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哈佛經營兵法:騎牆派用快閃戰術打群體戰──《大學的藝術》之五

對台灣大學教育的熟悉的人──對,我指的是我自己──可能會以為這樣的大學教育是常態、以為大學「不就是這樣」。但是,抱著這個想法看歐美大學,就會發現處處驚奇。同樣叫做 university,但是彼此之間形態與運作的殊異,就像英國和美國同樣叫 football,一看之下會發現差真遠,令人大驚失色。

以哈佛為例,讓我大驚失色的有以下幾點,而我發現哈佛的安排極有深意,值得台灣各大學在經營管理時參考反思。

歡迎騎牆派,本質重於行政形式

在台灣的大學體系中,校下設院,院下設系,層層分管,階層明確,壁壘分明。一個系不會屬於兩個學院,經濟系跟了社科院就和數學系無瓜葛,心理系進了理學院就和生物科學院不相往來。

但是哈佛不是這樣。哈佛的學術、教學體系,是以網絡方式構成,不以樹狀分枝結構。例如,在科學學院下,有兩個大群,非系非院。一是生命科學,一是物質科學。而且這兩個大群之中,化學系都名列其中。顯然,在哈佛的體系中,容納牆頭草和蝙蝠派。

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差異? ──歐洲難民潮和台灣某段歷史的比對

最近敘利亞難民潮的相關影像和訊息,除了在歐洲,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掀起注意。除了死了一位小男童的相片所帶來的震撼外,還有一些深入的內容需要被想像和假設,我這篇以深度心理學的假設為主題。

愛爾蘭的數家媒體,在九月七日,報導搖滾樂超級天團U2的吉他手兼主唱波諾(Bono)說,「這些人是難民,不是移民(These people are refugees, not migrants)」。差別在什麼地方?如果移民是指昇平時,或不滿意現況下,人的移動,家的移動。但說是難民,就會挑起對戰爭的畏懼,當大家說是移民,是為了緩解逃離家鄉者的心情?或某種程度地,避免看見逃離家時背後的戰爭?

【政策想想】 呼籲各縣市調高公告地價,搶救地方財政

因應《平均地權條例》第四十條於九十四年一月的修正規定,以及內政部於九十四年訂下十年內各縣市應將公告現值調高到一般正常交易價格九成的目標,於是今年內政部公布全國平均公告現值佔一般正常交易價格(市場價)之比例約為88.74%(公告地價約為市場價格的兩成),並宣稱十六個縣市已經達到九成。但這個數字的真實性有問題,地方政府在土地公告地價和公告現值的查估上嚴重低估,有做假帳的問題,中央政府必須嚴肅面對。

各縣市為了達標,不惜利用以下地價查估的漏洞和地價公告的巧門。

【台灣與世界】 義式薩拉米之台南香腸熟肉

「全球化」(globalization)讓美味料理手法交相融合、與日俱進,但「在地化」(localization)所保留的美食文化歷史,才是拉近世界距離的珍貴資產。義大利Salami火腿與台南著名的「香腸熟肉」看似八桿子打不著邊,但其實都是可以端上檯面、深入研究的在地料理。

義大利和台灣都是狹長的國度,氣候、人文、習慣和食材的孕育也呈現南北差異,創造出多元美食文化。台北和米蘭等「天龍國度」的人們南下來到「草地所在」的台南和拿坡里朝聖美食之際,似乎永遠難以理解何以南部在地人對「吃」是如此堅持、挑剔和自成一格。

【島嶼邊緣】每逢選舉 想起國旗 想起國旗 平常不舉

中華民國的國慶日快到了,搭配選舉,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與國旗招式當然又出現了。這一次,國民黨與洪秀柱質疑蔡英文計畫參加國慶日慶典的動機,也要求蔡英文攜帶國旗,民進黨中央黨部也應該要有國旗。殊不知,媒體早在2008年就報導過,民進黨主席辦公室本來有就面國旗;事實上,從2000年以來,民進黨就一直與國旗為伍。反倒是,當年以反共為名肅清反對人士,製造超過6萬件政治案件,導致超過20萬人受害的國民黨,現在則是看到中共就軟腳、輸誠,遇到中國就不舉國旗。

【荷事生非】 難民之難難於上青天?

「難民」這個字眼在這幾個月間,不斷攻佔歐洲各大新聞媒體的標題。聯合國已經證實過去一年全球庇護的總申請遞件數大幅增加,而近年來荷蘭難民也增長甚快。人道和現實在天平的兩邊,許多歐洲國家無法逃避卻又都難以取捨。面對這波「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這些國家又是怎麼看的?

郭騰傑

作者是是2007年第一次到荷蘭的青年。畢業於萊登大學的他目前是譯者,也是跨聯翻譯公司〈KuaLanx〉的執行伙伴。閱讀是他的主要興趣,也看荷蘭文學,認為這能讓我們理解荷蘭的另一面,更樂於跟大家分享心得。他也是一個熱愛運動的人,常常打籃球。對他而言,文學為人帶來心理健康,運動帶來身體健康;兩者一樣重要是他的人生理念。

魯冰花角色銳變;弱勢的聯想

看到貴刊6 月 11日的〈苗栗頭屋鄉,這群真正的魯冰花〉,有些傷感外,感觸更多。把此文送給我emails名單中鄉親。有不少人回信,有些來自頭屋鄉的更有意義。特別再找出鍾肇政先生的小說《魯冰花》,更去探找有關魯冰花的種種資訊,寫信跟不少人請教。發現有不少值得討論的題材。

「魯冰花」又稱羽扇豆,「魯冰」之名來自英文的 Lupine或Lupin,是豆類的一種。有些品種可當食物,主要有可觀賞的花卉。像所有豆類,能靠根瘤菌從空氣中固氮,生產富含蛋白質的種子,因此可當肥料,供給貧瘠土壤當氮肥。從前台灣山陵的茶園,種植於茶樹旁,花謝後,當茶樹的肥料。

福老台語文「魯冰」跟「路邊」諧音,所以有暱名「路邊花」,「路邊花」有被人漠視之意。去探討時發現,看到一些歐洲大學研究如何用魯冰花種子當肥料。或許有機食物越來越盛行後,魯冰花將來或許會翻身成重要的農業作物,不是「路邊花」。這些題材,以後會繼續再討論,很有趣的題材。

「魯冰花」在台灣有名氣,應該感謝鍾肇政先生。若不是他寫了這部感人的長篇小說,不會有兩部依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魯冰花」及「新魯冰花」),或以「魯冰花」為名的電視劇及電影主題曲。「魯冰花」跟鍾肇政的關聯,是台灣文學的一大題材。

【內地想想】 農業的轉捩點就在土地問題

本週宜蘭農會發動三千人到縣府抗議宜蘭縣府凍結農舍建照,對農舍申請人資格從嚴申請,現場挺縣府「農地農用」的團體,和抗議的農民互相叫陣,累積已久的「農地種豪宅」爭議再度引爆。

雖然抗爭在東海岸,不過,遠在內地南投的農民們卻都非常關心,一週以來,村頭厝尾,大家議論紛紛。原因無他,因為好山好水的南投也是台灣農特產—「農地種豪宅」的前三大產地。根據農委會的統計,自民國90年至103年底,全台核發農舍建照已達3萬4704件。其中,宜蘭縣居冠有5704棟,苗栗縣3863棟,第三名就是南投縣的3434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