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名詞的翻譯失準,對台灣的教育體系產生莫大禍害。這個詞叫做:研究所。
當我在和英國大學生威廉隔海訪談,我覺得非常不習慣。不是因為他的英國腔,而是因為他談高中與大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用到這個詞:research(研究)。直到我忍不住,提出了質疑,或說得更明白點,是想糾正:「等等,你有點濫用研究這個詞了哦,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教育,你怎麼會動不動就研究?」
威廉一頭霧水地反問:「誰說高中大學不能研究?那什麼時候才能做研究?」
我正要理直氣壯地回答,在同一瞬間,我自己驚訝地完全明白了我們之間的溝通關卡──英文中的研究所:graduate school,字意乃是「畢業生學院」,一點也沒有獨佔「研究」這個概念。
反而是在中文,不知是哪來冒出來的謬誤翻譯,變成了「研究所」。然後,我們見文生意,產生根深柢固的強大誤導:研究這件事,留到研究所!
「在英國,中學開始學研究這件事,不但是正常,而且是進優秀大學的必要條件。」愈理解威廉所說的,我愈感到自己過去想法多荒唐。但仍然難以想像:中學真的是可以做研究的年紀?於是發問:「可不可以給我看看,你在中學生時候是做什麼樣的研究呢?」
英國中學生寫的研究專案,可不是「心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