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讓台灣在國際上不孤立:兩公約國際審查與兩公盟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台灣舉行了兩公約國際審查。這對於台灣的人權發展與國際參與來說都是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大事。然而這件事情被媒體關注的比例,遠低於其應得的份量。

2009年,立法院通過了公民政治權利公約(ICPPR)與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公約(ICESCR)這兩項重要的國際人權公約,但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成員,所以我們沒法將批准的文件交給聯合國存放使其生效。於是透過立法院,制訂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兩公約施行法)。

用立法宣示:「我們要照著兩公約做!」。馬英九總統亦曾多次表示其對兩公約的重視,並肯定公約是我國法律的一部份。法務部並推動了「人權大步走」計畫,為各公務機關進行培訓。

一切聽來很美好,我國的人權標準看來正要「逆風高飛」邁向「黃金十年」!但從這幾年頻繁發生的社會運動來看,這個快要讓熱血青年們過勞死的寶島台灣,顯然與理想有不小差距。其中一個最諷刺的場景,正發生在被強行拆除的士林王家。離王家約莫50步,就是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門口正貼著:「人權大步走」的海報。附近還有一個LED看板,用跑馬燈默默宣傳著兩公約。

雖然,法務部的相關承辦人員頗為用心,但根據筆者的觀察,對承辦人員外的官員來說,兩公約就像是個從天而降的標準。這些習慣「依法行政」的人會感到:好難懂、不理解,我幹嘛要管他!這顯現在,當國際人權專家來函關切我國死刑問題時,竟有外交部人員批評這是「國際專家干預我國內政」。審查不久前,法務部長曾勇夫更在立院內說過:兩公約只是參考,無視於兩公約早經過立院跟總統認證為國內法的一部份。(施逸翔,2013,法務部不懂兩公約,蘋果日報,2013/1/24

即便如此,這仍無損於審查對台灣的重大意義。除在退出聯合國之後,得以再與國際人權體系接軌之外;本次的審查模式也是全球首例。台灣並非聯合國成員,因此政府提出的國家人權報告與民間提出的「影子報告」,無法送交聯合國進行審查。面對此一限制,來台的10位國際人權專家可說是「情義相挺」,史無前例的讓審查得以在台灣進行。

尤其是具有聯合國資歷的專家來台審查,牽涉到兩岸政治問題。此一行為象徵著台灣在主動履行對聯合國之義務,這勢必讓「中國不高興」。可想見,專家們十分可能遭受來自北京的政治壓力,但他們還是願意前來。

相對於遠道而來的國際專家,反觀我們的總統與副總統,卻只在開幕時露過臉,連結論性意見之發表都未出席。當然,也不能說政府毫不重視這次審查。主辦的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與法務部承辦人員確實付出了相當心力。政府單位整體亦派出超過百名的代表面對專家的詢問。

但是,陣仗雖大卻層級不高。絕大多數面對國際專家詢問者僅是政府單位的事務官,他們是執行者而非決策者。其回應往往只能是:「帶回去研究」、「沒有相關立法所以無法作」、含糊其詞、避重就輕、丟給其他單位,甚至面面相覷。有位官員就表示:「我是政府代表,但我不能代表政府」。

當然,也不能太苛責這些事務官,畢竟在正副總統、院長、部長不在的情況下,光靠這些事務官,本就很難做出有意義的回應。可以說,雖然政府有出席,但政治責任在本次審查中缺席了。

即便如此,審查過程中國內的NGO展現了出色的能量與活力。除兩公盟外,另有多個團體提出了自己的影子報告。民間團體積極的與國際專家聯絡並提供資訊。例如談到蘭嶼核廢料處裡的問題時,國際專家因此能夠拿出核廢料桶鏽蝕損壞的照片質問政府官員。NGO所提供的資訊,透過國際專家轉換成了政府的壓力。

白話一些說,就是國際專家藉由NGO提供的報告與資訊一次又一次狠狠的對政府「打臉」。國際專家最終做出的結論性意見,也就是對台灣人權現況的總結中,並有多處納入民間的意見。人權報告審查,讓政府與民間的資訊和論述,獲得被公平對待的機會。

回顧2009年,剛開始推廣兩公約時。可以感受到部分民間團體是遲疑的。一方面台灣的NGO多數人力不足,各類議題卻又層出不窮,所以難有心力去負擔影子報告的寫作。其次,當時多數人對兩公約不夠熟悉,不知道究竟有什麼用。然而這次的審查中,卻可以看到各團體的積極參與。此外,更可感受到部分團體因為審查而連結的更加密切,不同議題的團體形成了一個合作網絡。

能有此一成果,絕對不能忽略兩公約施行監督聯盟的努力。當鄉民批判人權團體「只會關心死刑犯」的同時,兩公盟正做著人權公約的推廣工作,並積極與各個民間團體聯繫,同時還進行影子報告的撰寫(廢死聯盟的執行長林欣怡正是兩公盟成員之一。)。

除了相關的培訓與推廣之外,兩公盟的成員,如擔任秘書處的台灣人權促進會,也常參與和支持不同的社會運動。相信這也增添了不同團體對兩公約的接納與信任。當然這是有代價的,這群人因此讓本來就非常血汗的勞動,更加的血汗。

審查只是開始而非結束。專家做出結論性意見,政府是否會落實仍需要監督與追蹤。國際人權體系的參與和台灣人權標準的提升更是漫長的工作。然而無疑地,本次審查已足以成為台灣人權歷史上的重要一頁。這並非憑空而來,各民間團體與兩公盟的努力在其中至關重要。

最少,光是為了審查過程中,那連綿不絕的打臉聲,我們就該為這群努力促成審查的人們,獻上一些掌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