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想想】 明明是選台灣總統,國共為何堅持發動「對日抗戰」?

友善列印版本

自從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大選的人選明朗化以後,國共兩黨的2016大選戰略,看來就完全將核心主戰場押向了「抗日」的意識形態戰爭上。

政府一邊挑動高中課綱爭議、一邊又將慰安婦議題作為政治炒作的道具,一邊大肆慶祝抗戰勝利;一方面意圖性的將李登輝前總統在日本雜誌的投稿刻意斷章取義痛批「皇民」,另一方面又忙著以馬總統名義到美國媒體花錢投稿大談「釣魚台是我們的」。如果再加上當家候選人柱柱姐加油添醋表示「要讓台灣絕對不能輸給日本」、以及白狼軍們拙劣的Cosplay皇軍鬧劇,不難發現這群「中國人們」為了台灣明年的選舉,最近像是著了魔似的、拼命四處發起「對日抗戰」。

很多台灣人都會問,今年都2015年了,到底為什麼這群怪怪的中國人要為了一場2016年的大選,一天到晚吶喊抗日呢?

國共操作「對日抗戰」的背景結構

先說說這個作為選舉戰術的當代「對日抗戰」背後的操作結構。我們都知道,中國跟他在台灣的代理商中國國民黨,長久以來對台灣打統戰其實就是三種牌輪流出:「武力戰」、「經濟戰」和「意識形態戰」。

「武力戰」早在2000年總統大選前夕,由朱鎔基最後一次出牌恐嚇,結果反而為民進黨阿扁勝選推了最後一把的反效果,此後長期遭到冷凍,從此成為「只能作不能說」的統戰牌。

而自那時以來直到今日,透過國民黨作為穿梭兩岸代言買辦的「經濟戰」,毋寧成為中國對台統戰戰術的主旋律:2008年國民黨何以重返執政當然不用說,2012大選時,國共勢力也在最後一刻號召出最近股價剛達成九二共識、63.3和42.6元的雪紅姐等需要依賴「兩岸和平紅利」換取利潤的企業家,成功用「經濟戰」打贏了選戰。

然而2016大選、中國勢力的「經濟戰」這張牌卻沒得打了,因為大部分台灣人雖然總是醒的慢,卻也終於在這四年以來發現,造成台灣經濟衰退與貧窮化最大的原因,無寧就是國民黨把台灣經濟「鎖進中國」的兩岸政策。且當今天中國經濟正式走向泡沫化,全世界受到影響最為慘烈的,毋寧就是GDP依賴中國最嚴重的台灣。

所以,2016年國共兩黨想再繼續主打兩岸和平紅利,卻已經失去了對台灣人民的說服力。經濟牌沒得打該怎麼辦?結果就是只好加碼,多打幾張意識形態戰的牌了。於是這一陣子以來,一個一個作為意識形態戰的「抗日戰爭」就在國共的媒體宣傳操作下一一粉墨登場,攫取台灣選民目光。

然而,為什麼意識形態戰必須主打「抗日」呢?這是因為台灣內部其實存在著兩種分裂的國族認同,一個是由國民黨官方透過統治所塑造的「中國認同」,另一個則是台灣內部經歷長年的抵抗與民主化運動而形成的「台灣認同」。而不論是「中國認同」或「台灣認同」,就跟所有國族認同作為「想像的共同體」一樣,他們的形成都需要一個作為先決條件的「對抗對象」,再白話一點就是需要「國族的敵人」。「中國認同」的「國族的敵人」是侵略中國的日本,而「台灣認同」中「國族的敵人」卻是恐怖統治台灣的「中國國民黨」以及企圖併吞台灣的「中國」。

當國民黨的「中國認同」跟中國的「中國認同」都存在「日本」這個共同的「國族敵人」時,國共兩黨的中國人也就在台灣找到一個操作「共同的中國國族認同」的機會。相反的,無論是國還是共,最擔心的都莫過於現在的台灣潮流,也就是從年輕世代開始快速凝聚形成的「台灣認同」,因為當「台灣認同」成為台灣政治上的主流價值時,信仰「中國認同」的國共兩黨都將在台灣沒戲唱了。

國共打意識形態戰在大選前後的政治目的

最後,很多人問當台灣認同逐漸在年青世代紮根,「意識形態戰」的牌打起來根本必輸,為什麼國民黨和共產黨卻依然執著於「對日抗戰」呢?

很簡單,這樣的打法所造成的效果是經過精算的,再說得更明白一點,這個打法其實是中國勢力判斷在未來短期內、輸掉選戰已是必然結果時的「敗戰處理模式」。這個「敗戰處理模式」最大目的,則是對於對台統戰已收到的成果進行「損害控制」,以防止未來中國勢力基盤在台灣完全淪喪的一種積極戰術。戰術著眼的政治效果,簡單來說其實可以分成2016選前和2016選後兩大部分:

在2016選前階段,國共在選戰策略上聯手主打對日抗戰,主要目的除了讓「意識形態戰」填補「經濟戰」失效而造成國民黨陣營的先天劣勢之外,這一系列操作還有一個「引蛇出洞」的目的。當下的對手小英陣營深知2012年輸在「兩岸關係」上,所以在統獨和兩岸議題都會採取低調保守的策略,不操作統獨對決、不挑釁中國。然而國共勢力深知柱柱姐毫無勝算,惟有深化統獨對立成為選舉的主要戰場,才有可能暴露綠營在兩岸關係上的弱點、才有可能激化藍綠對立催化藍營選民投票、甚至也才有可能複製2012的勝利方程式、再次召喚依賴中國經濟的台灣企業家被迫選邊站表態。所以,以「抗日」為著力點、區別「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的「意識形態戰」才會成為當前的主打重點。

很多人會問,國民黨不擔心這種挑戰「台灣認同」的打法會丟掉「天然獨」的年輕人選票嗎?其實不擔心,因為年輕人本來就不可能投給他了,反覆打同樣的牌並不會加速選票流失,該流失的早流失了,所以這樣打不但沒有選票減少的問題,到頭來激化台灣內部統獨對立,反而還可能得到最後一搏的機會,所以這是經過精算的。

而「意識形態戰」在2016年選後的期待效果,則又可以分為對台灣內部以及對台灣外部總體國際情勢兩大部分:

在對台灣內部的政治佈局上,即便國民黨弱化,仍會是擁有龐大政治資源的最大在野黨,中國最不樂見的就是國民黨在政黨意識形態上走向「台灣認同」,中國可以接受國民黨選輸、可以接受由他們在台灣操控的「中國人」政治團體弱化,只要這群中國人可以持續在台灣引發「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兩種意識形態的戰爭就好,因為只要使台灣人在政治上無法成功創造出一個共同的意識形態、價值認同,那麼中國就永遠保有介入台灣政治的機會;相反的,如果國民黨的機器真的整個向本土化靠近,使台灣成功形成一個政治上共同的「台灣認同」,那麼中國所有的統戰牌也都等於玩完了。

一旦政治上的「台灣認同」在台灣形成無可挑戰的共識,那麼中國無論未來如何成功控制台灣經濟,都不再可能以和平的手段使擁有民主制度的台灣接受統一選項了。

這樣的思維模式,也就足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寧願接受堅持根正苗紅的「一中同表」路線、卻可能輸到一敗塗地的柱柱姐出來選,也不願意相信較有一搏輸贏機會的國民黨本土派的原因。

而在對台灣外部總體國際情勢的布局上,台灣在2016年以後的路線走向,已經成為中國和美日同盟這兩大軍事經濟霸權在亞洲的決勝戰場。中國勢力最擔心的,就是民進黨政權上任後向美日陣營靠攏,特別是當下美日同盟在亞太區域的地緣政治上正在轉向,選擇與中國在經濟與軍事上進行對立,而日本又已轉為亞洲最積極圍堵中國帝國勢力對外擴張的政經強權,民進黨積極靠近美日,將摧毀中國過去八年透過國民黨裡應外合下所布建好的大戰略佈局。

因此,大肆挑動台日之間的矛盾,才可能牽制民進黨新政權遠離中國、朝向與美日進行全面經濟與戰略交流的可能。「意識形態戰」最好牽制的,正是未來對台灣經濟與國防保障極為關鍵的台日關係。台日之間存在釣魚台主權爭議,以及殖民時期所留下的抗日事件、慰安婦等歷史問題,都是中國勢力可以介入進行政治操作的空間。如果台日關係在2016年以後迅速接近,將是國共兩黨都最不樂意看到的,所以當然必須堅持反覆挑起「對日抗戰」了。

由此可知,國共兩黨在2016年聯手主打「抗日戰爭」一點都不奇怪。能夠了解國共兩黨到底在計算些什麼,就能破解這場會一直打到2016、甚至是2016以後的「抗日戰爭」、以及這個戰術所有的背後企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