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難民
全球脈動
劉威良
10 月 20,2017
少子化問題 德國人怎麼做?
總統蔡英文曾說「少子化問題已迫在眉睫」,很好,看來少子化問題,已受到國家級的重視。最近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先生提到年輕婦女應該服照顧役,用以舒緩沒人力照護的問題,引起熱烈地討論。可見,大家都看到問題了,但解決之道,國家可提出對策了嗎? 台灣人民過去依靠養兒防老的概念,國民會很用力的生孩子,目的是鞏固家族傳承。但是現今的年輕人世代,價值觀改變,對於老化世代的兒女控,及再長一輩給予的養老任務,...
國防外交
Jack Huang
6 月 01,2017
全球化的難民議題 :期待台灣的難民政策
全球化之下,難民議題也不再是個別區域的事物,支持人權與人道救助的國家都有責任在難民議題上盡一份心力。台灣在去年7月左右通過「難民法」草案初審,終於讓邁入新進國家的行列,可望進一步連結1951難民公約以及1967難民議定書等國際規範,落實難民人權的保障到基本法律之中,而非如過去以「專案」方式,僅處理少數的個案。 難民議題在這幾年如火如荼的發酵著,無時無刻可以從各大媒體報導中,見到來自敘利亞,...
司法人權
劉威良
11 月 23,2016
難民也會是社會好幫手
很多人談大量難民湧進,都蹙著眉頭覺得會造成接收難民社會的傷害。德國總理梅克爾接收大量難民背負罪惡深重的罵名,但也直接壓低了德國勞力市場的價格。 表面上收難民是顧及道義公理,但骨子裡造成的勞力市場的工資降低更是事實,這也是保守右派的所要的成果,口頭罵梅克爾,卻享有它帶來的經濟效益。勞力市場的工資降低,討好到資方,德國各工廠與手工業,對於年輕難民的到來,其實也有一定的期望,...
全球脈動
劉威良
7 月 03,2016
「用筷子吃蛋糕」的回想與展望
用筷子吃蛋糕:一個德國女孩的上海人生(Torte mit Stäbchen: Eine Jungend in Shanghai) 作者: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 譯者:馬佑真 出版社:左岸文化 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女士在2012 所著的德文著作「用筷子吃蛋糕」,在2014年由馬佑真女士翻譯成中文。...
全球脈動
季茱莉(Julie Couderc)
3 月 29,2016
北法,陷入戰爭與分裂邊緣?
當下法國的難民議題層出不窮。一月二十三日,位於法國北部地區的港市加萊(Calais),有兩千多個難民及其支持者抗議法國境內難民的生活狀況,而選擇走上街頭。在這段時間裡,難民與本地人產生衝突,當晚有三百五十位難民冒險侵入此地的港口,並非法登上一條將駛往英國的船。因此一突發事件,所有的港口活動被迫停止三個多小時。法國警察動用武力,許多難民被逮捕。這一事件不是意外,是累積已久的火苗終於爆發所致。...
全球脈動
劉威良
3 月 19,2016
化難民危機為轉機
這幾天我陪伴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去勞工局找工作,德國為難民勞工的服務效率, 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也看到德國在這一波難民潮中,因為國家有效率的安置,將讓這波年輕勞力成為未來的強大的生產力。 我陪伴前去的難民,敘利亞人,男性,28 歲。很有工作意願。他來一年半了,已經會簡單基礎的德文。他想再多學點德文,做個職訓,趕快工作。過去,他曾在黎巴嫩紡織業工作六年,大學在黎巴嫩念了法律兩年中斷。...
全球脈動
劉彥甫
2 月 05,2016
德、奧安置尋庇者的難題
原先在安置尋求庇護者問題上(本文以Asylum Seekers取代難民之意,以下簡稱尋庇者),採取人道救援且立場一致的德國與奧地利兩國,因奧地利在今年宣布管控收容上限;德國國內尋庇者於新年夜,在科隆等地犯下超過八百起的刑案,一股在歐盟內外興起遣返尋庇者的聲浪,已對於尋求連任的梅克爾造成巨大的壓力,德國昔日與奧地利的同盟關係在近日也瀕臨瓦解。然而,在深究尋庇者人口結構、勞力素質、以及其遣返步驟後,...
全球脈動
劉威良
9月 17,2015
德國人與難民的共存共榮
德國近幾年來一直都有收容難民,媒體上對難民的消息,有負面也有正面。在一次參加非洲人聚會中,遇到一個熟面孔的退休德國婦人,她談到她當難民義工的經驗。她看到我就開口說,他們真是一群會感恩的又親切的好人。這句話讓我有些吃驚。這個中年婦人自願擔任難民的德文語言老師,在難民營當語言老師,她打心底喜歡這群膚色與語言都不一樣的難民。前幾天電視節目還特別針對難民潮,邀請過去身為難民的德國人來上談話節目。...
林琮盛
9月 17,2015
【中東想想】 艾倫科迪死於阿拉伯世界的部落文化
當3歲的敘利亞難民「艾倫科迪」陳屍在土耳其沙灘上前,他的死亡命運早在他出生前,就已被一個名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的26歲年輕人所寫下。 從10歲起,突尼西亞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就四處打零工維生。由於家庭貧困,他青少年時期就被迫輟學,以資助家裡的經濟條件。為了生活,也為了支持妹妹上大學,布瓦吉吉到處拉著手推車,以賒債買下價值美元200元的貨品,擺攤謀生。...
全球脈動
,
社會安全
蔡榮裕
9月 14,2015
難民和移民的心理差異? ──歐洲難民潮和台灣某段歷史的比對
最近敘利亞難民潮的相關影像和訊息,除了在歐洲,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掀起注意。除了死了一位小男童的相片所帶來的震撼外,還有一些深入的內容需要被想像和假設,我這篇以深度心理學的假設為主題。 愛爾蘭的數家媒體,在九月七日,報導搖滾樂超級天團U2的吉他手兼主唱波諾(Bono)說,「這些人是難民,不是移民(These people are refugees, not migrants)」。...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