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別殘酷──《蘆葦之歌》觀後感

不久前,「反課綱」與「反反課綱」的爭執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慰安婦的部份更因課綱微調時增修「被迫」二字,引來慰安婦自願與否的爭議。《蘆葦之歌》這部以數名臺籍慰安婦心靈復元與療癒之路為主軸的紀錄片於此時上映,或許可以讓關心這段歷史的人進一步了解當事者的內心世界,也可以重新看待這一陣子喧鬧的動機問題。

陳筱玲

作者為作文老師

【眷村想想】 蔣總統壽桃

「張燈結綵喜洋洋,歡樂歌兒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莊,台灣光復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國家恩惠情分深長,不能忘。」回想童年經常唱的政治歌謠,偶而會懷念慶祝蔣總統華誕遊行活動,現在孩子都沒這種經驗了。

過去「光輝的10月」,最高興的是月曆一片紅,放假日多好幾天。10月10日國慶日、25日台灣光復節、31日總統華誕,都有慶祝活動,包括遊行、表演節目、放煙火等。
 
我10歲左右,在老蔣某歲華誕,老爸從機場下班帶了幾個壽桃回家,跟一般有紅豆餡饅頭沒兩樣,還沒感受其中特別滋味。
 
國中一年級,老蔣八十四華誕,全國上下有系列慶祝活動。台中市各高中、國中動員辦理大遊行,我因擔任班上服務股長,和五位同學一起製作花燈,忙的不亦樂乎。

【時事想想】募兵飛彈拋一旁,爽赴中國閱兵,對嗎?

台灣國防部在本週三宣布,由於募兵入伍人數成長緩慢,因此明年仍無法實施全募兵制(註1),馬英九政府的這項重大政見仍然未能落實。想要說服夠多的青年男女捨棄平民生活的安逸入伍從軍,始終都會是一大挑戰,而在2013年7月陸軍義務役士官洪仲丘遭受不當管教致死(註2),以及今年稍早的「阿帕契門」醜聞案(註3)之後,挑戰只會更加艱鉅。最起碼,政府不應該在台灣如今面臨的國安威脅本質問題上,向可能入伍的青年國民發出自相矛盾的訊息,讓問題更不可收拾。

悲哀的是,中國國民黨卻正要大肆宣揚如此矛盾的訊息,它同意榮譽主席連戰前往北京參加一系列「抗戰勝利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註4),包括出席9月3日那場規模及程度直追二戰落敗法西斯政權的踢正步大閱兵(註5)。(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也對連戰應邀前往北京表示支持,見註6。)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下)

作為對照,也是有一心向著中國的知識份子,如同戰爭期間的胡太明一樣。王詩琅的〈沙基路上的永別〉就是這樣的故事。〈沙基路上的永別〉描寫台灣主角到日本佔領下的廣州工作,並且結識了可愛的中國女子。——是的,就和胡太明在南京遇到紫媛幾乎是一樣的情節。但不同的是,胡太明終究還是求婚成功,但〈沙基路上的永別〉的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時,女主角竟從此避不見面、辭職搬家,因為他是個台灣人,在當時中國人的眼中就等於是日本人。在中日戰爭的氣氛下,一名中國女性如何能嫁給一名日本人?小說的最後,主角沈痛地吶喊:「台灣人不是日本人,台灣人永遠是漢民族呀!」然而這樣的吶喊,終究沒有辦法改變什麼,因為決定你身份的不只是你如何看待自己,也包括別人如何看待你。將周金波和王詩琅的兩篇小說合併起來看,正好就是一個完整的「亞細亞的孤兒」的形象。

【京都想想】 明明是選台灣總統,國共為何堅持發動「對日抗戰」?

自從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大選的人選明朗化以後,國共兩黨的2016大選戰略,看來就完全將核心主戰場押向了「抗日」的意識形態戰爭上。

政府一邊挑動高中課綱爭議、一邊又將慰安婦議題作為政治炒作的道具,一邊大肆慶祝抗戰勝利;一方面意圖性的將李登輝前總統在日本雜誌的投稿刻意斷章取義痛批「皇民」,另一方面又忙著以馬總統名義到美國媒體花錢投稿大談「釣魚台是我們的」。如果再加上當家候選人柱柱姐加油添醋表示「要讓台灣絕對不能輸給日本」、以及白狼軍們拙劣的Cosplay皇軍鬧劇,不難發現這群「中國人們」為了台灣明年的選舉,最近像是著了魔似的、拼命四處發起「對日抗戰」。

很多台灣人都會問,今年都2015年了,到底為什麼這群怪怪的中國人要為了一場2016年的大選,一天到晚吶喊抗日呢?

倉庫之外

不知怎麼就走上了長安西路,這是通往舊倉庫的路。我很少這樣走過,過去都是騎摩托車快速通過,一路經過新加坡舞廳,馬來亞餐廳,以及海霸王本店,看到了海霸王本店招牌,倉庫也就到了。倉庫位在西寧北路上,在台北市的西北邊塞。

太久沒來到這區,自從倉庫撤離之後,就再也沒有理由來這裡了,總是忙著找書的安身處,以及下一個據點,對這區的印象,就慢慢淡了,遠離了記憶。我從塔城街的方向走過來,第一次注意到馬來亞餐廳的店招是黃杰將軍所題,上款的年分是丙午年,那是1966年嗎?50年的老牌粵菜餐廳,不知何時改名新上享餐廳?這區的變化看起來不大,所有的屋舍如舊,甚至更舊了,但還是有些隱隱地改變。我站在街口,看著過去倉庫所在的二樓位置,臨著馬路的大抽風機不見了,看來是單純住家了,樓下的佛具店也搬走了,不知搬去哪裡?現在的人,連佛具都不需要了,或許在有公媽廳的年代,才是佛具店風華鼎盛的年代,一時風,一時雨。

台灣、中國與美國總統大選

距離美國選民投票選出下一任總統還有14個月。目前看來,選戰大多聚焦在移民政策、所得分配等國內議題上。偶有對外交政策的攻防,則多半是共和黨譴責歐巴馬總統(Barack Obama)為了和美國的敵人(尤其是伊朗)達成可疑的協議,不惜漠視美國傳統盟友的傾向。完全沒有人提到過台灣,但是川普(Donald Trump)和許多共和黨內的競爭對手全都痛斥民主黨政府在外交及其他議題上過分顧忌中國。他們認為這正是民主黨外交政策整體懦弱無能的其中一種表現。

李登輝的同代人──九位小說家筆下的亞細亞孤兒(上)

認識殖民創傷

李登輝在日本的一篇專訪,使得日治時期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整整延燒了一週。能這樣延燒,意味著日本殖民帶來的創傷仍有餘痛未解。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間,並未對台灣人的殖民傷痕投注足夠的注意,反而一意壓制、忽視。然而,傷口並不會因為被掩蓋而自動消失,只會在暗處繼續化膿,遭遇壓力就漫漶而出。無論是對李登輝這番言論的狂熱反對還是狂熱支持,都是被殖民者的症候群。

而在療傷之前,我們首先得認識到傷口的存在和性質: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到底活在什麼樣的處境裡?又到底認為自己是誰?

與其我們這些後人在這裡爭論半天,不如實際讀讀看李登輝的同代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而從當時的小說開始認識這些問題,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小說都是虛構的故事,不像歷史材料一樣能夠核實人事時地物,但小說能夠精準傳達「在特定處境下,角色的感受」,讓我們立刻進入遙遠時空下的氛圍和情感。而「認同」本來就是一個fu的問題,本質上和談戀愛沒有什麼兩樣──你無法用任何理性的理論,去證明「我是OO人」和「我是XX人」哪一個比較正確,但你心底的fu卻會真真切切影響你的所有決定。

國安基金進場護盤!合理嗎?

台股24日經歷黑色星期一,翌日行政院副院長張善政宣布國安基金可適時進場護盤,引起社會大眾一陣喧譁。雖股市投資人無不歡欣鼓舞,但也有鄉民質疑為何政府可以使用納稅人的錢來護盤?也有人質疑國安基金是否就是法人的提款機?到底國安基金是什麼?進場護盤合不合理? 

國安基金是國家金融安定基金管理委員會的簡稱,設立於2000年五月,隸屬於行政院,由行政院的政府官員和一些專家學者所組成,其目的是維持資本市場及其他金融市場穩定。因此就字面來說,國安基金維持股市似乎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就筆者所知,目前國安基金規模大約五千億台幣,而資金來源主要由四大基金構成,約佔三千億元,其餘兩千億來自公民營銀行及其他金融單位借款。魔鬼總是藏在細節裡,在討論國安基金護盤的合理性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先了解四大基金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