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裡的小資生活現象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一段時間,號稱代表時下中國年輕人特別是九零後大學生思想情態的電影《小時代》引發熱議。劇本改編自同名小說,小說作者也是一貫在非議風口浪尖的八零後青春文學作家郭敬明。從原著到電影都用空洞虛無和浮華的情境打造出作者或一小部份人心中的當下,以扭曲的價值觀、生活空虛、盲目拜金等偶像劇的套路來表達他們認知的青春。

作者認為他的作品受眾是國中以上學生,他們完全能理解電影所傳遞的生活氣息。從「新概念作文大賽」折桂(取得桂冠)到玄幻文學出名到青春傷感文學打動人心,卻被發現抄襲而拒不承認,一路走來,如今在上海過著紙醉金迷生活的郭敬明坦然表示文學和商業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在他的世界裡,當下社會是一個可以稱之為「小時代」的時代,精緻,細膩,任何認知和情感都是小巧纖弱的,因為沒有甚麼苦難和傷痛需要關注。

幸好,這樣毫無邏輯的思維還是被社會主流所排斥。從主流媒體到很多知名影評網站,到社交媒體上公眾的反饋,都無法接受這樣一個虛浮的存在代表社會,很多九零後也因為莫名被代表而發出抗議之聲。就像之前票房大賣,由陳可辛執導的《中國合夥人》以「新東方」英語教育集團三位創始人為原型,講述了一個貌似勵志的創業故事,但其本質上「金錢和成功至上」的價值觀,還是讓很多本是目標受眾的年輕人覺得無法完全接受和認同。

這應當是件好事,因為總擔心年輕一代會在經濟高速發展,文化傳承和公民意識卻滯後的社會現實裡迷失或扭曲了價值觀,有些事實證明社會大概還是沒那麼令人絕望的。

但之前和一前輩聊天時,談到發現一種現象的存在,似乎更多年輕人(從七零後到八零後)相較於社會關懷,更願意沉浸在自己喜好的小世界裡,對社會問題置若罔聞;前輩說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可以考慮記錄成文。

可真要下筆之前,卻百轉千回了許多次,生怕自己的觀察片面狹隘,或者並不具有代表性。於是一拖再拖,總想著再理清一些思路,再多看一些事例。

也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身邊的親近朋友還是很有一部分關心社會實事,經常對不合理合法的社會事件發出質疑的聲音。但如果算上熟人或者一些關注的網路達人,基數大了,會發現喜歡「小世界」的人比重更大。

從「治癒系」、「小清新」、「萌物」的流行開始,美食美景美妝等等稱為很多中國年輕人生活關注的主要方向。大家都熱愛攝影、熱愛旅遊、熱愛一切機具視覺效果的美好。也有很多女生專注於服飾搭配、美妝美容、護膚保養和娛樂追星,好些知名美容達人或美食達人的blog的日點擊率都過萬甚至十萬。

作為一個本身也興趣愛好廣泛的人,自己的關注點也跳躍性很強,從來不覺得關注這些有甚麼問題。總覺得要有一顆熱愛生活和生命的心,才會如此。大概感覺到不同,是因為一些我認為同樣熱愛生活的朋友卻不理解為甚麼要關注那些負面的社會信息,譬如新浪微博上經常出現又經常被刪貼的信息。從食品安全問題到環境污染問題,從法制不健全到體制太冗雜,很多人覺得並不是不了解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是在一再面對負面信息之後,選擇了逃避,認為自己沒有解決的能力,甚至沒有幫助的能力,還是回歸到小家庭小範圍的溫馨美好中就好,那裡才有正能量。

是的,正能量,最近幾年由民間起流行的語詞中這個詞大概排行前茅。大家覺得自己生活外的太多不公平和苦難如果幫不到,不如屏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美好,也是一種傳遞正能量的體現。所以很多配搭精美照片的遊記得以出書並擁有良好銷量;很多美妝博文被一再轉載,大家討論各家品牌最新款腮紅或唇膏色號以及最新的保養品信息醫美信息的熱情遠高於看新聞;很多咖啡館蛋糕房應運而生,很多女生熱愛上學習烘焙,特別在東南沿海的一二線城市,「小資」是一種正確的受歡迎的生活態度。

之前說過,自己大概也和類似的生活方式有重合之處,更何況人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所以要談的並不是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何不妥,而是它背後隱藏的情緒。無論朋友閒聊,或是看這類博文,會發現很多人並不是真的不知道不了解社會上發生了甚麼,但是都選擇了一種相對淡漠的方式對待。

說「都」,是因為大致能分出兩種類型,一種是生活水平相對中庸,因此焦頭爛額於自己生活標準的提高且因為無能為力而選擇淡漠;另一種則是收入中產以上因為對社會環境的不信任且不想煩惱而選擇過自己的精緻生活。

後一種群體更集中在一線或繁榮城市譬如上海,通常他們只相信國外的產品或者本地有口碑的有機產品,更願意從國外網站直接購物,喜歡出國旅遊,喜歡日本式的精緻,喜歡台灣香港式的洋氣。譬如一位美容達人經常在博文中表達對台灣和台灣製造的熱愛,因為「黃浦江死豬之類的事件讓人心寒」。

當時前輩就總結出這一現象大概可以概括為「大中國」和「小中國」的課題。大部份年輕人出國旅遊的時候依然很注意言行舉止,很注意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形象,但是回到自己的國,失衡的社會發展讓大家只願意不問世事只求世俗安樂。

因為大家是把政府和國家當成兩個概念的,當感覺到政府凌駕於國家概念之上而大家的聲音發之無用時,無奈會讓人躲回自覺安全的領域,不再參與公共政治的討論。

並不是說只有中國才有此類現象,在日本生活的朋友說周圍普通的民眾都不太關心政治,自己也有熟稔而深刻的台灣朋友,也抱怨過現在台灣的一大部份年輕人也沈溺於自己的小世界裡,喜歡精緻溫和的生活,不再關心社會和政治。但畢竟日本和台灣已經走出了很遠,公民意識已經普及到一定深度;而中國的公民意識幾乎還在啓蒙階段,只在情調生活方面跟上發達的腳步是不夠的。同時,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太多生活水平相較發達城市還落後半個世紀的鄉村裡,太多生活艱辛的人還希望城市裡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們在茶餘飯後能為他們的生存發出一點聲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