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No name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4 月 12,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電影的語言大旗
台灣電影史上,從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的台語電影黃金時期,到1960年代起而和台語片競爭,並於1970年代盛極一時的華語片時期,配合政府「國語」政策的語言教化與浸染,電影典範轉移主要由「語言取代」來表現,也就是從「全台語」轉換到「全華語」模式,整體電影風格則大致相仿,都是文藝、武俠、奇情等類型片充斥的通俗娛樂模式。 1980年代台灣新電影崛起,語言表現再次轉變,在地語言交雜,...
歷史書寫
藍弋丰
4 月 10,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十一:鋼鐵人史塔克
前回提到伯哥因計畫率領加拿大部隊由北往南,奪取泰孔德羅加要塞後,繼續沿哈德遜河往下游進攻,切斷殖民地截斷,孤立新英格蘭地區,雖然他已經得知郝將軍很可能會率軍攻打費城,不北進支援他的作戰,但是伯哥因仍然信心滿滿,甚至跟朋友打賭50基尼(當時的金幣)一年內就會大獲全勝。 一開始果然大獲全勝,當伯哥因大軍來到泰孔德羅加要塞旁,大陸軍的民兵指揮官竟然放棄防守要塞旁重要的制高點,...
書評書介
李筱峰
4 月 10,2013
【書評書介】立足當下,與台灣歷史對話─台灣史101問
書名:台灣史101問 作者:李筱峰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13年03月 立足當下,與台灣歷史對話─序文摘錄與第96問 台灣歷史可以提出一千個問題、一萬個問題。但是歷史課題的選擇,並非漫無意識地亂提亂問。我大學時代開始學台灣史,看到有一些老前輩在爭論鄭成功來台登陸地點,張三說應該往南二百公尺,李四說不對,應該往北一百公尺,爭論不休,窮極無聊。...
音樂藝術
林濁水
4 月 09,2013
【鄉巴佬異藝錄】一、鄉巴佬看畫聽曲
這個專欄,是一個鄉巴佬偶而聽到的,看到的藝術大師作品的隨想錄。 初初聽到大師蓋希文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好驚奇,驚奇於大師對巴黎的驚奇。原來美國大師到了文化古都,驚奇得難以自制,都忘了大師他理所當然的文雅高尚和矜持,好有一比,就差不多是<紅樓夢>,劉佬佬進大觀園處處驚嘆一樣。 等到知道了他是出身坎坷的猶太人,曾是街頭小混混,乞丐,小偷都幹,...
歷史書寫
廖千瑤
4 月 09,2013
【時事想想】「台灣設計蔣」跟不上啟蒙
孫文與蔣介石,是國民黨的兩大神主牌,他們分別在國民黨的歷史神話中被尊稱為總理與總裁。其中蔣介石在國民黨的政治神話中一向被視為孫文思想的嫡系傳人,在國民黨失去中國大陸後,更被視為光復國土、復興中華文化的唯一希望。 台灣一度充滿蔣銅像,其大搞個人崇拜的程度與毛澤東相比不遑多讓。他的生日與忌日成為國定假日,這正是台灣不久前的歷史記憶,許多老一輩的台灣公民還是記憶猶新。...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Yolanda
4 月 07,2013
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下):看見
回過頭來談柴靜的《看見》。相較李承鵬《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廣受「憤青」們的喜愛,這本紀錄性散文集《看見》比較受到溫和派的「文青」的青睞。這本書出版不到一個月,銷量就已經超過百萬本,在一些暢銷書排行榜上,更是連續5周蟬聯榜首,本書所得到的評價,基本也是正面的。 相較於《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揭露社會黑暗面引發讀者思考的力度重,《看見》就比較屬文藝糅合新聞記者的客觀敘事風格,...
文化研究
,
書評書介
Yolanda
4 月 06,2013
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2013年初,在中國有兩本語言風格迥異,影響意義可能曲徑通幽的書面世,都算熱賣,雖然程度不一樣,不過引起的反響,爭議,討論,關注倒是都很熱鬧。一本是李承鵬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一本是柴靜的《看見》。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李承鵬從2008年到2012年的blog雜文結集,他在本書以黑色幽默與犀利的語言批評時事。《看見》則是柴靜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部的《新聞調查》...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4 月 05,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片復興領航人
全台票房已逾兩千萬的《阿嬤的夢中情人》,立意向1960年代盛行的台語片致敬,構想源自2006年國家電影資料館配合前行政院新聞局(現已裁撤併入文化部、外交部等單位)主辦的「台語電影五十週年」活動所製作的集錦短片。 當時民主進步黨政府新聞局長鄭文燦於台語片影展活動小冊的序文提到,1956年上映的劇情長片《薛平貴與王寶釧》,「揭開了台語電影的序幕」。 回首台語電影的五十週年,...
歷史書寫
藍弋丰
4 月 02,2013
【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十:將軍們勾心鬥角
打從《獨立宣言》的討論過程中,大陸會議就不斷提起要爭取國際支持,但爭取國際支持不是嘴巴講講,國際就自動會支持,獨立戰爭開打至此,都還是英美之間的戰爭,1776年12月,華盛頓在冰天雪地中苦戰的同時,班傑明‧富蘭克林來到法國,爭取法國支持美國獨立。 身為英國的死對頭,法國對任何能給英國帶來麻煩的事都有相當大的興趣,但是法國才剛在七年戰爭中損兵折將,更造成相當大的財政負擔,要法國出錢出力,...
歷史書寫
蔡曉林
4 月 02,2013
春天,1947
「四月是最殘忍的月份。」這是艾略特(T.S Eliot)最著名的史詩《荒原》(The Waste Land)的開場白,因為萬物本該滋長的春暖花開,我們卻站在這塊荒脊、被詛咒的土地上,再生只是幻想罷了,一切只充斥著黑暗與絕望。 1947年的春天顯然也不是個帶來新生與希望的時節,而是在荒原上灑下死亡的種子,這是臺灣島,以及另一個在東北角遙遙對望,同樣也是個悲傷島嶼的濟州島,...
‹
…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