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開門了:兩岸網路言論的競合時代?

長城開門了:兩岸網路言論的競合時代?

2015年11月10日深夜,大量簡體字留言紛紛灌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Facebook粉絲專頁(註1),一時間,臺灣網友紛紛猜測:中國官方嚴密的網路長城(防火牆)解禁了嗎?

中國政府對於網路的管制極其嚴厲,舉凡臺灣常用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甚至連手機通訊軟體(LINE)也需要「翻牆」才能使用。為了因應政府的管制政策,但又必須滿足人民需求,中國的網路市場發展出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群媒體,例如:微信(WeChat)、微博、QQ、優酷、人人網、土豆網。

廢除證所稅的五大騙術

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只剩下全世界倒數的12%,其中幾乎未對資本利得課稅是重要的因素之一。2012年復徵證所稅後,證所稅的課徵方式歷經非常多次的變化。但囿於台灣的政治現況,課徵方式每變一次便越往不對資本利得課稅的方向挪動,最後演變為僅對未上市櫃、興櫃及IPO股票課稅,10億元以上的大戶條款延後實施。

11月13日週五立法院院會,極有可能會通過實質上等於廢除證所稅的「國民黨版」,甚至乾脆廢除證所稅。以下針對五大常見廢除證所稅的理由,一一討論:

騙術一:證交稅已內含證所稅

第一證交稅是一種交易稅或流通稅,因為政府提供了證券交易的環境、法律及服務,本質是類似於政府向使用者收取的服務費,目前無論有無所得皆按交易額課徵千分之三。至於證所稅是所得稅,按照交易後的獲利課徵一定的稅率,牽涉到的是重分配,兩種稅的課徵方式與方法完全不同。若按照同樣邏輯,是否也能同樣主張營業稅內含營所稅?

林中台

作者出生臺中、求學臺北。最大的煩惱是畢業,還有物價太高。

無所不在的「公主羞辱」

超商的工具人廣告,引起了廣大男人的憤怒。而不少女性主義朋友發現此一憤怒,關乎「公主羞辱」。所謂的公主羞辱是一個概念,用來描述使一個人,尤其是女性或陰性,必須為那些柔弱、仰賴他人的行為,感到羞恥的「污名」 (stigma) 。

汙名來自拉丁文,意思是「痕跡」,希臘文的意思是「紋身」。它的古意是「烙印」。公主羞辱這種污名,是來自於男人的恐懼,男子氣概的建構-男人高女人一等,與性別分工的刻板想像-女人服侍男人,以及普遍存在的厭女情結 ,因此在許多女人身上刻下烙印,標示出女人的「無能」與「邪惡」,以此作為仇恨與壓迫女人的理由。 相反地,從古至今,男人控制女人的事蹟,諸如:婚姻家庭、性/愛關係、職場校園、國家社會各方面,早就層出不窮,難道男人就沒有「王子病」嗎?

馬習會的真正重點

過去幾天來,學術界和新聞評論者日以繼夜的試圖為11月7日在新加坡進行的馬習會找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觀點。最常見的觀點大概是:習近平(這當中可能也有馬英九的共謀)試圖為未來台灣領導人安上一個更為順從北京的九二共識定義版本;馬英九(或習,或馬習二人)試圖影響接下來的台灣總統與國會大選;以及馬試圖為自己留下一個正面的歷史定位。或許還有其他詮釋,但目前而言這些是被提出來的標準解答。從最為傳統的角度來看,這相當有助於了解馬習會面時發生了什麼事。

然而再深入一點的看,這些觀點可能未能切中要害。想要評估馬習會的真正重點,評論者或許不應過度聚焦於九二共識和大選,而該關注馬習會所創造出的新台灣政治敘事與台灣主體性。上週六基本上沒有太多重要的國際新聞,馬習會於是登上了紐約時報和BBC等主要國際媒體和任何還有點自尊的外國媒體。馬習會是近年來台灣最受到國際矚目的新聞,甚至超過了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通常這是台灣唯一引得起國際興趣的新聞。

莫讓刑法227爭議,掩蓋兒少自主決定表意權

任何的自主決定和表意自由,不論成人還是兒童的自主行動,都不可能在抽象毫無條件限制的情況下所為,背後必預設制度性的權利保障措施,包括禁止政府濫權、保護行動者、救濟程序、及任何與權利影響者相關的資訊是否夠透明?能否參與決策?教育推廣與提昇權利意識,是否到位?兒童作為特殊身份,往往受到制度性的全面保護,目的在使兒童免於任何暴力與剝削,這無人會反對,只會擔心保護是否充分。但往往在保護心態下,卻忽視兒童也是權利擁有者,他們有權對一切關乎自身之事,自由表達其意見,參與決策,且其意見必須被認真看待與尊重。

總統先生,你放手吧,我要自己的心理空間

先說結論:「總統先生,只要你放手,讓這塊土地上的人合作,建立更好的制度,保障更自由和民主,我們會找到比你想像的幸福,還要更幸福的日子。」

我是要談論總統先生的心理,但是我採取的論述策略,是看他的心理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這是精神分析臨床策略,因此這篇文章我無法也無意,提出一些現有的術語來分析診斷他。

更確切的想法是,談論他的心理,不是只為了他,更重要的是為了我們能夠透過這過程,了解我們的心理自由,多麼可能被他的心理所投射,而不自覺地受拘束,這才是我論述他的目的。

到底我們有沒有了解他呢?

【日本想想】 拔鐵桿、剪纜線、自拍棒──攝影可非百無禁忌

今年6月,日本福島縣白河市內的JR車站中,作為安全柵的約100根鐵棒與捆線被拔除、截斷,彷彿像是外星人一夜之間的惡作劇,在10月終於真相大白──警方逮捕了一名住在京都的18歲大學男生,被問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時,大男孩回答「這些線路妨礙我拍照了」,引來許多人對「撮り鉄」的批評與攝影禮儀的討論。

日本人將電車愛好者分成兩種類型,一種叫做「乗り鉄」,指的是喜歡坐電車的人,另一種則是「撮り鉄」,是指喜歡拍攝電車的攝影愛好者,當然,也有具備兩種特性的電車宅。在一些著名的拍攝地點,總是會看見拿著鏡頭大砲的攝影者一字排開,喀擦喀擦地記錄下電車奔馳的瞬間,也許對坐在電車上的乘客來說,他們更像是奇觀、更值得拍攝也說不定。

喜歡拍照的人,或許都能夠理解在畫面當中想抹去一切不必要、不好看的事物,除了這次拔鐵桿的「壯舉」,類似的事件也曾經發生在2012年,長野縣的しなの鐵道被發現月台間的老虎線(一種黃黑相間的纜線,維護工作人員安全之用)被切斷,且當事人當場就被抓到,鐵道的工作人員在twitter上敘述此事,呼籲「某部分」的撮り鉄要遵守攝影禮儀,也別拿工作人員與電車的安全開玩笑。

以一中議題挑戰一中框架:善用總統大選的憲法時刻形塑台灣共識

在台灣引發高度爭議的馬習會終於落幕。會中馬總統先於雙方共同出席的會前會以(缺乏各表的)一個中國原則來明確定義九二共識,之後再於會後單方召開的記者會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口頭)各表的具體內涵。馬習雙方的共同目標很清楚,未來兩岸的交流,不論是任何黨執政,都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屋頂和框架下進行,否則將冒著兩岸關係倒退的危險。而在這樣的框架下,中共老大哥會考量個別情況,就台灣(參與非國家性組織)的國際空間給予(施捨)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

【書評書介】永遠在路上:序《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書名:《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作者:鄧湘漪
出版社:游擊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1月9日

 

本書所敘說的,是關於一個流亡者,如何流亡到另一個流亡地,遭遇、聆聽、書寫另一群流亡者的故事。移動、跨界、混雜;流亡、生存、反抗,是這本書的幾個關鍵詞。

書題為《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拋出幾個重要訊息。「日日」,彰顯流亡者「永遠在路上」的移動姿態,這既是一個時間延宕的概念(民族誌的蹲點,長期的旅程),也是空間轉遞的概念(非僅一處的跋涉,多元的田野);而「成為西藏人」,指涉了研究者(移動主體)向研究對象(流亡主體)靠近、指認與認同的動態過程;至於「一段旅程」,則呈現出「成為西藏人」是在一個特定時空脈絡底下進行,並非固態的、穩定的認同屬性,而是一種生命實踐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