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中國焦慮、台灣政治版塊重劃

友善列印版本
太陽花運動發展至今,除攻佔行政院的插曲外,可說是學生團體的全面勝利,在訴求上不斷攻城掠地。從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訂定、到逐條逐項審查、再到公民憲政會議,馬政府均頂不住政治壓力全面讓步。目前剩下唯一的角力點,在於是否讓新制訂的監督條例回溯適用於服貿協議,亦即先立法再審查之訴求。
 
圖片來源/攝影:王子豪(FB相簿
 
馬政府目前對此仍負隅頑抗,試圖由張慶中委員於本週再次於委員會闖關。但由目前的形勢觀之,「先立法再審查」並無現實上做不到之困難,應可被人民廣泛接納,因此馬政府最終讓步的可能性應該還是居高。一旦學生與馬政府任何一方在此一議題妥協,本次太陽花運動應該就到了收場的時刻。
 
然而運動支持者應該要自我警惕的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終究是一部程序性的立法,它其實無法保證服貿被退回的實體結果。更重要的是,這部法律沒有解決這次爭議所突顯出一股更深層的社會焦慮,也就是台灣人對對岸以經逼政的集體恐懼。
 
國民黨主張九二共識的隱前提是,「請放心讓我們去拼經濟,我們會在不碰主權的前提下幫台灣人找糖吃」。現在服貿爭議所凸顯的,正是國民黨這樣的策略有其極限,主權跟經濟交流到最後不可能是平行線。
 
然而,單純恐懼是沒有用的,面對恐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台灣人終究還是得仔細思考,在明知對方想以商逼政,但台灣又不可能完全與對岸關閉往來的情況下,到底該用何種策略來因應。而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讓全民透過民主程序集體大吵個好些年,是無法形成穩定的多數意見。
 
從此觀點來看,許多人覺得可有可無的公民憲政會議,反而變成很有未來性的訴求。透過此會議的召開,掀起全民對兩岸走向的論辯,再將2016大選當成另類的全民公投,將最終的決定交給選民,這大概是在台灣現有的民主體制下和平處理中國因素的最好途徑。
 
除兩岸監督條例與公民憲政會議這兩項遺產外,太陽花運動更重要的價值在於其重劃國內政治板塊,讓國人看到政治行動的新可能。這是抬面上政治人物無法達到的成就,卻由一群學生所達成,只能說後生可畏。
 
板塊重劃又具體表現在:
 
1) 藍綠標籤已經過時; 
2) 打破階級刻板印象; 
3) 證明民間自主力量有制衡政府權力的可能。
 
首先,金溥聰返國後一再試圖將學生與支持學者抹綠,卻始終無法達到滿意的效果。其關鍵在於對年輕世代(姑且稱網路世代)來說,也許在個人層次有著黨派喜好。但每個人都很清楚,對台灣民主體制與生活方式的維護,遠比其個人的政黨喜好更為重要。不能體會這一點的政治人物,將會很快被即將進入壯年的網路世代所取代。
 
其次,學生們對理性、秩序、甚至環保意識的刻意強調,雖然被許多社運前輩視為矯揉做作,但這其實具有深層的政治意涵。傳統的藍綠對立論述往往假定支持民主與主權者都是民進黨支持者,以中下階層為多、操台語、沒有思想、沒有遠見、沒有秩序、更沒有水準。太陽花運動一股將這條過時的藍綠界線與其所隱含的階級標籤徹底打破。
 
要比中產階級的價值,這些學生都是頂級的中產,高學歷,操多國外語,理性守秩序,沒有強烈意識型態,甚至連垃圾分類都做得比別人好。他們要表達的是,不是他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沒有給他們出路。既然這些當權者始終只當他們是不夠努力的小孩,那他們只好讓這些掌權者體會網路世代的力量。
 
而網路世代的力量也確實驚人,證明在21世紀公民自主力量事實上是有制衡政府權力的可能。這次服貿爭議所造成的資訊流動廣度深度前所未見。在過程中,學生透過網路動員海內外學者與留學生網絡,與執政當局與主流媒體大打資訊戰、論述戰而不落下風。甚至反向將運動消息外銷至外國媒體,並在330帶了五十萬人上街並平和收場。
 
學生所展現的組織能量史無前例,其經驗不僅讓當前的執政者警惕,也將提供未來公民團體監督政府權力的具體參考。當然,太陽花運動有時勢造英雄的成分,並非所有議題都能掀起這麼大的民間動能,但太陽花證明民意這隻老虎一直睡在哪。未來執政者必須加倍重視與民間社會的溝通與資訊分享,否則何時會被反咬一口都不知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