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政治局常委應該「七改九」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中港熱門話題莫不圍繞著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人數,看起來,「七改九」應該是個趨勢。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目前常委共九人,但這並不是制度性的人數。中共在鄧時代基本上為七人或五人。八九年「六四事件」後,江時代為七人(即十四大、十五大),自二○○二年起,胡錦濤當政,才增為九人。

常委會是中共一黨制的權力最高層,統馭全國的內外政策,被網民稱為「九皇」。雖然憲法並未授予這樣的絕對權力,但中共唯我獨霸,不容非議。這是一個冷酷的現實。

十六大當時的說法是,七改九,是因為權力分配擺不平,不如增加席位以求制衡。今天的說法則是,鑒於薄熙來、周永康可能結盟的潛在威脅,必須將政法委趕出常委,縮小編制後也不會有更多的競爭,以強化習近平的權力集中。

這種「弱勢思維」,是唯權主義的模式。弱主上台,當然有排斥異己的傾向,但是,從政治管理學的角度來看,「七改九」乃是一種必然趨勢。

共產黨既要壟斷權力,這樣大一個國家,面對如此日新月異的內政外交的挑戰,而中共新一代接班人的素質公認不濟(「知青治國」已成為大陸的敏感詞!)即使如毛周鄧一代強人管治也多有誤國(毛澤東就不必說了,1975年8月,鄧小平打橋牌失職,釀成河南潰壩死人二十萬人以上,即是典型一例)。

擺脫權力崇拜模式,去看待中共常委體制的改變,應該是一個理性的取向。

實際上,現在的政治局常委會,就功能說來,並非智庫型參謀總部,而是一個分工負責、各管一方的寡頭決策班子,傳九人各有高度獨立的決策權。並無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可言,中共常委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實體,應該集思廣益。

那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統治理論早已過時,而且在中國的實踐已徹底失敗,如果中共有意在黨內實行改革嘗試,常委班子的科學、專業和問責制,是不容迴避的選擇。

六四事件後,鄧從抗拒三權分立角度指定了黨政軍大權集於一人的權威體制,這是政治上的明顯倒退。八十年代的黨政軍大權一直是分立的,卻被誤認為是引發自由化的體制原因。

結論是,常委九人優勝於七人。除非權迷心竅,相信十八大常委不會倒退到七人制。

(作者為香港開放雜誌總編輯,本文獲作者同意取自八月號開放雜誌「薄熙來可能的結局」一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