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抗戰勝利紀念日」閱兵:令人憂慮的信號

在中距離核彈頭、戰鬥機、長程轟炸機、火箭發射器、戰車、攻擊直升機,以及70,000隻白鴿和無數氣球從天安門廣場撤收完畢之後,我們恐怕得捫心自問,今天這場武力展演(註1)究竟是為了甚麼?以及同樣重要的問題:又是衝著誰來的?

就字面意義來說,這場閱兵是為了紀念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及中國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發揮的作用而舉行的;儘管這作用絕非毫無爭議,因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長久以來始終為了「哪一個」中國真正領導了抗戰(註2)而爭執不下。但這場尖端武器裝備的大規模展演最令人憂慮之處,則是它揭示了以下的意涵:1945年日本在二戰的太平洋戰場落敗,結束了軍國主義的法西斯反覆之後,軍國主義如今竟再度成了讚頌的對象。

這場展演充滿了踢正步行進的士兵,日後可想而知會在攻打台灣乃至火葬夏威夷的各種戰場上展現威力的武器更是一望無際,它所強調的,卻不是原諒過去和展望未來的心願,反倒彰顯了奠基於砲彈和裝甲之上的國族主義。它和今年稍早歐洲各地舉行的歐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註3)之間的對比再強烈也不過了,莫斯科的紀念儀式同樣以武力展示為重心,則是唯一的例外;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在閱兵典禮上就站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身邊,因此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首爾想想】 恐怖的韓版想像共同體─「地獄朝鮮」

今年中以來,「地獄朝鮮」(헬조선,HELL朝鮮)這詞在韓國廣泛傳播開來;韓國新世代開始將自己所生長的環境比擬作「地獄」。「地獄朝鮮」、「火獄半島」開始在網上發酵,成為年輕人話匣子必提語彙。

「地獄朝鮮的人們,得忍受政府的人權侵犯與監控、媒體輿論被操控,還有財閥的剝削和自由主義商業化的腐蝕;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買不起房子,連自己都養不活,大家還得口口聲聲說愛國。」

「性別不平等、校園虐待、軍隊虐待、職場排擠與霸凌充斥;有錢人無罪,沒錢人有罪,這些都是地獄朝鮮的自然現象。」類似這樣的言論,不斷出現。值得注意的是,留言的人不再抱怨,而是反常地以對「地獄」的嘲諷來合理化一切。

殷海光為何能看穿共產黨的假面?──從《中國共產黨之觀察》談起

自視甚高的臺北市長柯文哲以為可以玩轉中共,意得志滿地飛赴上海演出「雙城記」。結果,他自己被中共玩弄於股掌之間:不僅像被套上馬鞍的馬一般,重複九二共識及「兩岸一家親」的謊言;而且還像小學生一樣被安排參觀中共一大會址,接受中共偽造的黨史教育。柯文哲沒有在中共的統治下生活過,當然不知道共產黨的厲害。就連那些老謀深算的國民黨政客,一個個都是共產黨的手下敗將,更何況柯文哲這樣一位過於輕敵的政治素人?尤其讓人莫名驚詫的是,柯文哲在被問到參觀中共一大會址的心得時,笑著表示,參觀時想,當年只有十三名黨員,後來居然變成這麼龐大的組織,覺得「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滿厲害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星之火,更可以鍛造出中共這個冠絕古今、禍害全球的極權主義政黨。如果柯文哲要向中共這個最初只有十三個「破落戶」、二十多年後卻席捲天下的政黨學習,還不如向希特勒和他的跟班們學習——希特勒和早期的納粹黨徒,當初更是一群誰也看不上眼的流氓無賴、烏合之眾,卻能在更短的幾年時間內,通過民主選舉上臺執政,終結魏瑪共和國,並在數年間就創造出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大大超越英國和法國的奇跡,而且戰爭一爆發就勢如破竹地佔領了大半個歐洲。那麽,柯市長為什麼不拜希特勒為師呢?中共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可以跟納粹相媲美。如果跟納粹學習,有違自由和正義的原則;那麽,跟中共學習,為什麼可以當作一句輕鬆的笑話來講呢?

【時事想想】 中國何以要在九三閱兵?

2015年9月3日,中國舉行盛大閱兵,名義上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和過去「逢十大慶」才實施閱兵的傳統明顯有所不同。究竟中國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點實施閱兵?筆者認為可能有幾大理由:

首先是在習近平接掌大權之後,以反腐大旗裁抑軍中高級將領,前任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徐才厚相繼中箭落馬;而郭徐二人位居要津時間相當長,經過他們提拔栽培的解放軍高級將領不計其數,如今這些人都有賄賂和結黨的嫌疑,人心惶惶乃是必然。因此習近平需要在這時有一場大規模的軍事活動,一方面展現領軍治軍的權威,一方面給解放軍可能涉及人事風暴的將領有所表現甚至戴罪圖功的機會;第三是展現新式裝備鼓舞民心、民族自豪感,也重建解放軍的形象。要同時滿足這三項目的,又不實際對他國產生武力威脅的大規模軍事行動,莫過於閱兵。

第二是展現盛世形象。自從去年開始,中國經濟成長已有放緩趨勢,各項經濟數字已經不如過去亮眼。因此中共當局需要有一些轉移視線也鼓舞人心的舉動。閱兵也有這一方面的作用。特別是今年中國面臨股災,房地產價格也有下修的巨大壓力,雖然閱兵早在股災之前就已決定,但在這時候實施仍然能起到引領輿論轉移方向的作用。而若干和軍工產業相關的類股,也有相當的利多激勵作用。

【政策想想】如果其他政策你都不在乎,請仔細看這個──長照

長期照顧(Long term care,簡稱長照)不約而同成為總統大選各候選陣營的主要政見,可見長照已經成為台灣社會的優先議題,不但牽涉到受照顧者,也涉及往往本身就是提供照顧者的受照者家庭,受此政策影響者將達到數百萬。本文將試圖以最簡單的方式切入長照議題,並結合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研究發展部主任林綠紅的專訪,作為全民討論長照制度的基底。

什麼是長照?

依照長期照顧服務法(簡稱長照法或長服法)第三條的定義,長照指「身心失能持續已達或預期達六個月以上者,依其個人或其照顧者之需要,所提供之生活支持、協助、社會參與、照顧及相關之醫護服務。」

而身心失能者(失能者)的定義則是:「指身體或心智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致其日常生活需他人協助者。」失能的程度,由「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s)和「工具性日常活功能量表」(IADLs)來評判。

禁止平盤放空,是否真的是救市猛藥?

擔心美股崩跌,對台股造成進一步的影響,金管會在8月23日(星期日)突然緊急宣布實施三大措施,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自隔天(8月24日星期一)的交易日起,禁止投資人以低於前一營業日收盤價的價格,融券、借券賣出上市櫃股票;也就是不准進行「平盤放空」的交易方式。這會造成甚麼影響?

過去台灣政府曾在1998年9月時(亞洲金融風暴),跟2008年9月時(次貸風暴),做過同樣的事。1998年那次實施的時序過長(直到2005年才開始部分解禁),很難看得出是否有效。因此來看2008年那次的歷史推移。

穿透戰後七十的喧囂 ──關於日本內在的凝思

這個八月是二戰終結七十年漣漪激盪的時節。一方面,日本安倍內閣通過安保法制(新安保法)引發國內外議論(內部騷動更甚於國際質疑);另一方面,廣島、長崎都先後舉行了原爆七十年的紀念活動,首相安倍晉三重申「堅持非核三原則」(對核子武器不製造、不擁有、不運進)。當然,玉音放送的八月十五終戰日,從來就不是句點,那是接力問答,安倍有關終戰七十周年的談話有提及道歉但是否誠意?後續如何?其後,安倍的中國行暫緩,中國假九三之名(日軍受降日)閱兵,連戰前往北京匍伏稱臣……一切的一切,漣漪不斷。

【日本想想】 台灣忙波卡 看日本如何扭轉被屏蔽的女性情慾

黑暗中被手機螢幕亮醒,掙扎地睜開眼,發現是台灣新聞的app推播,告訴我波多野結衣的悠遊卡清晨4點多就銷售一空。先是翻了一下白眼──這件事有比我好好睡個覺重要嗎?閉上眼,卻又忍不住笑了出來,你看,台灣人真有趣,既保守又悶騷,議員嘴上罵手裡拿,標準「口嫌體正直」。

我想如果回到台灣時,看見可愛的爸爸在搭乘捷運時拿出波卡來嗶,或許不會意外也不會覺得奇怪。這大概又是另一次台灣愛跟流行的民風展現,不過,喜歡好看的事物本來沒什麼不好,被性感的事物吸引更沒有什麼不對,那是我們內心中有的必須被安慰、撫慰、滿足的一塊,男女老少古今中外亦然,而擅於分眾的日本,又做得特別細緻,所以這塊市場也滿足了台灣眾生,是事實。

【學與業壯遊】 打開天窗看黑數,不必在圍城中被卡死 ──高職轉科方案

十二年國教推動已經歷時五年,實際施行已經邁入第二年。任何這麼大規模的計畫,其實都應該伴隨著嚴謹而廣泛的調查,衡量計畫目標實現了多少,還需要哪些後續改善,美好的口號響亮喊完是否成真?

在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與目標之中,「適性揚才」應該是相當主要的一項,我們也都引頸期盼。台灣教育界抱怨(或是被抱怨),學生無法在教育體制中得到最適才適性的學習,已經不知道有多久了。十二年國教看到這件事該改變,很好,但是真的改變了嗎?

如果問問老師們,學生們,他們有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學習經驗與升學機制,更符合他們的才能特性嗎?就我的側面理解,進步極少,幾乎感覺不到。即使是最應該體現「適性揚才」的技職體系,這個理想也還是被重重制度所困死;十二年國教改革幾乎沒有鬆綁撼動。

最與「適性揚材」理想衝突牴觸的,就是高職體系之中的轉科轉學流程。至目前為止,教育體系並沒有正視及實際改善。
 

「連戰不要走!」──這是未消化的鄉愁

「連戰不要走!」

大家叫喊「連戰不要去,連戰不要去!」

我要從「連戰不要走!」,來想這件事。這是荒謬劇嗎?乍看如此,但是愈不可思議,依精神分析的論點,假設愈有心理潛在力量正在運作中⋯⋯

這讓原本從中國落難來台前輩們的後代,他們的後代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友人了,這次「連戰不要走!」,真的讓大家有機會好好思索,心理學上的鄉愁,仍如何不知不覺影響著此刻?

大家細想一下,如果台灣是個家,那麼是「連戰不要去!」?或「連戰不要走!」?是誰在對誰說?前者接近大人式的命令,後者是小孩對大人的期待。

不只是有人對中國的鄉愁,也有一些人對日本的鄉愁,也有純粹對這土地既有的鄉愁者,我關切的視野是鄉愁的心理,在殖民統治裡的複雜性。因為此刻仍留在台灣,經歷中國曾有苦難的人,和經歷台灣在日治時代辛苦的人,在當時大都是小孩子。

那麼,此刻各方的吶喊和恐懼,是大人式的命令?或小孩式的期待呢?不是貶抑大家此刻意識上的進步理念,我談的是,潛在心理恐懼的來源,以及目前大人們傳給小孩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