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積非成是的不文明台灣

台灣電子新聞媒體素質令人憂心,缺乏深度的報導,只會抄襲網友公布的資訊。幾年前,Youtube成為台灣電子媒體的新聞來源;現在,行車記錄器則是佔據電視新聞頻道的時段。雖然,電子媒體的行車記錄器現象令人感到厭煩,但透過行車記錄器畫面,我們看到台灣交通亂象,也說明台灣人只會考試與言行不一的醜態。

台灣行車記錄器怪現象

民粹治國?你確定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嗎?

日前,台大社會系的學生徐連毅向《觀策站》網投稿一篇標題為〈民粹治國的風險:一個社運參與者的觀察〉,本人將以一位此次運動參與者的角度回應原作者的觀點。

社會運動造成民粹治國?

該文在標題以及內文就一再指出此次反課綱運動導致台灣人民傾向於「民粹治國」。

陳建勳

作者為台中一中應屆畢業生,蘋果樹公社發言人

【內地想想】 南投「80後」──新時代的老人好生活

這是一場在日月潭邊的公祭,地點就在自家三合院裡。三合院被綠樹重重圍起,點點綠意後面是個小小丘陵,連著日月潭。

阿祖八十幾歲才去做神,子孫滿堂,曾孫都念小學了。三合院裡她的曾孫、孫子、孫媳婦們走來走去忙著。遠遠的,我就看到鄉長爸,坐在第一個位置收錢、算錢。

我走到他面前,喊了一聲:「阿伯!」他略有點驚訝,抬頭看看我。「鄉長爸」顧名思義是「鄉長的爸爸」。八十幾歲了,耳朵有點不太靈光,他睜著有點灰濛濛的眼睛,說:「啊!妳來了啊,簽名喔!」

鵝蛋型的臉,一條條皺紋順服地貼在上面,好像就等著一笑可以東倒西歪。鄉長爸很害羞,跟年輕女性說話(其實我也不年輕了,但是這裡是80歲的天下),一下就羞赧起來,他眨眨灰色的眼睛,低下頭去。

美國對習近平政權的新政策

摘要

美國對中國政策一向相當短視。原本基於地緣戰略理由,認為與中國交往有助於對抗莫斯科,這個說法已隨著蘇聯垮台而失去立足點,如今中國和俄羅斯成為了關係密切的戰略伙伴。衡諸歷史,我們實在很難舉證美國與中國的合作能對美國產生哪些具體的效益,另外,和中國經貿往來可以促進中國的政治改革的說法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了。一些前往中國設置生產線的公司確實從中得到好處,然而其代價不只是美國勞工失去工作機會,就連美國企業也逐漸發覺中國並不是一個友善的經營環境。美國的政策也幾乎不以台灣的利益為意,既低估了台灣潛在的影響力,對於台灣的民主發展也欠缺遠見。長期以來,美國對台灣一直有誤解與輕忽的問題,即便是所謂美國的台灣專家也不例外;與此同時,又有太多美國專家低估了中國本身的弱點,認定中國強勢的經濟發展無庸置疑,反倒是中國富有的菁英階級對中國的未來不抱信心,或是移民,或是讓小孩接受西式教育並在西方世界置產,想方設法把自己的資產移往海外。

司徒文 William A. Stanton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主任,2009-2012年間擔任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

鳳梨的土洋大戰

每逢端午節,網路上總會掀起一波「南北戰爭」,到底是南部粽好還是北部粽好?糯米到底要不要先炒熟?要不要放蛋黃?有沒有蝦米?有沒有香菇?…這些爭論看似很瞎,但這就是每個人在描繪心中的粽子,描繪那小時候的滋味。

中秋節將至,由於近年鳳梨酥的興起,在媒體和商業行銷的攻勢下,鳳梨酥取代了部分的傳統月餅,在糕餅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我小時候對鳳梨酥的印象,就是超市中那一包幾十塊,啃起來硬梆梆,或是糕餅業賣麵包、賣太陽餅時「順便賣」的,不起眼的小東西。直到在台北就學時,碰上當時舉辦的鳳梨酥大賽,以及從八卦山一路賣到中國上海和日本表參道的土鳳梨酥,自此對鳳梨酥的印象徹底改觀。

今天的鳳梨酥,有著各式各樣的口味,單價從以前的三元、五元漲到今天三、四十元,年產值高達百億元,名副其實的「小金磚」。

書報攤

記得國中時第一次踏上重慶南路,也同時發現了書報攤的存在,但那時還不知道詩人周夢蝶,也不知道有一間文人匯聚的明星咖啡屋,如果早知道這位在咖啡屋所在的騎樓裡販賣書報的詩人,我應該會前往一探,可惜幾年以後,當我帶著朝聖的心情,走上武昌街,踏進了明星咖啡屋時,除了咖啡以外,我什麼也沒看到。

書報攤和書店彷彿有一種依存關係,當書店慢慢地從重慶南路消失之後,我忽然懷想起書報攤,於是在網路上古狗起書報攤的報導,沒想到跳出來的報導全是一個新的線上閱讀平台,名為「書報攤」的報導。原來在網路的世界裡,也不存有書報攤的實體概念。實體的書報攤完全棄守街頭了嗎?我從沒在書報攤買過雜誌,但很習慣書報攤的存在,他們就在騎樓邊上,靠牆立著書架,擺著一方平台,販售當期的雜誌,這些場景像是一種時代景觀,以後只能在舊報紙和電影裡重現了。

【眷村想想】 Billboard Hot!眷村少年的西洋音樂熱

童年時候,美國Billboard Hot暢銷熱門歌曲在台灣風靡一時,眷村年輕人跟著流行哼唱,不唱英文歌的我也耳熟能詳。

光大一村潘伯伯家是最早買唱機,潘家兄弟姊妹也非常好客,常邀鄰居孩子一起聽西洋歌曲。我唸國小前,就曾隨大姊、大哥前往潘家湊熱鬧,還看大家在跳扭扭舞。

後來,老爸買了小唱機,除了聽日本歌曲,大哥、大姊也定期買Billboard Hot暢銷歌曲專輯,經常不斷播放。每一首美好旋律有如魔音傳腦,我不會唱也能哼了。

到了我國中時代,小唱機提升層次為音響,開始聽中廣FM節目,尤其陶曉清主持「熱門音樂」介紹美國當週、當月排行榜,搭配唱片公司宣傳推銷,每個名歌手都成了台灣年輕人偶像,我也都認得人,叫得出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