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中議題挑戰一中框架:善用總統大選的憲法時刻形塑台灣共識

友善列印版本

在台灣引發高度爭議的馬習會終於落幕。會中馬總統先於雙方共同出席的會前會以(缺乏各表的)一個中國原則來明確定義九二共識,之後再於會後單方召開的記者會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口頭)各表的具體內涵。馬習雙方的共同目標很清楚,未來兩岸的交流,不論是任何黨執政,都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屋頂和框架下進行,否則將冒著兩岸關係倒退的危險。而在這樣的框架下,中共老大哥會考量個別情況,就台灣(參與非國家性組織)的國際空間給予(施捨)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

一中口頭各表的困境,在於所謂的各自表述僅能對台灣(中華民國)國內民眾或少數邦交國為之。對整體國際社會來說,一個中國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合法代表,因此,一中原則的框架很容易就會把台灣問題內政化,限縮台灣人民決定自己前途的空間。這樣的口頭各表與一中框架,在當前的台灣社會不受主流民意支持,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對此也提出批評,強調「台灣人民絕對不會接受缺乏民主程序、沒有民意支持的政治框架」,並主張「和台灣人民會一起用更民主的方式,來彌補馬習會所造成的傷害。」

然而所謂「更民主的方式」到底是什麼?許多台獨立場較為基進的綠營支持者,對於蔡主席僅強調民主程序,而未能實質譴責或拒絕馬習會的框架感到不滿。這樣的不滿情緒不難理解,但同一時間,蔡主席要在美中台間求取最大公約數,因此思考十分謹慎,讓人略感保守的發言模式,也不讓人意外。然而筆者十分擔心,在基進派(一中一台)和主流派(維持兩個中國現狀)的路線爭議中,綠營可能會在剩下80幾天的選戰中,有意或無意地忘記行使台灣民主早已內建的一項足以消弭(negate)馬習會影響的強大民主程序機制。

這項具有大絕招地位的民主程序武器,就是總統大選。馬習會的一中框架,是對台灣主權的限制,限縮了台灣選擇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權利/力。此一由台灣國家元首所宣示,對台灣國家主權的侷限,必須由同樣具有主權宣示意義的民主程序來予以消弭。而一般來說,國家主權行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公投,然而在台灣目前缺乏有效公投機制的情況下,台澎金馬2300萬人民共同參與的總統大選,就是在現行體制上最貼近全國性公投,具有強烈主權宣示意義的民主程序。

總統大選的主權宣示本質,除了體現在賦予國家元首此職位的民主正當性,更體現在對國家大政方針的決斷。台灣雖然號稱半總統制,但在實務運作上其實較接近美國的完全總統制。而在美國的憲政運作上,總統大選當選者在選舉過程中所提出之核心政策主張,往往會被認為獲得人民的天命授權(mandate),而成為總統就任後國會優先處理並常能順利通過的法案。因此,總統大選四年一度的設計,提供了美國民主每四年決定一次國家走向的民主節奏(democratic tempo)。

類似的民主節奏其實也已逐漸在台灣生成,由台灣人民透過每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對國家走向表達看法。此時,政治人物若能在總統大選過程中,將其核心政策設定為選舉主軸,並在主打該主軸的情況下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則該選舉主軸就能獲得民主正當性,而成為全體國民透過行使國家主權所認證的國家大政方針。而在兩岸這種國際關注的政策領域,總統大選進一步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台灣社會立場之效果。

若能體認這樣的民主節奏,綠營的主流派就應該理解到馬習會的發展,已讓蔡主席模糊化兩岸議題的策略失去一部分合理性。單純強調維持現狀的模糊字句,不足以消弭馬習會對台灣前途決定權的負面影響。相反的,蔡主席應順著台灣民主的節奏,善用總統大選此一民主決策機制,在大選過程中提出並主打明確的兩岸政策主張,讓此次大選的結果具有決定未來兩岸政策的主權性宣示效果,以明確矯正馬總統為台灣所設定的兩岸走向。

當然,蔡主席選擇使用「維持現狀」這樣的模糊字句,背後其實有著政治現實上的理由。民進黨目前的主流兩岸觀點,是強調中華民國(等同台灣) vs.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兩個中國現狀。民進黨希望以此一現狀作為出發點,與對岸探求可能的兩岸政治性安排。此一兩岸觀點,一方面並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前提框架,但同一時間也不排除一中成為議題甚至選項(在民主體制下,沒有任何選項可以被事先排除)。究其本質,這其實就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強調台灣(國號中華民國)已然獨立。然而此一兩個中國的想像,固然符合台灣人民的主觀認知,但一方面踩到中共的紅線;另方面,若過度強調台灣獨立的現實,也可能被美國認知為挑戰其長期所抱持的台灣前途未定論立場(世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不屬於中國,但台灣也不是國家)。此時,為了求取美中台三方的最大公約數,蔡主席不得不以「維持現狀」的模糊字句來創造政治運作空間。

在肯認前述政治現實的前提下,綠營若希望能同時達成維持美中台最大公約數,以及矯正馬總統為台灣設定的兩岸走向這兩項目標,則蔡主席不應再逃避,而應直接面對馬總統最愛拿來正當化九二共識的中華民國憲法本身。馬總統在馬習會中再次強調,中華民國憲法內含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而完全排除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的可能性。此一論點的依據,是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之規定,以及憲法增修條文一系列(尤其是第11條)「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之用語。若單看條文文字,很難不得到同樣的結論。此時,要突破相關條文限制,唯有毫不畏懼地直接挑戰相關條文的民主正當性,亦即強調一中(中華民國)兩區(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之國家想像已與時代脫節,不符當前台灣社會的主流民意,而有待台灣人民透過民主程序加以進一步調整與正當化(延伸觀點,請參見拙文〈蔡英文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如何取代92共識)。

而為了在不啟動修憲程序的情況下實質改變相關條文的內涵(即產生實質憲法變遷之效果),蔡主席可以考慮以「一中原則vs.一中議題」作為選戰主軸,在原有維持現狀的基調上,進一步明確地徵詢人民,是否願意在兩岸現狀的基礎上,以中華民國憲法所內含,但與主流民意脫節、欠缺民主正當性的一中原則作為「議題」,與對岸協商討論開展未來的兩岸關係。依照自由民主的邏輯,對一中議題所為相關協商或討論的結果,進一步又須回過頭來接受台灣憲政體制和民主程序的檢驗(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公投),而讓台灣2300萬人民擁有最終的決定權。若因此獲得多數台灣人民的支持,則台灣人民於明年總統大選中所為的主權宣示,即便無法一次達到實質憲法變遷之效果,至少也會使憲法的正當性成為可以挑戰的議題,而逐步改變台灣長期以來盲目地被國民黨法統憲法框限之窘況,讓未來的執政者在追求確保台灣決定自己前途的權利/力時,能夠有更多的制度選擇。

最後值得附帶一提的是,筆者相當擔心依蔡主席謹慎的個性,最終仍會選擇模糊的策略,而未能善用此次總統大選的憲法時刻。筆者希望提醒蔡主席的是,七年來馬政府兩岸政策之所以造成社會動盪,一定程度就是因為其在選舉時隱藏其一中兩區、九二共識的真實主張,而不願利用總統大選的機會讓其主張藉由民主機制來獲得民主正當性。誠然,在當年的時空背景下,馬總統如果強調一中兩區的九二共識,必然無法獲得勝選,然而這和蔡主席今日的情況完全不同。在當前的台灣社會,多數台灣人民的國家認同想像其實與蔡主席站在一起(即《台灣前途決議文》的立場)。偏離主流民意的,反而是憲法和增修條文中,有關一中原則的相關條文,以及死抱憲法條文、不願意面對民意的國民黨政治人物。

筆者期許蔡主席能利用此次總統大選,對於兩岸政策在不違反美中台三方平衡的情況下進行更清楚的說明,以藉此機會形成蔡主席念茲在茲的台灣共識,讓未來台灣領導人與對岸的互動,能夠有更堅實的民意後盾和基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