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in,多年前曾寫過幾本關於搖滾,以及女人在唱歌的書。現為整天煩惱下一頓要煮什麼的宅婦一枚,偶爾煮字療飢,在鍵盤與檔案間攀爬維生。
流行文化/大眾文化始終不乏其迷人的魅力,但對於它們,知識分子們總是免不了提出諸多批判,包括譁眾取寵的商業化、制式化、淺智化、扼殺多元性等,都是常見的概念。然而以流行音樂這種重要的大眾文化類型來說,它最最興盛的1980年代早已遠離,歷經那個時代的人們也已步入中壯年甚至老年;但若我們回顧這一路走來的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歷程,另類非主流的反叛火花,固然是思想進步與藝術型態創新的重要推手,但以音樂這種需投入大量資金與媒體、行銷資源的藝術創作類型(電影是另一個顯著的例子)來說,1980年代那種唱片銷售量極為龐大、媒體曝光度集中、在這個產業成名即表示可搖身變成巨富的經濟規模,卻也讓唱片公司能有更多發行額度、行銷資源和膽量,去把一些原本所謂「另類」、「非主流」的作品推到主流的檯面上,透過更多的曝光率、宣傳,讓這個市場更注入百花齊放的創意能量。
流行音樂的閱聽人,眾所周知,仍是以年輕族群為主,天生具備的叛逆性格、嚐新的勇氣,也使得另類音樂在接下來的1990年代一躍成為主流,推翻了1980年代浮誇、富麗堂皇、色彩繽紛、談情說愛的印象,另類音樂中頹廢、低調、自溺、憤怒與悲傷的基調,擄獲無數慘白少年的心。只是在進入21世紀後,網路更大規模深入人類生活、資訊更加多元與爆炸,卻似乎已經讓音樂從人們的生活中又後退了好幾步,隱身到舞台上不起眼的角落;音樂產業本身併購消滅的紛紛擾擾,衰退程度更是不言可喻。「搖滾巨星」、「流行天后」當然還是存在,但唱片銷售量再也不如以往動輒千萬張,它們的名字也無法像以往在短時間內家喻戶曉,更不用說再也聽不到「每個人都聽過,還會哼上幾句」的超級金曲了。
而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席琳.迪翁(Celine Dion)、瑪麗亞.凱莉(Mariah Carey)這三位崛起於1980年代、在1990年代初期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各自擁有多首「每個人都聽過,還會哼上幾句」的超級金曲的流行天后,可以說是見證了這個時代的轉變;而她們各自不同的命運,其實也正說明了除了歌藝,身為一個名人,所要付出的沈重代價、以及可能面臨的毀滅性後果。
走紅最晚的席琳.迪翁,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省一個法語家庭,青少年時期便以法語演唱在當地走紅,1990年她22歲時,在學習一年英語後前往美國發展,首張專輯《水乳交融》("Unison")便奠定了自己的成人抒情風格,單曲”Where Does My Heart Beat Now”成為她首隻美國告示牌熱門歌曲前十名單曲,最佳成績達到第四名;但真正使她成為眾人耳熟能詳的歌后,則是在1991年與Peabo Bryson一起合唱迪士尼卡通電影《美女與野獸》的同名主題歌”Beauty and the Beast”,更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歌曲大獎。
1993年,席琳.迪翁的第三張英語專輯《愛的色彩》(The Color Of My Love)中翻唱了珍妮佛·羅許1985年的熱門歌曲"The Power Of Love",並成為她在美國的第一首冠軍單曲,充分展現如春雷貫耳的強大肺活量和悠轉自如的歌喉,在告示板排行榜上蟬聯四周冠軍,成為她的成名曲之一。1996年,席琳發行的第四張英語專輯《戀上你》(Falling into You)更是她的音樂生涯高峰;加入更華麗、多元的音樂元素,並涵蓋福音、輕搖滾、民謠、流行舞曲等多重風格,翻唱自Tina Turner的"River Deep Mountains High"、再次展現肺活量的"All By Myself"等都傳唱千里,使此專輯成為當年最暢銷的一張專輯,在十四個國家的排行榜上奪冠,並奪得葛萊美獎《年度最佳專輯》、《年度最佳流行專輯》等兩項大獎,最終在美國獲得十一次白金唱片認證,全球銷量約三千二百萬張。
1997年發行第五張英語專輯《談談愛情》(Let's Talk About Love)也創下了全球約三千一百萬張的銷售量,在美國更是自從發行後連續23周都沒有掉出過排行榜前5名;其中為電影《鐵達尼號》演唱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從纏綿悱惻的高潮,一直到最後盪氣迴腸的悲劇幸結尾,悠揚婉轉且淒美動人,再次成為「每個人都聽過」的一首轟動全球金曲。
席琳.迪翁在1994年便與當初在加拿大發掘她的經紀人René Angélil結褵,兩人雖有26歲的年齡差距,但相知相守22年、育有三子,並對席琳在事業上多有所助益,1999年末,席琳丈夫Rene被驗出咽喉癌,不得不在音樂事業顛峰時期隱退,直到2002年鑑於丈夫情況良好,才決定復出樂壇,推出新專輯《新的一天》(A New Day Has Come),後續也推出《One Heart》(2003)、《Miracle》(2004)、《Taking Chances》(2007)、《Loved Me Back to Life》(2013)等專輯,持續在樂壇發揮影響力;2016年席琳丈夫因咽喉癌過世時,席琳相當悲痛,她與丈夫之間的鶼鰈情深,也的確成為她眾多訴諸愛與浪漫情歌的最佳註腳。如今唱片市場雖已大不如前,但她仍在2019年發行《Courage》專輯,訴說自己的勇氣。然而在音樂市場中,席琳.狄翁的名字,再也無法像以前一樣引起那麼大的注意,新專輯中的歌曲,似乎也很難為人所傳唱了。
另一位和席琳.迪翁差不多同年的一代歌后瑪麗亞•凱莉(1969年出生),則又是另一種典型,服膺了大眾傳播興盛年代、外界對「名人」的種種想像:男女關係複雜、揮金如土、甚至有燥鬱症等等。在當時黑白壁壘仍分明的美國,她的父母分屬非裔與愛爾蘭裔卻仍不顧一切結合,這使得她自小便因種族問題飽受欺凌,因此把心力投注在音樂上,懷抱著當歌星的夢想;1990年首張同名專輯《Mariah Carey》一開始雖未引起注意,但後來單曲"Vision of Love"為她贏得了葛萊美贏得最佳新人和最佳流行女歌手表演獎,此外"Love Takes Time"、"Someday"、"I Don't Wanna Cry"也都登上排行榜冠軍,使她成為自Jackson 5以來的首位擁有四首單曲冠軍的藝人,並在1991年最終成為美國年度最暢銷專輯,總銷量1500多萬張。不過,由於與唱片公司發生糾紛,加上對自己的歌曲風格失去信心,使得1991年的第二張專輯《Emotions》成績不佳;但1993《Music Box》中專輯的第二首單曲”Hero”,最終成為凱莉職業生涯中傳唱最廣、最鼓舞人心的一首作品,也是她的第八首美國榜冠軍單曲。
瑪麗亞.凱莉在其職業生涯中總共取得了超過2億份唱片銷量,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的認證,她是美國銷量第3高的女藝人,一共獲得了6350萬份專輯銷量認證,並累積了19首冠軍單曲,也獲得了5項葛萊美獎、19項世界音樂獎、10項全美音樂獎和15項告示牌音樂獎等,音樂事業成就確實是不言可喻;然而,她那精采無比的私生活,卻也是這個八卦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一段麻辣篇章:1993年,23歲的瑪麗亞凱莉嫁給了45歲的Tommy Mottola,前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總裁。不過這段婚姻僅維持了4年,包括專輯創意分歧和Mottola控制欲的加強,使兩人關係開始有裂痕,於1997年5月30日宣布分居,並最終於2000年12月2日Mottola再婚時離婚。1998年到2001年,凱莉與Luis Miguel交往三年;2008年4月30日,凱莉和喜劇男演員Nick Cannon在巴哈馬成婚,並於 2011年4月30日剖腹產產下一對雙胞胎Moroccan和Monroe,但兩人還是在2014年分居,並於2016年離婚。接下來她又在2016年宣布與澳大利亞億萬富豪James Packer訂婚,但最終也不了了之,據稱是被棄婚了。接下來,她公開自己自2001年便罹患第二型躁鬱症,正在尋求藥物和心理等多方治療。
艱辛的婚姻之路、疾病、揮金如土的形象,使得瑪麗亞.凱莉雖然鼓舞了眾多後輩歌手,但也讓她成為某個時代隕落的代表──雖然是金光閃閃、令人無法直視的流行巨星,光芒卻顯得庸俗刺眼,加上追求豪奢、私生活混亂、罹患心理疾病等,都讓人將其視為對流行樂手的刻板印象;此外例如與唱片公司的糾紛、對珍妮佛.洛佩茲(Jennifer Lopez)的心結,也都經常是媒體拿來大作文章的題材,甚至使她被稱為「狗血天后」。而瑪麗亞.凱莉雖然有跨越五個八度得天獨厚的歌喉,卻也常被評為矯柔濫情、裝腔作勢,這也強化許多人對流行音樂商業化的負面印象,也讓流行音樂與藝術創作更顯脫鉤。另一方面,甚至可以說這種發展態勢,也進一步在1990年代促進了強調個性、率真、文藝氣息的另類音樂更加崛起,擄獲年輕一代的心。因此,雖然天后身分無庸置疑,瑪麗亞.凱莉留在音樂史上的,恐怕不會是什麼正面的評價吧。
至於另一位命運更為悲慘的天后惠妮.休斯頓,是除了麥可.傑克遜(Michael Jackson)之外,少數在1980年代能夠在 MTV 獲得大量的播出機會的黑人藝人之一;1985年二月發行的首張個人同名專輯《惠妮.休斯頓》(Whitney Houston),原本僅以黑人市場為主,一開始銷售平平,直到首波主打歌" You Give Good Love “ 爬到告示牌單曲榜第3名、R&B 排行榜第冠軍後,才逐漸引起注意,專輯名次爬升,後來的幾首單曲" Saving All My Love for You "、" How Will I Know "和" Greatest Love of All "也都登上告示牌單曲榜冠軍,傳唱一時。這張專輯要等到發行一年之後,才終於登上告示牌專輯榜的第1名,蟬連了14週之久,並繼瑪丹娜之後成為1986年年度最佳藝人。
1987年6月發行的第二張專輯《惠妮》(Whitney)更上層樓,成為史上第一位空降告示牌專輯榜冠軍的女性藝人,並同時在世界多個國家得到冠軍。這張專輯的前四首歌曲"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Who Loves Me) "、" Didn't We Almost Have It All "、" So Emotional "和" Where Do Broken Hearts Go "都到達了告示牌單曲榜的冠軍,而連續七首冠軍單曲的紀錄,更打破之前披頭四樂團維持的連續六首的紀錄。1988年," I Wanna Dance With Somebody (Who Loves Me) "為她帶來第二座葛萊美獎「最佳流行歌曲女演唱人獎」,奠定她融合多種曲風的天后地位。
1990年11月發行的第三張專輯《親愛的今夜屬於你》(I'm Your Baby Tonight),惠妮找來 Babyface、Luther Vandross和Stevie Wonder等名家合作,再次收錄成人抒情、動感舞曲等多樣化的樂風,受到樂評讚譽比之前更為進步,但銷售量卻大不如前兩張專輯;此時她也開始開拓其他演藝事業,1992年29歲時,她首度登上大銀幕,與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合演電影《終極保鏢》(The Bodyguard),並在原聲帶中獻唱了共六首歌曲,由David Foster和Babyface擔綱製作。這張專輯在告示牌專輯榜蟬連了20週冠軍,同時光是在全美國就賣了1800萬張、全球銷量更達到4500萬張,成為史上最暢銷的電影原聲帶之一。其中惠妮翻唱Dolly Parton的”I Will Always Love You”,在告示牌單曲榜蟬聯了高達14週的冠軍,在英、德、法、澳等其他許多國家也同樣榮登排行榜冠軍寶座,單曲銷售達1000萬張,成為史上女歌手最暢銷的單曲,專輯也贏得了葛萊美「年度最佳專輯獎」。
但就在事業再臻高峰的此時,她在1992年七月選擇嫁給相戀三年的男友鮑比.布朗(Bobby Brown),雖然在外人眼中,鮑比那名不見經傳的搖滾饒舌歌手的身份、以及濫情、酗酒、吸毒、入獄等黑歷史,都根本配不上惠妮,但她卻著迷於鮑比的魅力,不顧眾人反對下嫁。婚後的她,雖仍參與了《等待夢醒時分》 (Waiting to Exhale)、《天使保鏢》(The Preacher's Wife)等電影原聲帶的製作,個人專輯卻因注重家庭生活而一再延宕,直到1998年才發行事隔八年之久的作品《摯愛》(My Love Is Your Love),但就在這張專輯之後,各種家暴、濫藥和酗酒的醜聞頻傳,甚至債務纏身,使得惠妮的形象和唱片銷量都跌落谷底,2002年12月,她企圖以第5張錄音室專輯《就是惠妮》(Just Whitney)東山再起,這張專輯在告示牌專輯榜雖攻上第9名,但銷售僅達白金專輯,首隻單曲"Whatchulookinat" 只有第96名。2006年,她的母親帶著警方把她送去戒毒中心,耗費一年時間才把毒癮戒除;她和鮑比.布朗(Bobby Brown)的婚姻則維持至2007年4月24日,加州法庭頒布兩人離婚正式生效,才終於結束這段長達15年的婚姻生活。2012年2月11日,她的公關人員Kristen Foster對外公布,惠妮•休斯頓已在家中去世,享年48歲,死因據聞是對治療藥物不適,而非毒品。三年之後,她年僅22歲的獨生女Bobbi Kristina Brown,也步上她的後塵,因用藥過量在家中浴缸溺斃。
1990年代是流行音樂產生極大變化的一個關鍵時期;當時商業化的音樂市場可說是發展到顛峰狀態,雖然尚嗅不到21世紀唱片市場的大幅度衰退,但在某種意義上,那種集眾人目光於一身、雄踞排行榜一方的天王、天后,已漸漸開始被更多元化(包括形象、樂風、意識型態等各方面)的各種音樂創作所取代,形成更為分眾的音樂市場;這種情形,雖然看似更能展現百花齊放的創意、提供更多非主流市場的選擇,但某種意義上也使得音樂產業再也不「龐大」──以樂手的角度來看,必須更精準地為自己的創作定義出聽眾,才能在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佔有一席之地;而所謂的「集體記憶」也逐漸不復見,正如席琳.迪翁、瑪麗亞.凱莉、惠妮.休斯頓這些紅極一時的歌姬們,歌聲留在了一代人的腦海中,卻也只能消逝在時代的洪流中。這或許正是流行音樂商業化發展到了極致,所造成的一種反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