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出生臺中、求學臺北。最大的煩惱是畢業,還有物價太高。
長城開門了:兩岸網路言論的競合時代?
2015年11月10日深夜,大量簡體字留言紛紛灌進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Facebook粉絲專頁(註1),一時間,臺灣網友紛紛猜測:中國官方嚴密的網路長城(防火牆)解禁了嗎?
中國政府對於網路的管制極其嚴厲,舉凡臺灣常用的Facebook、Google、YouTube、Instagram,甚至連手機通訊軟體(LINE)也需要「翻牆」才能使用。為了因應政府的管制政策,但又必須滿足人民需求,中國的網路市場發展出各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群媒體,例如:微信(WeChat)、微博、QQ、優酷、人人網、土豆網。
正因為兩岸的網路自由度落差,當臺灣網友與中國網民在網上相見時,最常見的尖銳詞句便是要對方「滾回牆內」,或者「翻牆辛苦了」之類的挖苦語句。而中國網民也不甘示弱,回以「灣灣」、「台巴子」等貶低詞彙,嘲諷臺灣人是一群井底之蛙。
以上種種都是目前臺灣網路世界每日上演的對話,但歷史也告訴我們,滿清帝國再怎麼嚴密的「海禁」,總有鬆弛的一天(註3)。若是網路長城真的完全解除,中國網民比以往更常出現在臺灣網路生活,那麼當下的臺灣社會將如何變化?
臺灣網路言論的市場競逐
從蔡英文粉專的例子來看,臺灣的社群媒體可能被「吧友」們,以大量低信度(無意義)留言淹沒,程度勝過現在流行的「長輩圖」,但這僅只針對不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政治想像的人事物。此種猜測可從國民黨和朱立倫的粉專,並未出現如同蔡英文粉專一樣的留言數推測。(但也有論者認為是中國人也知道誰才有未來的政治影響力,在此先按下不表。)
更別忘記,當臺灣網友發現中國網民大量湧入臉書時,第一反應是「呼群保義」集體反攻。那麼究竟是「PTT鄉民」強還是「天涯論壇」的吧友厲害?無論如何,兩方大量低信度的回應,可能降低言論自由在臺灣網路虛擬世界的「市場價值」,意即認真且專業的回應被洗掉,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
中長期來看,臺灣做為全球最靠近也最受中國呼喚的獨立政治實體,將因網路長城解禁而拉近兩岸之間的虛擬距離,加強網路生活的接觸密度。過去因為政治分歧而遠離中國控制的社會習慣,將被來自大江南北且思想各異的網民瓦解,進而重組臺灣對中國各種已知的看法與未知的想像。此種反應表現在有「陸生」朋友的青年,更甚於利益取向而「西進大陸」的中年世代,或者接受對立時期「反共復國」教育的老年人。這些臺灣不同歷史時段所累積的真實社會習慣與虛擬世界感受,將拉近兩岸認知與想像的落差,也因第一線體會差異而擴大心靈距離。
「臉書解禁」短期雖令臺灣的網路言論市場動盪,我樂觀地猜想,長遠可能轉移島嶼的地方認同,提升臺灣人的地域性格。而當前臺灣政治具有「民主的鬥爭性」,也表現在網路世界因為更大量的差異接觸,凝聚目前紛亂的政治認同,或許有機會在現有「政治實體」的基礎上推高共識。臺灣的「拳頭」確實不大,甚至我們對政治想像的分歧(例如「中華民國是台灣」或「臺灣共和國」)又造成更多分裂。但我們現有的籌碼至少還有「國家」這個政治學家口中「最高暴力的存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依然能自主決定未來。我們畢竟已經不再是威權政府,言論自由的價值總會表現在政治改革上,型塑出具有廣納性質的多元社會。
當長城開門
以上種種猜想都得先渡過網路言論市場動盪的階段,例如蔡英文粉專貼出的回應(註2),還有根基於臺灣人主導的社群媒體、新型平台經營,不會輸給「中國市場」的假設。別忘記,中國疑似解禁臉書的同時也是「光棍節」開賣,例如中國電子商務平台(天貓)的交易額在十二分鐘內超過一百億人民幣。
從大量網路言論的湧入開始,擴展至媒體質量、出版市場等認知落差,最好的前例大概還是橫跨兩岸連結網民的「漢化組」(註4)。而當前兩岸各種交流方式已經預告,「長城開門」將會如何拉近臺灣與中國的距離──臺灣的「六四」能勝過中國的「五月三十五」嗎?這正巧考驗我們如何以寬容的心胸凸顯兩岸最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