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鮭魚為何不受青睞?

友善列印版本

爭議之中,延宕近二十年的基改鮭魚商業化上市申請終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拍板定案,成為全球首例供人類食用的基改肉品,業者估計二年後即可供應至全美餐桌,且無須強制標示為基因改造。

此消息經媒體披露後,隨即引來各地消費者群起抗議。國際民間組織「食物安全中心(Center for Food Safety) 」不但宣布將尋求法律途徑控告FDA未善盡把關之責,更已有百萬名消費者連署要求食品業者拒絕購買基改鮭魚,大型量販超市Costco、連鎖超市Safeway與Whole Foods等均已回應消費者需求決定不予販售;而在台灣,亦有學者及民間環保團體呼籲衛福部不該開放基改鮭魚進口,主管機關衛福部對此表示尚未接獲基改鮭魚審查申請,民眾無須太過擔心。

根據FDA發布的聲明表示,科學家們透過由生產商AquaBounty Technologies和其他同儕審查所提供的數據進行經過詳盡和嚴格科學審查後,認為基改鮭魚符合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規範。實驗數據顯示,經過幾代繁殖過後的基改鮭魚依舊保持表現穩定,而且如廠商所宣稱生長速率確實較快,提供給人類與動物食用安全無虞,無須特別標示,加上由於巴拿馬和加拿大陸上設施的保護阻擋,基改鮭魚逃脫機率非常微小,因此對美國環境並沒有顯著影響。

面對FDA如此信誓旦旦的宣稱,為何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買單?探究其原因,或許與美國基因改造食品政策背後複雜的科學、政治與商業利益糾結有關。

我們先從「基改鮭魚不用標示」這件事談起。

根據統計,超過八成以上美國消費者要求強制標示基改食品,但美國政府卻遲遲不肯實施,眾議院更在今年七月以275票比150票通過HR1599法案,禁止各州政府制定自州基改食品標示法令。美國民間團體指出,2014年美國企業投入六千三百萬美金遊說費用反對基改食品標示法案,包含拜耳、道禮、杜邦、孟山都與先正達等基改種子公司均赫然在列,其中關連不免啟人疑竇,若基改食品真得這麼好,為什麼堅持不願標示?全球六十四個國家訂有基改食品標示制度,美國、加拿大與阿根廷等種植基改作物大國正巧不在其中,而且基改食品業者寧願砸大錢遊說美國政府,卻不願迎合廣大消費者意願進行標示,箇中緣由耐人尋味。

再者,基改企業影響美國食品政策的案例時有所聞,最為經典的莫過於利用旋轉門條款遊走於FDA與孟山都之間的Michael Taylor。1976年,他以專職律師身分進入FDA擔任局長的行政助理;1981至1991年成為孟山都旗下公司律師;1991至1994年則回鍋FDA推動「基改食品實質等同原則」並核准孟山都產品rBGH(牛隻催乳激素)上市,1994至1996年任職美國農業部;1996至2000年二度返回孟山都擔任公共政策副總裁,2010年再度回到FDA擔任食品副局長。在這樣的企業和政府主管單位間自由來去的情況之下,消費者對於基改食品政策信賴程度如何不大打折扣?

最後,基因改造鮭魚代表的商業壟斷與龐大的經濟利益,也一直為人所詬病。這種生長速度較快的基因改造鮭魚獲得核准上市販售,勢必會嚴重侵蝕傳統鮭魚的市場,進而讓掌握此專利權公司形成壟斷之勢。擁護者認為基改鮭魚可提供廉價蛋白質來源,不過我們都知道全球糧食問題並非來自生產不足而是分配不均,從今年初核准切開不會變色的基改蘋果、低丙烯醯胺的基改馬鈴薯到生長速率加倍的基改鮭魚,顯然均以滿足大型食品企業需求為主,並未實際解決糧食分配的困境。

今年十月,美國與十二個國家完成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苦等二十年的基改鮭魚亦於此時獲得批准,時間點的巧合頗讓人猜疑。更令人憂心的是,基改鮭魚會不會只是個敲門磚,其最終意圖是替未來許許多多的基改動物取得上市通行證?

基改作物橫跨生態倫理、環境正義、糧食自主與生物專利諸多議題,而背後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與牽涉的巨大商業利益,恐怕不是FDA或是擁護基改生物的科學家們拍拍胸口保證就能讓人信服。現在首項基改動物即將端上人類餐桌,勢必有更多爭議和疑慮,端賴公開透明的監督機制與獨立的學術研究,才能在讓消費者在面對基改生物爭議時,擁有可依循參考的證據,進而做出合理的選擇。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