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角色:美國的亞太前線地區

友善列印版本

香港和臺灣,看似和美國很遠,但其實和美國很近。地圖總會令我們誤解,認為美國遠在天邊,但如果理解到,自從二戰之後,美國海軍就實質控制了太平洋的話,就會驚覺,其實香港和臺灣,根本就是在美國控制範圍的最前線地帶。

「香港將會變得不重要」論一直彌漫著香港社會。一般來說,對香港沒甚麼感情的人,不論立場,都有相信這種理論的人。他們的立場可以是完全敵對的,比方說,有一些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人會認為,隨著大陸經濟的發展,實業被抽空的香港早晚都會衰退成一個廣東省的地方城市。也有支持臺灣獨立的論者認為,香港被統一後就失去了光輝,變得毫不重要,因此告誡臺灣人要慎防這樣的事情發生。

「香港將變得不重要,所以其他國家對香港的興趣也會消減。」這個推論看來合理,但最近發生了變化。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件,就是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事件。他為何會選擇來香港?史諾登的說法頗有亮點,他說,香港是地球上少數可以抵抗美國勢力的地方。這點大概連香港人自己也想像不到。

亞洲之大,史諾登不去日本,不去南北韓,不去臺灣,不去中國大陸,不去新加坡。而香港也沒令他失望。美國要求香港合作拘捕史諾登,香港最終的反應,是把史諾登放走。香港主要的政治團體,不論泛民和建制派,都反對政府接受美國的要求。美國對於這樣的結局當然是非常的不滿意。而史諾登這次押香港,贏了他的賭注。

這件事的影響,很簡單而且明顯,不論你認為香港重不重要,這個彈丸之地已證明了的確有能力損害美國的利益。香港欠缺軍事力量,沒有核武,政治上欠缺自主,經濟也變得畸型,以上的不足皆沒影響。

我們並不去猜度是否此事件直接影響美國與英國的態度,但這次事件之後,美英對香港有所轉變。首先,美國委任夏千福(Clifford A. Hart)擔任香港領事。夏千福在擔任港領事前,是美國的北韓六方會談特使,算是美國處理北韓問題的權力核心。

他到任香港之後,一改過去美國領事低調的作風,非常的高調演出。首先他連番接觸香港本地的各界,特別是政界人仕,並採用本土團隊經營其臉書群,採親民的作風。到處出巡吃本地小吃,拍照留念。他高調的做法,很容易令人聯想到受中國極力批評的末代港督彭定康。

結果,他很快就遭到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強硬警告,不應干涉香港政治。環球時報報導,夏千福的行為,令中央極為不快。讀者如果是站在親北京一方,或者以親北京的立場來看,甚至可以把夏千福的行為視為挑釁。

先不管他實際做了甚麼,夏千福發出的訊息很明確,他就是要讓媒體和大眾知道,美國對香港事務有高度的關注和興趣。 他並不打算掩飾任何事,他就是直接高調,因為他就是要表達這意思。而且他的方向是:香港人和香港的政客們,必須要收到這個訊息。

這並不是單獨的事件。不久之後,從香港撤退的英國,即一改其至少表面保守的作風。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國務大臣施維爾撰文表示,英國將會在香港的普選問題上「隨時準備提供支援」。施維爾的文章,立刻遭到親北京的媒體和政黨的強烈批評,他們叫英國閉嘴,不要干涉香港內政。

施維爾的言論發出不久,親北京媒體的文匯報和大公報就指控,英國軍情六處在香港策反、收買與操控關鍵人物,「意圖搶奪香港的管治權」。不論這些指控或猜測是否事實,但可以知道:英國對香港態度變得積極,北京對英國的態度感到緊張。

史諾登上一次押注的正確,點出一個我們常見的思考盲點,就是:我們可能之前會認為,香港對美國「不能帶來益處」,而沒有察覺到,香港「可以對美國帶來害處」。假設用前者來看,可以覺得香港對美國已不重要;但是用後者的角度來看,則香港對美國是重要的;因為香港是美國在東亞除了北韓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毫無疑問,不論香港人自己意願如何,香港並不具有真的有能力對抗認真想要介入的美國。而且當美國決心介入時,介入的就不會只是美國。

這點亦通用於整個泛太平洋前線,也就是包括臺灣,南韓,新加坡等,在軍事上,這些地方全都是美國海軍直接的打擊範圍。我們常以為「亞洲四小龍」是我們這些亞洲人在經濟上付出努力的奇跡,但在四小龍這宣傳語的背後,很可能真相是;四小龍是美國在太平洋前線的四大據點,經濟奇跡可能只是美國戰略下的結果,甚至,只是一個副作用。

不論這些國家或地區實際是誰歸屬的,他們都是美國在亞太前線的緩衝區;即使香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控制範圍,那也不妨礙美國同時視之為其勢力範圍。因此這個地區的人民,若關注自身的未來與安全,恐怕必須脫離「從自己地區出發的觀點」,改用「從東西兩大國利害看自己對他們的影響」的角度去看自己,才真的能夠準確判斷,四周會發生甚麼事,以及,將來會有甚麼事降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