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的兩本書單(下):看見

友善列印版本

回過頭來談柴靜的《看見》。相較李承鵬《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廣受「憤青」們的喜愛,這本紀錄性散文集《看見》比較受到溫和派的「文青」的青睞。這本書出版不到一個月,銷量就已經超過百萬本,在一些暢銷書排行榜上,更是連續5周蟬聯榜首,本書所得到的評價,基本也是正面的。

相較於《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揭露社會黑暗面引發讀者思考的力度重,《看見》就比較屬文藝糅合新聞記者的客觀敘事風格,透過清新自律的筆調來誘發讀者思考問題。也許是在體制內的中國中央電視台工作的緣故,柴靜無法「肆無忌憚」地抨擊,只能採取「客觀看見、客觀描述、客觀思考」的模式來提出現階段中國存在的種種問題。因為比較「正向」,所以比較容易被體制內外的大眾接受;但缺點就是在一些重要問題上有蜻蜓點水般的溫柔,不但沒觸及實質問題,也容易被詬病「矯情」與「做作」。

對於《看見》,在剝離掉柴靜本身的職業成長故事後,書中一路走來相依為命的《新聞調查》組故事,是以溫情脈脈打動人心,接著陳述新聞的理想。中國面臨那麼多嚴竣的社會問題,《看見》致力於要表達一種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渾渾噩噩的態度,希望讀者學會獨立思考、學會了解事件背後的因果聯繫、學會如何以邏輯戰勝情感。不過,這種態度,雖然不是直接解決問題打開大門的鑰匙,但至少算得上是走往大門的方向。

所以從某種層面上,和《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一樣,《看見》也無法給予實質的解決方案,《看見》甚至不太敢給予讀者太多思路。雖然如此,不過兩本書都傳遞了一種態度,那就是要學會獨立思考,有邏輯的思考。敢於直言體制不合理的《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是更勇敢的聲音,而更多關注人性本真的《看見》是更寬和的聲音;兩者共通處都是敢於質疑而不妥協。

《看見》的文章大部份是以柴靜blog上的新聞事件為主線,再加工豐富深化的故事。SARS時,她是最早一批進入第一線拍攝採訪的記者,她也因此名聲大噪,同時獲得很多民眾的信任。書裡她詳細描寫了SARS時的工作情況,在一開始政府想隱瞞掩蓋消息的時候,第一線的醫生護士是怎樣用無所畏懼的心態來面對幾何倍數增加的患者,並在極其有限的條件下救治患者。

她也寫到了家鄉山西的重工業污染,因為土地國有制/集體制造成的拆遷問題,違法徵地和買賣土地問題,家庭暴力受害者因為無相關法律可以保護,最終不堪虐待淪為殺人犯,同性戀遭社會歧視問題,網路瘧貓影像爭議問題等等。

因為不是時評類文章,加上體制內工作的緣故,柴靜的《看見》只是就事論事一層一層地剖析每個新聞,以及藏在新聞人物或事件背後可能邏輯鏈與原因。雖然,《看見》的矛頭沒有磨尖直戳政治體制,但也抽絲剝繭的從每一事件細節裡引導大家看見立法的執行不力或是不健全;也讓讀者了解社會邊緣人群被傷害、被遺忘的現狀,令人可以產生更多的社會責任感和以及對底層民眾的尊重和同理心。

柴靜的粉絲捧她為「知性女神」,但人紅是非多之後,近來也有很多「砍柴」的聲音,譬如私生活道德層面有問題,或是被批評因為有「央視」平台和一群社會名流力捧才有資源做這些事,甚至業有人引用香港記者的文章做為暗諷她的證據,認為她「做作」、「表演」。雖然有這些批評,但也無法抹煞柴靜《看見》一書對中國社會省思的貢獻。

總之,雖然中國沒有索忍尼辛,但像李承鵬和柴靜這樣敢於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都還有年輕熱忱的支持著,就是令人欣慰的事。一個強硬、一個溫和、一個犀利、一個清新,風格不同,當然,批評的程度也不同。最後,如果政治體制與社會大眾可以接受任何一種程度的批評,例如《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與《看見》;然後不要讓這些擅長文字的人只能神經緊繃地挑刺或是痛心疾首地對抗有問題的國家制度與社會問題,讓大家在批評之餘還有寫寫風花雪月的閒情逸致,如此才算是中國的真正進步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