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在八月十一與十二日連續兩天大跌,這排山倒海的跌勢無疑攪亂全球金融市場的一池春水。一時之間,議論四起,眾多專家甚而學者皆論斷這是中國政府為挽救出口所使出的霹靂手段。然而人民幣在這兩天大跌是因中國人行修改中間價報價機制而起,價格修正之後,人行也透過公開市場交易維持人民幣的匯率,總跌幅也不超過4%。以此些微跌幅要拉抬出口,實在是杯水車薪,貨幣戰爭開打這類的言論也太過浮誇。
然而,台灣央行趁機打壓台幣匯率,過程斧鑿斑斑。台幣升值時會擺弄的柳樹,在貶值時便不知芳蹤。其後人民幣回穩,這尊柳樹又被搬出,在收盤時重踹台幣匯率。央行的意圖已相當明顯,台幣要貶值。以台灣現在的環境,台幣貶值的好處只剩促進出口一項。那貶值是否能如願嗎?剛好我們的鄰居日本做了實驗,結果也已經出爐。這一年來,日幣貶值超過20%,不過第二季的出口值跟去年相比反倒衰退4%,其中衰退最嚴重項目是出口到中國的工業用機具,主要原因是中國製造業在緊縮資本支出,中國本身也在發展工業用機具。換句話說,中國製造業已無意願再擴張生產線,而且扶植自己的工具機產業更是優先要務。在這種情況下,日製工業用機具價格再低也難獲青睞,貶值日幣也無力拉抬出口。這個故事是否似曾相識呢?台灣現在出口大約四成銷往中國,貶值能救多少出口令人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