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台灣活路:斯里蘭卡實地觀察

友善列印版本

「雖然內戰結束已經六年,賈夫納正式開放外國人進入也已經一年,但各位卻是第一個正式到我們商會拜訪的台灣民間團體。」今年2月初,在斯里蘭卡最北方城市賈夫納(Jaffna)工商總會的辦公室裡,會長K. Vignesh這麼對我們說。

這是我一年來第三次造訪斯里蘭卡,也是第二次到該國最北方的城市賈夫納。在這個人口約十萬的城市中,仍然偶爾可見因為戰爭而遭荒廢的房子,但是這個充滿泰米爾文招牌與印度電影海報的城市其實已經完全看不到戰爭的影子。當地工商總會會長與各級幹部親自出面歡迎我們這個從台灣來的研究團隊,給的訊息很明確:賈夫納人不需要金錢援助,但受到非常需要各種外來技術,從製造業到觀光業都歡迎台灣去投資。

島國斯里蘭卡常被稱為為印度洋上的一顆美麗的珍珠,國土面積約為台灣兩倍,人口數量則與台灣接近。因為地理位置之故,兩國間又無直航,和台灣殊少來往。過去國內媒體關於這個國家最多的新聞是內戰:政府軍與主張獨立的泰米爾之虎游擊隊從1983年打到2009年,造成10萬平民死亡,40萬難民流離失所。主張以軍事消滅叛軍的總統拉賈帕克薩(M. Rajapaksa)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中國的鉅額貸款,在國內大肆興建各類港口、機場、高速公路等。由中國投資的可倫坡港口城填海造陸計畫(工程經費14億美元),事先完全沒有經過環境影響評估就開始動工,完工後中國甚至能取得三分之一土地的所有權,儼然與租界無異。這些大型計畫雖然改善了國內的基礎建設,但也讓斯里蘭卡在外交與經濟上逐漸失去自主權,成為中國在印度洋上的新經濟殖民地。隨著基礎建設而來的是大量的觀光客,據統計2015年共有180萬外國觀光客造訪斯里蘭卡,其中就有20萬人來自中國(僅次於印度的30萬人)。

因為位於印度洋航線的樞紐位置的緣故,斯里蘭卡曾經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據點,習近平還曾經於2014年9月親自造訪該國並砸下大筆投資,但是斯里蘭卡人其實並不是那麼情願擁抱中國:一方面這個國家需要外來的資金與技術來協助其經濟發展,而中國剛好願意提供貸款;另一方面中國投資的項目只集中在港口公路等大型基礎建設,中國觀光客的消費型態也很固定(買茶葉、寶石等),因此整個國家並沒有真的從親中的政策裡獲得實質利益。2015年初斯里蘭卡進行總統大選,主張重新檢討對中政策的反對黨候選人斯里塞納(M. Sirisena)以明顯差距擊敗尋求連任的拉賈帕克薩成為新總統,開始調整過去的親中政策、改向印度與西方靠攏。一年下來,許多中國投資的基礎建設計畫被迫停擺,目前只有可倫坡港口城等少數幾個計畫獲准繼續進行。

曾經來過台灣訪問研究的私立Sanasa大學金融與管理學院院長S. Liyanage認為:斯里蘭卡轉向親西方與印度的趨勢短期內不會變,如果台灣企業真的要走向全球佈局,南亞是台灣必須積極開拓的地區,而斯里蘭卡是南亞自由貿易區的成員之一,正適合作為台灣企業前進南亞的灘頭堡。他的說法與當地台商Max林不謀而合。Max全家11年前搬到斯里蘭卡經營紡織業,至今工廠規模不大卻一直能穩定獲利。他說該國台商人數不多的主要原因還是「斯里蘭卡在台灣的能見度太低,很少人真的想來看看」。問到以台灣廠商現在的條件,能到斯里蘭卡做什麼?「改良水果品種、進行水產養殖、或開設私立中文補習班,樣樣都可以成為獨門生意,而且絕對沒有競爭者」,Max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台灣各界一直非常在乎「中國崛起」及其「一帶一路」對我們的挑戰,但是並沒有認真觀察在這些大趨勢下台灣還有什麼機會,斯里蘭卡就是明顯的例子。斯國已是南亞地區發展程度最高的國家,其人類發展指數(HDI)大概介於墨西哥與土耳其之間(全球73名),但我國仍將其列為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同等級的「特定國家」,其公民至今仍無法來台旅遊或求學,台灣公民前往斯里蘭卡旅遊時雖然有落地簽證待遇,但必須另外填寫入境表格,十分不便。去年斯國總統大選後,新政府官員曾經透過管道與我方接觸,表示有意願討論如何促進雙邊關係,但經我方評估後卻不了了之。後來斯里蘭卡政局日趨穩定,政策也不再像過去親中,但與台灣之間的關係一年來卻無任何進展,只能說台灣錯失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如今台灣也像斯里蘭卡一樣歷經了政黨輪替,新政府也承諾要檢討過去親中的政策,兩個同樣在大國(中國、印度)邊緣求生存的島國在政治發展上竟也有些許相似之處。從斯里蘭卡,我們似乎看到更多台灣未來的機會,而不是中國「一帶一路」佈局歐亞大陸的虛構假象。台灣的企業或個人或許能扮演比政府更積極的角色,來開拓印度洋這塊被我們忽略的寶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