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哈佛經營兵法:騎牆派用快閃戰術打群體戰──《大學的藝術》之五

友善列印版本

對台灣大學教育的熟悉的人──對,我指的是我自己──可能會以為這樣的大學教育是常態、以為大學「不就是這樣」。但是,抱著這個想法看歐美大學,就會發現處處驚奇。同樣叫做 university,但是彼此之間形態與運作的殊異,就像英國和美國同樣叫 football,一看之下會發現差真遠,令人大驚失色。

以哈佛為例,讓我大驚失色的有以下幾點,而我發現哈佛的安排極有深意,值得台灣各大學在經營管理時參考反思。

歡迎騎牆派,本質重於行政形式

在台灣的大學體系中,校下設院,院下設系,層層分管,階層明確,壁壘分明。一個系不會屬於兩個學院,經濟系跟了社科院就和數學系無瓜葛,心理系進了理學院就和生物科學院不相往來。

但是哈佛不是這樣。哈佛的學術、教學體系,是以網絡方式構成,不以樹狀分枝結構。例如,在科學學院下,有兩個大群,非系非院。一是生命科學,一是物質科學。而且這兩個大群之中,化學系都名列其中。顯然,在哈佛的體系中,容納牆頭草和蝙蝠派。

很多應該是科系的單位,在網站首頁上,完全沒有「學系」(the department of)的字樣。例如,工程與應用科學院之下,完全不列出科系列表。應用物理的定位是不是我們認知的科系,在網站上並沒有確切的文字標示。

跟學科的發展應用、解決問題,在實務界之中愈來愈重要。在這個認知之下,學門科系之間,如何靈活地在教學與研究上合作,是個重要的課題。在這個觀點之下,校─院─系所構成的分枝結構,應該要重新檢討,並且以學程等形式,靈活結合跨科系、跨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思維。

實行閃電兵法,要比環境變得更快

在台灣大部分的學校,學位和科系綁定,科系只要成立就幾乎不會變化與改組。即使科系數十年難得改一次名字,組成的教師、課程架構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反之,哈佛核發學位的單位「學程」,變化速度極快。以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列出的畢業論文資料中可以看出端倪。

在1998年,該校只有生物學程,2000年出現生化學程,2007年出現神經生物學,2008年增加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兩個學程,直到如今。而在2010年,生物學程,生化學程,都不再有學位論文的記錄。從該學程的變遷可以看出,哈佛的學位架構改範疇、改名稱、整併,以重新界定該科系的定位,發生次數相當頻繁。

哈佛在操作上,力圖減少行政牆界,而用多元的方式,將學習與教學的運作,與知識體系、應用需求,作最密切的搭配。在哈佛,對學系名稱和領域上的調整,是經常在進行;對知識範疇、教學使命的重新定義,更是不斷發生。

而「科系」名稱和組織的調整,也許牽涉太大,為了兼顧行政穩定和教學應變,學校另設「學程」,作為更有彈性的改變單位,從資料顯示,其調整密度甚至接近業界的「專案」。

一起打群體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台灣,大部分的科系對於各自的學生、課程、資源,分界十分清楚。你們系的學生我不管,我們系的課程你也別插嘴。

在哈佛大學,學程及科系之間卻建立複雜的網狀(多對多)協力關係,並且反映在一個學程的師資組成上。每一個學程的師資、決策和規劃者,都來自許多科系,而一個科系的師資,也可參與許多學程。

例如在哈佛大學,分子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這兩個行政上分立的科系,都負責物理化學生物學這個學程。以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系為例,該系參與負責了三個學士學程,包括分子細胞生物學,化學物理生物學,以及神經生物學。

學程的各種營運,由運作委員會主導,而委員來自極多領域。以化學物理生物學為例,該學程 2014 年時的運作委員,來自以下科系:

Chemistry and Chemical Biology / Physics / Applied Mathematics / Applied Physics / Harvard College /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 / Organismic and Evolutionary Biology / Medical School / Microbiology and Immunobiology

而在哈佛任職、任教的學者,在多科系之中合聘、多重任職的現象十分普遍。化學物理生物學的運作委員會13人之中,具合聘身分的有8人,5人只在一個科系任教。

經營大學有兩類風格。一類是隨時變化,一類是隨時抗拒變化;一類是不分你我的團結,一種是不看整體的分化;一類重視實質與效益,一類重視形式與權力。

台灣的大學,是走哪一類風格?正在走向什麼樣的風格?這決定了我們的高教體系將培育出什麼水準的人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