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
一個國家經濟的好壞與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成功與否,一直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也是選舉期間最容易被在野黨拿來批評執政黨的議題。本專欄過去也曾撰文指出「從生活經驗看人民為何對經濟成長無感」,由於經濟成長與分配所牽涉的層面相當廣泛,因此,不管任何政黨執政,面對經濟問題,很容易受到對手的批評,即使對手沒有做太多功課。就如同選民批評政府往往都是根據自身感受一樣,照著自己的感覺走,這樣的情況是國內外皆然,政治人物永遠可以找到自己的同溫層。
地方經濟變好或變差與當地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否改變有很大的關係。以基隆港為例,在過去基隆港口貿易興盛的年代,由於基隆的就業情況很好,因此,所有與商業活動以及生活相關的服務業也都有不小的商機,故吸引更多的人到基隆謀生賺錢,這些服務業又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與消費,因此,整個地方就呈現生意盎然的景象,這就是經濟的良性循環,基隆鄰近的九份也是相同的情況。
然而,基隆港的貿易興盛與否也須倚賴外國與本國在生產與消費間的合作。不管商品的進口或出口均須倚賴海港與空港的貿易。若產業移走了或生產消費的模式發生改變,都會影響商品貿易與物流服務業的發展。就產業外移而言,在台灣、韓國、香港與新加坡等四小龍的經濟崛起後,這些國家透過貿易累積了不少財富,台灣的高雄港與基隆港也有非常興盛的經濟活動。但是,這些國家經濟活動興盛所帶動的就業需求增加也進一步帶動勞動與土地等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因此,在中國改革開放與柏林圍牆倒塌後,釋放出了低廉的勞動力與土地,使得許多廠商慢慢移往這些國家生產,大批台商移往中國生產即是明顯的例子。
當台灣的製造業者慢慢往外移動時,對於港口貿易的需求也會降低,港口所在地的商業活動也會減少。當外國生產條件的優勢使得台商外移時,台灣製造業的榮景也逐漸走下坡,製造業的生產減少了,原物料與機器設備的需求也會隨之減少,商品出口的需求也會降低,在這樣的環境下,港口貿易的需求自然降低。因此,基隆港或高雄港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也逐漸下降,對當地的經濟活動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是整個產業結構調整與廠商選擇所顯示的結果,絕非港口所在城市的單一個體可以改變的。但是,高雄與基隆不同的是,除了港口的貿易外,還有許多製造業與新增投資,因此,高雄仍有不錯的動能維持經濟成長。過去台北艋舺、彰化鹿港與台南鹽水都是過去因港口經濟而興盛,隨後經濟活動轉移而慢慢蕭條的例子。台北市從西門町到東區的經濟發展,再到目前信義區的商業活動都顯示經濟活動的改變對於商圈發展的影響。
就生產模式的改變而言,台灣近年來大體積商品的運輸日益降低,產業結構愈來愈集中在體積小且重量輕的科技產品的生產上,因此,使用海運的需求日益降低。加上許多產品的附加價值高,也講求時效性,因此,對空運的需求也愈來愈大,對過去以海運貿易為經濟基礎的城市而言,更易面對艱難的挑戰。
由上述的說明可知,生產活動與經濟發展是高度相關的,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人口不會憑空增加,一定需要支持人口移入的生產經濟活動。大學的設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大學附近常伴隨著租屋、餐飲、休閒娛樂與交通的需求,因此,只要大學可以永續經營,該地區的經濟也可以持續活絡。藉由就業與生產的相互幫忙,經濟才可以永續成長,這也是為何許多人一直強調勞工與廠商的利益是共存共榮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