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上):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友善列印版本

2013年初,在中國有兩本語言風格迥異,影響意義可能曲徑通幽的書面世,都算熱賣,雖然程度不一樣,不過引起的反響,爭議,討論,關注倒是都很熱鬧。一本是李承鵬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一本是柴靜的《看見》。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李承鵬從2008年到2012年的blog雜文結集,他在本書以黑色幽默與犀利的語言批評時事。《看見》則是柴靜以在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部的《新聞調查》欄目時的工作為線索,詳細紀錄透過職業所看到的和思考的中國當下問題,以及自己和中國新聞業的成長,比較像專題散文。

體育記者出身的李承鵬,當年以嚴厲批評中國足球和足協黑幕聞名。汶川地震後,開始以時評的方式在blog上撰文針砭時弊,批評政府和制度的不合理。也許是四川人的緣故,他的文風潑辣犀利,措辭大膽直白,有時以極其大眾化甚至「庸俗化」的比喻方式批判時政,雖然讓在中國威權體制下的讀者嚇出一身冷汗,但卻又令人覺得酣暢淋灕。

李承鵬的雜文內容都緊密圍繞著社會關注度較高,且與人民貼身生活相關的時事議題,例如無照營業的個體小商販與「城管」群體的衝突(註一)、中國溫州高鐵事故風波、強制徵地與釘子戶、戶籍制度導致的城市與農村問題、不同發展水平城市間的民眾流動工作與疏離問題、食品安全、高房價、豆腐渣工程、貪腐、學術界精神媚俗等等議題。

李承鵬的寫作方式有些類似早年的韓寒,但更高端更冷峻。以一種略帶粗口的冷嘲熱諷甚至「謾罵」來抒發對不良或不法事件的不滿與憤怒,並以「忠言逆耳」的方式一針見血指出制度不合理所造成的弊端,逼使民智無法理性。漸漸地,他被大批網友追捧為「公眾意見領袖」。因為他用生動有趣的文字幫助廣大民眾達到了「精神上的發洩」,也讓民眾願意更深層地去理解一個事件不是孤立存在,打破教條需要的不是盲目狂熱,而是以邏輯找出本源。

不可否認,除了針砭時弊,他的文章受歡迎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極強的文字感,有時不免有「耍嘴皮」之嫌。而這也成了反對者一個很有力的批評藉口,因為這樣很容易就可以把「油腔滑調」、「嘩眾取寵」這類詞安在他頭上,然後轉移大家對事件本身的關注和思考。

關於現代網路社會快速發展下網友「三分鐘熱情」,李承鵬也說,大家現在上網的習慣就是關注事件→指責權勢方→不同意見者互相攻擊→被新事件吸引→重新開始下一輪模式。

關於李承鵬的文章,因為他總是從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出發,認真分析不合理事件發生的緣由,或者從人性角度白描底層生活人們的辛酸,以及人民極度壓抑後爆發的無奈。就是因為,他對很多事件看得很深刻,罵得很犀利,而且罵得很對,所以才會引起那麼多共鳴。

另一方面,他做為一個時評人和作家,除了真誠地呼籲體制改革,關注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況、尊重基本人性尊嚴以外,真的很難給予大眾更進一步的解決方案和建議。其實這困境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中國所有社會良知作家與撰稿人的困境。這些文化人只能透過抨擊,激起普羅大眾一起來思考社會問題,進而一點一滴改變已經被扭曲的價值觀。

因此,《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讀者,當然有願意思考的、有感同身受而質疑體制的;但也無法排除有人僅是為了罵爽而已,依然不願獨立思考的,而這點就成了批評李承鵬者所指稱的,李承鵬的作品只是在「無限擴大黑暗面」。

2013年初,《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的全國簽售會,掀起了不少風波,例如,因為體制壓力,所以全程不許說話,只能和讀者/粉絲用紙條交流;李承鵬也曾在會場被掌摑指為漢奸等等。幸好,李承鵬堅持下來了,努力繼續著簽售會,並到一些大學演講。

本書的序言《尊嚴》裡,他說:「和大部份人一樣,我是一個愛國者,祇有生活意見沒有政治追求,可我這樣的表達方式常讓人不舒服。」、「我的寫作不是為了真理,真理離我太遠,我只不過為了智力的尊嚴,記憶的尊嚴,親情的尊嚴,表達的尊嚴,生育的尊嚴……以及死去的尊嚴。」

有網友說政府既然允許讓書出版,也允許簽售會,但不允許現場交流,其實是掩耳盜鈴的作法。李承鵬自己的某篇blog裡也寫過,他曾經聽過內部消息說有領導認為他的批評「只是尖銳了一點,但還是可以接受的」。真希望,中國政府真的不需掩耳盜鈴,能夠光明磊落面對批評,不只是「可以接受」,能完全從民眾利益出發,「尖銳」也是討論,而不是永遠停留在「批評」上,那麼,李承鵬真的就可以如他自己所說:「安心寫詩去了」。

註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或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簡稱「城管局」,是中國城市管理中負責綜合行政執法的部門,現在城管部門逐漸納入各地方的行政編制,成為行政機構「城管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