在它稻和鷹的糾纏裡」。

【內地想想】 攜手救故鄉──南投中寮的32個柳丁小英雄

你看過這一支廣告嗎?

山林間,一群孩子摘著柳丁,使勁提著柳丁簍在山間小路上奔走著,紅撲撲的臉蛋笑瞇瞇的。廣告的主題是:幫助偏鄉兒童。

有一段時間,這支廣告播遍了大家家裡的電視、便利商店的ATM,運用了種種最新最有滲透力的載具,我想,你一定看過。

這些孩子,是南投縣中寮鄉廣福國小的學生。透過這幾秒鐘的畫面,你看到了他們的日常生活──摘柳丁、洗柳丁,知道了廣告主在幫助弱勢兒童。

不過,要是你這樣告訴這些孩子,他們會張大口不知道你在說什麼;如果你進一步,問他們在做什麼,孩子們會驕傲地告訴你:「我們在幫助弱勢。」

陳德愉

台大圖書館學學系畢業,曾擔任記者多年,因為嫁給南投人,從2009年開始深耕台灣的內地,長時間拜訪南投各鄉。一步一腳印,我看見了偏鄉的處境,農村的問題,也認識了許許多多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在這裡,保持信念,因為對土地的愛,堅持維持著一支燭火點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