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的真正重點

友善列印版本

過去幾天來,學術界和新聞評論者日以繼夜的試圖為11月7日在新加坡進行的馬習會找出足以令人信服的觀點。最常見的觀點大概是:習近平(這當中可能也有馬英九的共謀)試圖為未來台灣領導人安上一個更為順從北京的九二共識定義版本;馬英九(或習,或馬習二人)試圖影響接下來的台灣總統與國會大選;以及馬試圖為自己留下一個正面的歷史定位。或許還有其他詮釋,但目前而言這些是被提出來的標準解答。從最為傳統的角度來看,這相當有助於了解馬習會面時發生了什麼事。

然而再深入一點的看,這些觀點可能未能切中要害。想要評估馬習會的真正重點,評論者或許不應過度聚焦於九二共識和大選,而該關注馬習會所創造出的新台灣政治敘事與台灣主體性。上週六基本上沒有太多重要的國際新聞,馬習會於是登上了紐約時報和BBC等主要國際媒體和任何還有點自尊的外國媒體。馬習會是近年來台灣最受到國際矚目的新聞,甚至超過了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通常這是台灣唯一引得起國際興趣的新聞。

這對台灣來說是非常好的事。過去的六個月來,如果國際媒體曾經注意到台灣的存在,他們關注的是幾乎無可避免的的舊政治脈絡──這是中國和美國在2008年馬英九勝選時共同決定的。這個舊的政治敘事核心是:經過一段時間不負責任的「邊緣政策」(譯按:指陳水扁時期),台北終於找回成熟的領導風格,保證為兩岸人民帶來戰略穩定和商業聚合,創造蓬勃的貿易良機並降低政治緊張。這個敘述從來都不是百分之百真實的(而且隨著時光流轉,愈來愈不真實),它確實維持了至少的持續性,在馬英九驟降的民調支持度(和其他事)、太陽花運動對台灣政治的革命性影響、國民黨去年九合一大選史無前例的大敗、以及挑選洪秀柱成為原本2016總統大選候選人的瀕死經驗中存活了下來。所有堅持這種標準敘事的人都未曾仔細的觀察,特別是那些處心積慮創造這個敘事、想要讓此敘事永垂不朽的人。

但目前情況可能改變了。馬習會結束後,這個敘事的明顯缺陷馬上就展現無遺,其實早該如此。的確,多數採訪馬習會的媒體都提到,兩岸關係──特別是經貿關係──在馬任內大幅改善,簽下二十餘個協議,來台中國觀光客和兩岸航班都有爆炸性的成長。但這些媒體同時也強調──這是重點──在馬擔任總統的七年半之內,台灣人愈來愈不認為他們是中國人,愈來愈不接受中國要求他們放棄辛苦贏來的民主自由而接受北京專制政權,也愈來愈堅持捍衛中國龐大壓力下的台灣實質政治獨立。這是個重大的改變,對台灣未來有著巨大的意義。

讓我們看看以下這些媒體對台灣的報導,它們只是冰山的一角:

《紐約時報》在馬習會當天寫著:「這個自治而民主的島嶼上的選民,已對中國愈來愈憂慮」「去年由學生發動的占領立法院運動持續近一個月,以阻擋與中國的貿易協定,即為現今所知的太陽花運動。」

《華爾街日報》則報導:「台灣已發展出堅實的民主政體,民調顯示維持兩岸現狀得到廣泛的支持。馬英九的對中交往政策雖然得到某部份商人的支持,卻使國民黨失去了多數人的支持。反對黨目前在總統大選民調領先,可能於明年1月重返執政。在馬習會之前,馬曾保證不簽訂公開或私底下的協議。」

《外交政策》的部落格這麼寫著:「可惜,對馬和他的政黨而言,最好的時光已經過去。和習會面只會進一步弱化原本就搖搖欲墜的國民黨並更加激化台灣社會。正因為馬作到他使兩岸更加接近的承諾──但是沒有接受公眾監督和評論──如今他已是一個高度不受歡迎的總統,10月份的最新支持度只有16.3%。馬即將下台,他的政黨則還有兩個月就將面對全國大選,他們幾乎註定將輸掉總統大選,也可失去國會多數。」

最後,《華盛頓郵報》:「對台灣過度仰賴中國的憂慮日增,兩岸的政治解決方案則看不到曙光。去年,大學生占據了位於台北的國會,以阻擋一項他們認為會增加中國對台影響力的貿易協定。數千名民眾隨後加入了這項抗議,表達對貿易協定不透明和過快步調的反對。」

整體來看,這些報導代表著國際社會看台灣角度的改變。無可避免的,這將會使人們對兩岸關係的本質以及台灣的民主政治有更大程度的認知。而這個認知的程度,將取決於台灣的國際伙伴們是否真能認清楚台灣的現況──一個具有主體性、自我政治觀點的民主主權國家──而不是中國說的「叛逃的一省」。有關馬習會的媒體報導,對確保上述的情形將大有助益。因此,這些媒體報導,而非馬習會本身,或許才是馬習會最重要的重點。

(本文於11月11日發表於英文想想論壇,標題為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the Xi-Ma Summit
譯者:王思捷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