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大學教育的熟悉的人──對,我指的是我自己──可能會以為這樣的大學教育是常態、以為大學「不就是這樣」。但是,抱著這個想法看歐美大學,就會發現處處驚奇。同樣叫做 university,但是彼此之間形態與運作的殊異,就像英國和美國同樣叫 football,一看之下會發現差真遠,令人大驚失色。
以哈佛為例,讓我大驚失色的有以下幾點,而我發現哈佛的安排極有深意,值得台灣各大學在經營管理時參考反思。
歡迎騎牆派,本質重於行政形式
在台灣的大學體系中,校下設院,院下設系,層層分管,階層明確,壁壘分明。一個系不會屬於兩個學院,經濟系跟了社科院就和數學系無瓜葛,心理系進了理學院就和生物科學院不相往來。
但是哈佛不是這樣。哈佛的學術、教學體系,是以網絡方式構成,不以樹狀分枝結構。例如,在科學學院下,有兩個大群,非系非院。一是生命科學,一是物質科學。而且這兩個大群之中,化學系都名列其中。顯然,在哈佛的體系中,容納牆頭草和蝙蝠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