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

作者為留學美國的經濟學博士。正職是研究金融市場及系統性風險,副業是網路柯南,專門針對不合理的金融經濟政策。常常以為自己的副業其實是正職。

 

【國防想想】 跳脫募兵漩渦 月薪20K「徵願役」或可解套

月薪35,000,國軍仍募不足四年期的志願役士兵。若將義務役月薪從6,000提高到20,000、但役期改回兩年,有無可能提高役男當兵的意願?在保留「志願役」的同時,若能讓俗稱「不願役」的徵兵制轉為「徵願役」(真願意),是否多少可以彌補原本免當兵的失落期望?

換句話說,若要回歸徵募並行制,政府除該為政策跳票道歉,最終恐怕只有花錢,才能改正這項錯誤政策和彌補對役男的承諾,不可能不用付出任何代價。

既然全募兵制已走入死胡同,何不思考用較低的預算成本,把錢轉為投資在義務役身上,讓義務役付出比志願役較短時間,卻又有一定收入,不會感覺在軍中浪費時間。以目前兵力缺口2.3萬人為例,也只徵召不到二分之一的役男,軍方或可研究,將原本準備用於志願兵的預算,改為調高役男待遇,吸引部分役男「志願服義務役」。

無疾而終的天津爆炸案

天津爆炸剛過頭七,北京當局除了封鎖網站控制言論還算迅速外,對於人民亟欲瞭解的真相仍處於五裡霧中。且不論尚在研擬的雙規雙開劇本、或是已經築起的官場防火牆,人們最關心的安全問題,即環境毒害,到底有多少氰化鈉?是否已處理乾淨?官員說法數日數變,既說空氣檢測正常,又說大部份的材料已找到,官媒最新則稱「氰化鈉和神經毒氣指標達最高值」,但已獲控制云云,種種矛盾讓人民無所適從。面對這種態勢,北京再度祭出團結輿論,如《人民日報》就指出「民眾輿論對政府的謹慎和鄭重其事也應給予理解,尤其應充分相信政府是想把事情辦好的…我們需要成為一個信任共同體」。強調政府和民眾間的信任關係屢見不鮮,你可以從股市救市、動車追撞等各類天災人禍裡見到類似言論,那麼,甚麼是信任關係呢?它具有中國特色嗎?

台灣內部的「中國因素」及因應之道(下)

三、面對中國,先了解台灣

台灣的民意如此,那麼政黨下一步該怎麼走?在兩岸經貿統合樣態與趨勢下,除了向中國「趨統」、「趨同」者之外,不少有識之士已經提出許多分析與策略,以求能順著民意趨向,「遠離中國」或至少是「抵擋中國」。在此聚焦在民族、文化層面,提出解決的建議。處理台灣內部的中國因子,可以先由重新理解台灣,尤其是「台灣文化」開始。若要說「台灣文化」是什麼?本文以為,多數知識分子可能採取這個圖像作為說明:

【日本想想】 偽善?為善? 日本電視慈善節目的光與影

上個周末,我正在旅行中,我走到新潟縣的一座小車站,眼前出現了一面面黃色的顯眼旗幟,一群穿著同樣黃色T恤、各個年齡層的男女工作人員,元氣滿滿地高聲地喊著「感謝各位的協助!」然後我才猛然想起,啊,今天是播出《24小時電視『愛心救地球』》(24時間テレビ 「愛は地球を救う」)的日子。

說到24小時電視,在日本大概沒有人不知道,它是日本電視台自1978年起開始,於8月下旬的周末連續播出24小時(甚至以上)的大型慈善節目,全國31家大小電視台形成聯播網,不走出家門轉開電視就能看見,恐怕在炎炎夏日大家懶得出門的時刻,影響力更廣,要說是日本「夏季風物詩」也不為過。

【政策想想】證所稅改革需要租稅準則及價值信仰

證所稅的改革重點不是「簡化稅政」與「維持總稅負」,因為申報作業並不困難,而證所稅氛圍讓市場成交量萎縮的講法與事實不符。改革的重點在於,稅基必與損益相關、參考可比較國家的現況及處理身分別不公平待遇的問題,才能回應社會對改革的初衷,降低影響經濟活動的疑慮,稅改才容易推動。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陣營最近拋出證所稅議題〔1〕,提出將證交稅從千分之3調降至千分之2.5,證所稅則課徵千分之0.5,總稅負仍然千分之3;至於大戶條款與IPO(初次上市上櫃),一併廢除。報導說,構想是由曾巨威先生提出,國民黨智庫執行長尹啟銘說這個版本是經過綜合考量後的宏觀的、國家層次的租稅公平正義。接著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加碼〔2〕,洪版證所稅一種是直接就源扣繳,另一種是核實申報制,內容有所得稅精神,又有簡化稅政意義,是結合證交稅的進化版,他相信會獲得大眾認同。

【學與業壯遊】 研究所再研究──一個搞死台灣教育的翻譯錯誤

有一個名詞的翻譯失準,對台灣的教育體系產生莫大禍害。這個詞叫做:研究所。

當我在和英國大學生威廉隔海訪談,我覺得非常不習慣。不是因為他的英國腔,而是因為他談高中與大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用到這個詞:research(研究)。直到我忍不住,提出了質疑,或說得更明白點,是想糾正:「等等,你有點濫用研究這個詞了哦,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教育,你怎麼會動不動就研究?」

威廉一頭霧水地反問:「誰說高中大學不能研究?那什麼時候才能做研究?」

我正要理直氣壯地回答,在同一瞬間,我自己驚訝地完全明白了我們之間的溝通關卡──英文中的研究所:graduate school,字意乃是「畢業生學院」,一點也沒有獨佔「研究」這個概念。

反而是在中文,不知是哪來冒出來的謬誤翻譯,變成了「研究所」。然後,我們見文生意,產生根深柢固的強大誤導:研究這件事,留到研究所!

「在英國,中學開始學研究這件事,不但是正常,而且是進優秀大學的必要條件。」愈理解威廉所說的,我愈感到自己過去想法多荒唐。但仍然難以想像:中學真的是可以做研究的年紀?於是發問:「可不可以給我看看,你在中學生時候是做什麼樣的研究呢?」

英國中學生寫的研究專案,可不是「心得報告」

透過全球圍堵台灣 北京在美展開系統性統戰

眼看台灣年輕人本土意識愈來愈強烈、一致,民進黨拿下2016年1月總統大選的可能性也不斷升高,中國共產黨統戰部開始投入大量資源,在台灣這個島國的民眾之中形塑親統一情感,而這次宣傳的對象不止台灣民眾,還包含了國際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

台灣內部的「中國因素」及因應之道(上)

2015年夏天,高中台灣史「歷史課綱微調」案,不具備法定地位的「微調小組」,援用爭議記載或史料,不惜過度詮釋,以非專業委員強度關山,也要達成當局「歷史教科書必須符合現階段法律」的意圖。此舉一出,民間社團與歷史學界抨擊不斷,全國各高中學生發起反課綱行動,並進行跨校串連其後越演越烈。

此間爭議,當可以各種層面來分析:課綱修訂程序、家長教師教育心態、獨斷或多元史觀⋯⋯等等。然而,其中不可忽略的乃是「台灣歷史教科書的中國意識」之爭議。「中國因素」在台灣社會已經是一個顯題,但,到底什麼是「台灣內部」的「中國因素」?又該如何因應?卻呈現一種方興未艾的初階狀態。台灣政壇尚說不出因應對策,卻已在概念的釐清上糾纏不清。本文嘗試從文化面、民族學的角度切入,提出一些觀點與對策。

一、中國:「異質」、「歧義」與「爭議」

如果粗略地瀏覽輿論,在街頭巷尾打聽,我們大致可以得到一個粗略的印象:「台灣民眾清楚的認知到『中國』是一個『異質』的概念,但,『中國』卻也是『歧義』的;且如何面對『中國』,是個爭議的事情」。這裡所謂「『中國』是異質的」,指得是台灣人大多可以把「中國」當做一個「不等同於自身」的概念,至少是「不全然等同於自身」的概念,這裡的「異」,乃是「有別於台灣」的「異」。

【開往台灣的慢船】兩句話向國民黨解釋台灣人

最近很流行「一句話激怒某某某」的遊戲,我是懶得用一句話去激怒國民黨了,有些人就是一副死豬不怕滾水燙的樣子,你去激怒他五百次也沒有用。正值藍營在課綱爭議後繼續大肆炒作所謂「日本祖國論」之際,我倒是想用兩句話,來向始終不願也無法了解台灣人想法的國民黨解釋一下,台灣人是怎麼想的。

忘了是在哪一本描寫台灣的英文書最末讀到,作者寫著:「The people of Taiwan deserve to be left alone」,大意是指,台灣人有權享受獨自存在而不受干擾的生活,在西太平洋的一隅建設他們心目中想要的國家,發展自己的文化、文明與思考。這句話和新聞學上討論隱私權的主張──每個都有權不受他人干擾(The right to be left alone)──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句話很普通,但是讓我非常感動,而且打從心裡同意。我們只要想想,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的人民,或早或晚,都已經享受到了作者所說的「獨自存在」建設家園待遇;同時,也有不少地域的人們,和台灣人一樣還在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