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連戰從未背棄過連家

連戰前往中國參加九三大閱兵,對於外界的批評,連戰辦公室發表聲明表示連戰沒有對不起國民黨、沒有對不起中華民國、也沒有對不起國人。若翻閱連家在台灣的歷史,是否對得起國民黨等等,可能見仁見智;但連戰的行為,應該算是對起得連家從日本統治時期以來的家風吧!

中國已經閱兵了,但是法西斯的網羅依舊纏住中國

中國這次的大閱兵,不只是要紀念抗日和反法西斯戰爭,它另一方面是要透過那些武器來威嚇台灣人和中國人。中共黨一來要拿那些武器威嚇台灣人不要繼續往台獨努力,二來要拿那些武器威嚇中國人不要妄想中國會有民主大革命,宣告中共黨就是要獨裁執政一萬年。習近平說要裁軍三十萬,那這三十萬人要怎麼安排出路呢?用膝蓋想也知道這些人大部份會被安排到負責維穩的工作單位。

簡單過生活──電影《小森食光》的一點感想

原本以為看完電影《小森食光》之後,很快就會忘了,但是電影中四季分明的景色,悠緩的生活步調,卻一直把我拉回電影中的世界,難以忘懷。這部電影原先吸引我的是以鄉村生活為主題的料理食譜,整部電影看下來,我發覺,原來脫離生活體驗的美食滋味,平淡無奇。

《小森食光—夏秋篇》及《小森食光—冬春篇》是很小品的電影,改編自日本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作品,由於選角出色,洋溢著一種清新氣息。同一主題的電影分成上下二集,我原本只看了「夏秋篇」,隔了幾天,還是決定把整個電影看完。

【台灣與世界】 人生小堅持:西班牙與台南的美食信仰

從一座城市的住民如何享受「吃」這件事,就不難看出這世界沒有距離和界限。我說的是西班牙的城市和台灣的台南。

當希臘還在擺爛裝窮、軟硬兼施向歐盟伸手要錢紓困,解決財政破產之際,西班牙早已走出幾年前的經濟萎靡和高失業率陰霾,創造今年超過3%的成長率。咬緊牙關、開源節源、撙節支出,才能創造「馬德里不思議」。但換另一個角度看,我是指從老饕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靠著「吃」來撫慰心靈和脾胃,很難想像西班牙人民是怎麼擺脫和希臘齊名的「歐豬五國」封號,渡過那慘淡的經濟蕭條歲月。

的確,作為最幸福的「吃」的民族,西班牙人每天至少進食五餐。早餐在家簡單吃片可頌麵包,喝杯果汁;上班到11點再摸個魚,外出加一頓點心和咖啡填填空虛的肚子;下午兩點是輕鬆午餐時間,吃完回家睡個午覺順便做個愛;六點下班回家前,三五好友溜到酒館喝點小酒配些Tapas小菜;真正的晚餐要到九點以後才開始。逢到小週末,有些人的晚餐更是接近午夜才展開,而且一吃就是兩、三個小時。這樣的吃法還吃不胖,只能說上帝厚愛;如此對食美的堅定執著,即使荷包薄薄、生活難過,也不能剝奪這生活的小小確幸。

【眷村想想】 老爸崇拜的孫中山,原來不是那個孫中山

老爸最崇拜的人物是誰?我小時候曾提此大哉問,老爸答案是:「孫中山!」經過好幾年後,才知此「中山」非彼「中山」。

國小三年級,國語課本已有國父孫中山和蔣總統故事,謝翠霞老師在課堂問:「你最崇拜的人物是誰?請將名字寫在各自的紙本上。」同學們思考許久,多數答案都是「蔣總統」,部分答「國父孫中山先生」,有一人說「鄭成功」,極少數人可能有其他答案,我應該也是答「蔣總統」。

隔天傍晚在家門口,我心血來潮想問老爸最崇拜人物是誰?題目一出,老爸聳聳肩,完全不用思索,沒半秒鐘就用台語回答:「孫中山!」一時之間讓我有一股崇高榮耀感,對老爸更加敬佩。

到了學校,下課時間在廣場玩耍,幾位同學又各自聊起話題,我很驕傲向他們說:「我爸爸最崇拜的人物是孫中山!」有兩個陸軍眷村同學立即露出羨慕眼神,顯然他們爸爸從未和孩子談過這嚴肅話題。

為此,我也崇拜老爸很久,直到升上國中才恍然大悟,原來老爸最崇拜的孫中山,是百元大鈔「孫中山」,而不是偉大國父本人。

從連戰閱兵思考不公平的代價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史迪格里茲在他的著作《不公平的代價》中提到,民主由一人一票,變成一元一票,1%的富人對社會洗腦,綁架政府決策,犧牲99%大眾的生計。這讓人不覺聯想到,連戰從2005年到中國展開所謂的「破冰之旅」,形塑了兩岸更加緊密的氛圍,也建立了為人詬病的買辦結構,透過政治上的示好,來獲取自身利益,甚至犧牲了台灣人民的權益。

曾任副總統和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為什麼不顧朝野的反對,一意孤行地到中國來跟共產黨合唱對日抗戰的史觀,以及欣賞可能用來對付台灣的武器和軍隊呢?說是和平之旅的話,經過多年來的兩岸交流,此行還能增進多少「和平」?而場合和事件的選擇上,有需要用閱兵的形式來進行嗎?如果說是歷史定位,2005年已經定過一次了,現在還要定什麼「卡蹭」呢?唯一能解釋他執意去的理由,就是維護自身和相關人士在大陸的利益。

兩韓紛爭的背後主角

就在中國盛大慶祝對日抗戰勝利的當下,韓國總統朴槿惠應邀參與極富爭議性的閱兵大典。在決定是否出席之前,朴槿惠尚有猶豫,但沒想到北韓突發暴走行為,反倒成就了朴槿惠此行。事實上,整個八月朝鮮半島都籠罩在對峙的氣氛裡:先是月初,北韓軍方穿過軍事分界線,在非武裝地帶埋設地雷,導致兩名韓國士兵重傷,聯合國軍司令部軍事停戰委員會派出特別調查小組,結論是北韓越界非法侵犯。再來是月底,平壤指責南韓不斷使用大型揚聲器進行心戰廣播,將局勢推向戰爭邊緣,因此發射火砲警告。首爾方面也不甘示弱的回擊,雙方並未傳出傷亡。最後透過馬拉松式的板門店四天協商後,雙方達成協議,危機暫告解除。

【內地想想】 給中南部年輕人的忠告:誰說台北才能練武功?

上星期〈老農夫找徒弟〉文章登出後,我打電話問候老農夫歐輝雄,他很高興地告訴我,文章上線後兩天內,他接到超過200通電話和簡訊,都是想要來向他學習自然農法的年輕人。

有些年輕人告訴他,到中寮不方便,但是仍然非常想要學習,所以歐大哥決定要把他的許多經驗,都貼在他的臉書上。

在這兩天內,我的文章大概是2,000閱覽人次,在想想論壇,實在很普通,這裡多得是上萬甚至十幾萬閱覽次的文章。使人吃驚的是,每10位讀過這篇文章的讀者中,就有一個人,當然也可能是吃好逗相報──而且是年輕人,想要務農,學習對土地友善的有機農法,並且打電話來報名。
 
當然我可以設想到,對「老農夫找徒弟」這個標題會有興趣的人,應該是對「農夫」這個職業有好感的人,可是十分之一的高比例,也夠令人振奮的了。

如果歐洲難民危機在台灣?

對台灣這樣一個長期阻絕在國際人權體系的國家來說,各類人權議題對一般人都是那麼遙遠而陌生,一個連《難民法》都沒有的國家,對多數人來說,歐洲的難民危機是難以理解的,加上面對中文媒體有限的報導,你頂多只聽得到台灣一般人談論著「好可憐」,然後可能就再也沒有下文。又或者充其量台灣最美的風景是建立在同情、可憐的「慈善愛心」上,如果這世界有一種叫做「慈善愛心捐款比賽」的競爭項目,台灣肯定是高度競爭力大國。但是面對這一波的歐洲難民危機,我們的社會認識到什麼?思考了哪些?我們其實可以想一想,在全球脈絡下,面對難民問題有哪些基本人權原則或規範;其次,台灣是否存在難民問題;最後,我們更必須嚴肅看待,像是難民這樣的全球性人口移動議題,台灣跟世界的關係又是什麼?

【中東想想】道德與現實上的兩難-以色列的非洲難民

今天一張來自土耳其的難民兒童死亡照片震撼全球,我的臉書上很多台灣朋友發出指責之聲,認定歐洲國家築牆阻擋難民是不人道,沒有同情心的行為。

我不大清楚看了照片就責罵的這些人,是否清楚這幾年來地中海難民/非法移民的狀況有多麼嚴重,這幾個月來更是變本加厲,今年七月一個月,進入歐盟國家的難民就超過十萬人。

而處於歐、亞、非三大洲的交界處的以色列,也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被非洲內戰所造成的難民潮波及。

以色列的難民大多來自蘇丹以及厄立特里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