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台灣協會前會長,台灣護理師、德國護理師及精神病患專業照護人,德國失智者專業照護人、從事動物輔助活動、教育及輔助治療的研究與資料搜集 。著有《借鏡德國-一個台灣人的日耳曼觀察筆記》、《借鏡德國-毛小孩的神秘力量-從歐美的動物輔助治療看台灣動物福利》。
用筷子吃蛋糕:一個德國女孩的上海人生(Torte mit Stäbchen: Eine Jungend in Shanghai)
作者: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
譯者:馬佑真
出版社:左岸文化
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女士在2012 所著的德文著作「用筷子吃蛋糕」,在2014年由馬佑真女士翻譯成中文。作者洪素珊於6月25日受邀在德國茵果市Ingolstadt市立圖書館朗讀, 用現今從地中海大量逃難難民作為開場。一張載著滿到不能再滿的難民船,一個個烏黑的人頭擁簇在白色船板上,兩三百人擁擠在狹小的船筏中。
空照圖上,只見到一團密密麻麻地烏黑及週邊的一點白色邊,讓人隱約看到是船緣,攤擺在藍色的大海中。一團令人無法想像的擁擠烏黑,焦急地與藍色大海搏鬥。對照1938年義大利當年開郵輪到上海的歷史真實場景,不禁令人唏噓。
1938年的德國,德國當時沒有正式開戰,但是許多猶太人已經被嚴厲羞辱、被迫害。這部文學著作是作者洪素珊根據歷史史實,彙整當代人物的口述歷史而寫成的歷史文學小說。「用筷子吃蛋糕」延續第一本「銀娜的旅程」的真實故事──以銀娜在德國的好友英格為猶太人家庭為背景,著述另一個大時代的故事。
德國1938年雖還未發動戰爭,但是當年在德國的猶太人已受到德國希特勒政權的嚴重凌辱。書中的主角英格,是個10歲的德國猶太裔女孩,家中父親原來是開設西點麵包店。1938年11月家中的西點麵包店遭受納粹政權的侵擾破壞,所有猶太人商店在一夜之間全成為碎片瓦礫,英格父親也被納粹帶走。納粹「水晶之夜」的砸爛猶太人商店行動,讓猶太人無法生存,無從選擇地只有逃亡。
英格母親用盡全力救回被納粹羞辱、亂剪剃頭的英格父親,用賣掉店面的一點錢,買到三張剛好有人生病不能登船的上海船票,帶著一個皮箱,一只裁縫機,一家三人就這樣登上郵輪,從德國靠近柏林的布蘭登堡搭火車到義大利,從義大利港口逃亡上海。當年納粹政權完全不見容猶太人,即使是這群過去為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出力打仗榮獲國家勳章的猶太人,也沒讓納粹的整肅手軟。過去的榮民, 今日的罪人,德國納粹讓德國榮民的猶太人慘遭羞辱而必須逃亡。
英格的家人來到上海,必須過著窮困的難民生活,但是畢竟也是逃出來了。生活從零開始,暫居上海保住性命,仍然逃不過德國政府透過戰爭盟友的日本政府施壓猶太人。日本政府把猶太人集中一處,密密麻麻困居在一起,讓他們生活得更困苦。猶太人當年的祖國應該是德國,戰爭爆發後,他們只能盼望等到自己的祖國戰敗,他們才可能回德國。這種矛盾的心情,一個10歲的孩子如何能夠理解? 看足球都希望自己國家贏,更何況戰爭。但是當人被國家機器剷除時,他們就只能等待自己國家被戰敗,被破壞,而且期待得心急。
一個10歲小女孩漸漸適應了上海,而成年人要適應總是充滿了怨言。英格的青少年就在上海過,成了她生命滋長的活力,而她父母親忍受地過日子,希望戰爭結束行走天涯。
上海當年是個被強權國家佔領的國際港,分別為日本、英美與法國等國家所佔據。根據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1843 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迫使上海被強權租借,也讓這些強權國家有在上海的治外法權。直到1943年,長達100年的時間,上海的租借才告結束。而在二戰中奧地利與德國的猶太人,也因為上海被強權租借的關係,成為國際港,無須簽證而得以逃難到上海。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的無力管轄,被迫租借,卻無意中救了全世界無所去處的猶太人的20000條人命。而今1949年成立的中國政府逐漸強大後,殘害人權卻斑斑可見,維權律師與香港異議人士的被失蹤,都讓人擔心中國的強大,對國際社會的人權威脅日漸嚴重。
70年後翻轉過轉型正義的德國,從犯了世紀大錯的國家,成了擁抱百萬難民的國家。過去輸出難民讓全世界人救援,七十多年後知錯反省,敞開國家大門救援國際難民。此一時,彼一時也。德國戰敗後的強大,做了徹底的轉型正義,沒有國家擔心這個強鄰。
德國戰後翻新的政府反而做了最大的人道救援,但也承受國內外最大的兩極批評,導致右派的保守勢利的崛起。戰爭仍在,難民仍在往各國逃亡流竄,只是德國這次扮演的角色互換,現在的德國不再是迫害人的國度,它成了國際難民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