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端午節,網路上總會掀起一波「南北戰爭」,到底是南部粽好還是北部粽好?糯米到底要不要先炒熟?要不要放蛋黃?有沒有蝦米?有沒有香菇?…這些爭論看似很瞎,但這就是每個人在描繪心中的粽子,描繪那小時候的滋味。
中秋節將至,由於近年鳳梨酥的興起,在媒體和商業行銷的攻勢下,鳳梨酥取代了部分的傳統月餅,在糕餅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小時候對鳳梨酥的印象,就是超市中那一包幾十塊,啃起來硬梆梆,或是糕餅業賣麵包、賣太陽餅時「順便賣」的,不起眼的小東西。直到在台北就學時,碰上當時舉辦的鳳梨酥大賽,以及從八卦山一路賣到中國上海和日本表參道的土鳳梨酥,自此對鳳梨酥的印象徹底改觀。
今天的鳳梨酥,有著各式各樣的口味,單價從以前的三元、五元漲到今天三、四十元,年產值高達百億元,名副其實的「小金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