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如何獲得偏鄉的信任

友善列印版本

一份心理師的工作就到了玉里,玉里因在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交通上有所限制保留了一些歷史,到了偏鄉才看見更完整的臺灣。玉里的族群是原住民、客家人、外省人,與本省人剛好都是四分之一,除了原住民在外觀上可以認出,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若不用心不一定可以認出,人的個別差異遠大於族群之間的差異,若要硬要區分族群差異,其差異都是「相對」的些微差異。在花蓮工作兩年多,在台東約四年,工作上或是交友上自然而然就會認識一些原住民。

除了新北,國民黨只在偏鄉勝選,普遍對此次選舉的註解是國民黨的失敗,而非民進黨的勝利,也有人認為此次選舉是不信任投票,換句話說許多地方對馬政府六年來的執政與連勝文競選團隊方格不信任,這些不信任轉化成票投民進黨。這也是台灣長期被藍綠思維綁架無奈的地方,不過在國民黨執政效率不彰,選舉手段惡劣的情況下,偏鄉仍寧願選擇國民黨,這是民進黨必須認真反省。

民進黨對原住民是否有足夠的認識?又該如何應得原住民的信任?若少了完整的歷史觀點可能無法完全了解這次選舉的結果。當然,網路在這次選舉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若留意原住民中不同年齡層對國民黨的觀感也不難發現,就像是公民時代中的年輕人一樣,當對政黨的情感影響少,而資訊充足的情況下,選擇就可以更自由。

在八八風災,馬政府荒腔走板的警覺性與效率在偏鄉仍獲得許多人的鼓勵,民進黨應留意的是原住民對國民黨情感因素從哪裡來。首先要了解原住民並非只有一個團體,目前官方認定的已有16個族群,也還有一些民族沒有被官方所認定。不同原住民族之間有些差異,但若更進一步觀察,同一族群中的部落之間也有所不同,所以單單以原住民三個字要涵蓋原住民可能會忽略族群之間的差異,或是同一族群中部落間差異,更可能淪為刻板印象甚至是歧視。

現在若觀察一些原住民部落常見的問題,不難發現貧窮問題造成的傷害,若更進一步以歷史觀點來看,可以觀察貧窮問題來自於原住民族在不同時代不斷的被邊緣化,資源不斷的被外來的政權剝奪,例如:清朝有撒奇萊雅族差點被滅族,日治時代有七腳川事件,國民政府下有強迫說國語。不難看到漢人對原住民的傷害,像是台灣平埔族與漢人互動,常常被迫簽下漢字合約,莫名其妙把土地資產就給了漢人,許多平埔族就因此消失或被迫融入漢人,也有像部份西拉雅族族人從西部遷徙到東部富里一帶。或是撒奇萊雅族如何真心換絕情差一點被清朝政府滅族。漸漸地有些原住民也開始以「白浪」稱呼漢人,其實就是台語的歹人。若要把歷史因素去掉,區分漢人與原住民,可能就是原住民看待大自然的態度,原住民常常把山海視為母親,帶著類似對人才有的情感去看山林。

同樣是漢人的國民黨為什麼沒有同樣的待遇?當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當時的動盪之下讓許多外省人自願或被迫來到台灣,許多人是孤單一人,戰爭迫使他們離開自己在對岸的家人,後來的政治氛圍又讓他們無法回去家鄉。有些外省人接受了無奈,雖然貢獻了一生,但在政治仍是邊緣人,少了親友支持無處可去就選擇在部落住了下來,真誠的與原住民相處,將部落的孩子視如己出,部落的人自然把這些外省伯伯當做自己人,有些原住民因信任這些外省伯伯,自然也有相同的政治選擇。

雖然國民黨政府強制講國語的政策嚴重傷害原住民文化,甚至現在許多年輕人也失去與老一輩人溝通的管道,親人之間互動也受影響,但是有許多真心關心原住民的外省老伯伯讓國民黨的形象增色不少。反觀民進黨,談及族群議題時總缺少了原住民觀點,忽略了「白浪」歷史,在情感上無法獲得信任。少了原住民觀點,族群議題就不完整,少了原住民歷史,臺灣歷史就顯得單薄,其實原住民文化與民主思維是最能區分臺灣與中國的資產。

雖然民進黨早期與長老教會關懷偏鄉,參與拯救雛妓或是還我土地等運動,但是近來類似蕭美琴長期待在花蓮,關心花蓮的發展的政治人物已少見。早期國民黨政府透過宣傳多歌功頌德自己,對弱勢的需求則不作為則被掩飾,雖然民進黨曾經努力過,但是多數的原住民或許不知道。

若想得到偏鄉人的支持,民進黨需要思考幾千年或幾萬年來在這土地生長的原住民在意的是什麼。民進黨需要認識原住民長期受到壓迫的歷史,包容原住民選民的選擇,理解這幾百年來原住民不斷被邊緣化的傷害,不要認為國民黨做不好,民進黨就該理所當然得到選票。民進黨應持續與積極的經營與原住民的關係,而不是選舉時才去拜票,重新像過去一樣以行動重視偏鄉的需求,從原住民當中找出優秀的人才,鼓勵更多原住民參與政治改善偏鄉環境,在政策上須留意偏鄉族群的傷害,落實多數尊重少數,避免讓原住民再次被邊緣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