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差異? ──歐洲難民潮和台灣某段歷史的比對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敘利亞難民潮的相關影像和訊息,除了在歐洲,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掀起注意。除了死了一位小男童的相片所帶來的震撼外,還有一些深入的內容需要被想像和假設,我這篇以深度心理學的假設為主題。

愛爾蘭的數家媒體,在九月七日,報導搖滾樂超級天團U2的吉他手兼主唱波諾(Bono)說,「這些人是難民,不是移民(These people are refugees, not migrants)」。差別在什麼地方?如果移民是指昇平時,或不滿意現況下,人的移動,家的移動。但說是難民,就會挑起對戰爭的畏懼,當大家說是移民,是為了緩解逃離家鄉者的心情?或某種程度地,避免看見逃離家時背後的戰爭?

人的主體性,需要有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嗎?我嘗試以「移民」和「難民」的區分,來看台灣歷史曾發生的事,以及遺留的潛在畏懼。我先以某個臨床常見案例,做為後續說明和對比。

【臨床案例片段】(並非某特定個案,是常見案例的景象。)

某中年女性和先生離婚後,她獨居三年,有一天突然覺得對不起母親,決定搬回老家和母親同住,雖然知道回去後,兩人一定會每天吵個不停。平時大多是母親打電話給她,她幾乎不想主動打電話給母親。母親在父親過世後,獨居超過十多年了。她從小看父親不時打母親,她會出面護母親,父親偶會說因為她出面,而原諒她母親。有時候,她也會一起被打,但是哥哥和妹妹都離得遠遠的,父親也常常打哥哥和妹妹。高中後,哥哥和妹妹選擇離家很遠的城市而搬出去住了,大學後,幾乎就不曾和家人聯絡了。後來哥哥在外國讀研究所,不曾再回來。妹妹在研究所畢業後,在旅遊異國遇見外國男子,不久結婚,未曾再回來。只有個案一直在家附近,結婚後也如此,和老家住得不遠的地方。那時她常回家看父母,這引起先生的不滿,兩人常吵架,先生會因此而打她。直到離婚,她才自行搬到遙遠城市。治療過程裡,個案常重複說出早年經驗後,卻又在其後補上說,她常「莫名地」不安,這種「莫名」,有名稱可以定位嗎?

我以這案例來比對,台灣早期所蒙受的白色恐怖,至今的種種現象,一如這案例家庭裡和個案相同的一代,兄妹和她有不同反應,和後來的人生方向,我的態度不是要評論這一代間的反應,是對,或錯?這不可能有答案,但是通常是像個案對於父母有矛盾情緒而受苦者,才會來尋求心理治療。

從前述移民和難民概念來看,這個家庭裡個案一代的命運,也許我們傾向定義,在受虐家庭裡,哥哥和妹妹是遠離的人,是成就下的移民其它國家。然後和父母不曾再聯絡,以離開最遠的國度,借著外在距離的遙遠,處理當年的受苦?或是實踐了心中早已存在的距離?其實在類似創傷個案群的兄弟姐妹中,是常見的狀況,以最遙遠的距離,隔絕從小到大的受苦。

不是所有移民者就是這樣子,這是顛倒我說明的邏輯了。我試著從台灣政治上白色恐怖歷史,至今種種潛在創傷和反應的假設,來思索一些可能的內在心理,和未來我們將會如何回應呢?由前述家庭案例的情況,來比喻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受創後的種種心理反應,我相信會比我以下要說明的更複雜,我先試著和這案例的比對,提出一些概略,做為以後進一步探究的基礎。

我們試著想像,當年白色恐怖的氣氛,就像這個案家庭裡父親的暴力傾向,當年直接因白色恐怖而移民者,那是移民或是難民?也許大家覺得,那一代人因為受直接壓迫,可能是難民逃離的心情。後來白色恐怖的手法,愈來愈細緻,愈來愈難察覺,後來的移民他國,除了偶發性的和尋求美好的未來,是跟白色恐怖無關的移民?可能如此,不過這不是我這篇文章討論的對象,因為基本上我的論點是,每個人當然都有權力,選擇自己的未來,我也無意評論何種選擇,是對?或錯?這不可能以二分法觀點來述說。

在某些現象下,例如,台灣退出聯合國時的大量移民出走,以及後來幾次,因某些外在經濟危機,或陳水扁選上總統的政治危機感,不論實質上是否數字如此,但是媒體上所謂的移民潮,這個「潮」字的出現,的確在台灣七十年來有幾波。這些外在環境危機下的移民潮,跟目前歐洲的難民潮,表相看來很不同,但是在心理學上呢?

那種離開,只是外在事件,政治和經濟危機嗎?我假設不全然如此,因為某些個案後來憶及那時候,形容是有某種「莫名的」恐慌或恐怖的心理感受,驅動著移民的動力。或者有些動力,早就存在了,因為不曾覺得這小小土地,是可以讓人完全心安的地方?這也是當年台灣選舉時,國民黨只要說共產黨威脅血洗我們,大家就會投票給國民黨的心理緣由?試想,當初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國防,根本沒有目前強大。

當年中國國力沒那麼強,何況當初國民黨成功教育我們,中國是吃香蕉皮的國家,何以我們當時卻比現在更害怕呢?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反應傾向呢?回頭來看,當初恐懼的強度比目前更強,並讓這種恐懼,借由某些說詞,就像催眠暗示般,我們就出現了國民黨期待的反應?

和前述案例狀況相比對,有些現象值得思考,在這種暴力家庭裡,出手的父親,除了出手外,也常流露對外界人和環境的可怕和不安全,留在家中雖可能被父親打,卻相對安全。這種相對安全感,部分來自被教育和暗示下的結果,這種暗示效果很深刻,因此常有很大效力。

並不是留在台灣的人,一定是這樣子。我只是試著說明某些可能的心理現象,如果可能存在,平時即存這種傾向,但可能不自覺。當年台灣選舉時,那些恐怖記憶被暗示,再召喚出來時,是心理力量的展現,因此當初中國國力雖然不強,心理恐懼的力量卻如此巨大。目前中國國力強大,大家都看得清楚,是我們無法否認的現實。何以現實如此明顯,畏懼卻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台灣七十年來的幾波移動,是移民潮或是難民潮呢?如果有難民潮的心理意含,那麼,這種心情目前如何影響大家呢?

另外,目前對於中國強大所可能的威脅,我們是盲目?或看得更清楚呢?以及,1949年後幾年,大量來到台灣的人,是難民或移民呢?這些微細差別,如何影響在這塊土地立足的所有人的身段?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