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一位走過世界70多個國家的自助旅行熱愛者,用攝影與文字紀錄旅行,也解讀旅行;用感性與理性連結台灣與世界,也自我成長。現旅居台南。
從一座城市的住民如何享受「吃」這件事,就不難看出這世界沒有距離和界限。我說的是西班牙的城市和台灣的台南。
當希臘還在擺爛裝窮、軟硬兼施向歐盟伸手要錢紓困,解決財政破產之際,西班牙早已走出幾年前的經濟萎靡和高失業率陰霾,創造今年超過3%的成長率。咬緊牙關、開源節源、撙節支出,才能創造「馬德里不思議」。但換另一個角度看,我是指從老饕的角度來看,如果不是靠著「吃」來撫慰心靈和脾胃,很難想像西班牙人民是怎麼擺脫和希臘齊名的「歐豬五國」封號,渡過那慘淡的經濟蕭條歲月。
的確,作為最幸福的「吃」的民族,西班牙人每天至少進食五餐。早餐在家簡單吃片可頌麵包,喝杯果汁;上班到11點再摸個魚,外出加一頓點心和咖啡填填空虛的肚子;下午兩點是輕鬆午餐時間,吃完回家睡個午覺順便做個愛;六點下班回家前,三五好友溜到酒館喝點小酒配些Tapas小菜;真正的晚餐要到九點以後才開始。逢到小週末,有些人的晚餐更是接近午夜才展開,而且一吃就是兩、三個小時。這樣的吃法還吃不胖,只能說上帝厚愛;如此對食美的堅定執著,即使荷包薄薄、生活難過,也不能剝奪這生活的小小確幸。
這其實不就跟台南人「吃飯皇帝大」的飲食哲學一樣,只不過都是流著更為執著的相同血液罷了。台南人對「吃」這件事有三大堅持:吃得早早飽飽、吃得多元嘴叼、吃得滿足驕傲。
早年勞力密集時代,早餐是一天活力來源。所以台南傳統早餐遺留下來的文化是:吃粽子加碗滷麵、吃蝦仁肉圓配小卷米粉湯、吃滷肉飯配肉羹、吃虱目魚粥加魚腸油條、吃碗粿配魚羹、喝新鮮牛肉湯或羊肉湯配白飯,如果不夠還可以來碗鱔魚意麵。最重要是凌晨也吃、半夜也吃、無時不吃、無所不吃。如此獨特在地小吃文化積累成讓外來客趨之若鶩的台南美食「顯學」,難怪能夠吸引四面八方饕客前來朝聖膜拜。
吃得早早飽飽,可免去跟觀光客大排長龍的不肖和無奈,悠哉地享受小吃,齒頰留香、肚皮飽漲,然後跨上歐都麥,吹著口哨開懷上工;吃得多元嘴叼,是因為選項太多,得慢慢品嚐,日久生情,自成一家獨特的美食路線地圖,擺脫按圖索驥源源不絕而來觀光客的人滿為患;吃得滿足驕傲,有時難免讓外來客眼紅不解,何以台南人如此特異獨行、自大難搞,但說穿了也不過就是對人生小小的堅持美好。
所以,生性樂觀、樂天海派、簡單生活、享受自我,正是西班牙城市和台南共通的飲食文化。
我特別鍾情西班牙的Tapas,因為它份量少、選項多,各色各樣的搭配組合,像極了人生百態的酸甜苦辣。Tapas的由來據說是過去某位國王被御醫警告要節食,於是御廚就變通將美食份量減少,成為一份份單口食物。也有一說是起源於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戶外飲食文化,由於搭配的雪莉酒過甜,容易招來蒼蠅,所以用小盤子蓋住酒杯,上頭裝著佐酒的火腿片、橄欖或是醃漬小魚,後來就衍生出Tapas這種小盤小菜概念。
所以在馬德里、巴塞隆納、格拉納達、塞維亞等西班牙各大城市,Tapas成為最受歡迎的庶民小吃,也是晚餐前打發時間、聊天打屁的非正式社交儀式。大啖美食後,餐廳吧台人去樓空,徒留滿地紙巾垃圾。但千萬別以為西班牙人飲食習慣太差,或是餐廳酒館忽略衛生清潔。真相是,地上愈是髒亂,紙巾遺留愈多,代表餐館生意興隆,這是選擇餐館的重要指標之一。
這種感覺就像來到台南進行美食巡禮最好結伴而行,才可以用「共享」的形式嚐遍一攤攤小吃的新興飲食模式。西班牙馬鈴薯蛋餅(Tortilla)有著台南碗粿讓人略微飽足、又不會太撐的愜意;煙燻伊比利火腿片(Jamon Iberito)猶如台南牛肉湯如此香甜又滋補;橄欖伴鯷魚透著台南虱目魚的鹹鹹海味;蕃茄混肉球洋溢著台南蝦仁肉圓的圓滿可口;油炸章魚捲或鯷魚跟台南蚵仔煎有異曲同工之妙。
地球的兩端,一邊是西班牙塞維亞街頭的小酒館,擠滿酒酣耳熱、把酒言歡的食客;另一邊是台灣台南中西區保安路和國華街一帶川流不息的覓食人潮。無盡的美食挑弄著蠢蠢欲動的味蕾,空氣裡也洋溢著極樂人生的暢快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