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殖民創傷
李登輝在日本的一篇專訪,使得日治時期台灣人身份認同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熱議的焦點,整整延燒了一週。能這樣延燒,意味著日本殖民帶來的創傷仍有餘痛未解。由於中華民國在台灣的70年間,並未對台灣人的殖民傷痕投注足夠的注意,反而一意壓制、忽視。然而,傷口並不會因為被掩蓋而自動消失,只會在暗處繼續化膿,遭遇壓力就漫漶而出。無論是對李登輝這番言論的狂熱反對還是狂熱支持,都是被殖民者的症候群。
而在療傷之前,我們首先得認識到傷口的存在和性質:日本殖民時代的台灣人,到底活在什麼樣的處境裡?又到底認為自己是誰?
與其我們這些後人在這裡爭論半天,不如實際讀讀看李登輝的同代人到底是怎麼想的。而從當時的小說開始認識這些問題,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雖然小說都是虛構的故事,不像歷史材料一樣能夠核實人事時地物,但小說能夠精準傳達「在特定處境下,角色的感受」,讓我們立刻進入遙遠時空下的氛圍和情感。而「認同」本來就是一個fu的問題,本質上和談戀愛沒有什麼兩樣──你無法用任何理性的理論,去證明「我是OO人」和「我是XX人」哪一個比較正確,但你心底的fu卻會真真切切影響你的所有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