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二十:將軍們勾心鬥角

友善列印版本

打從《獨立宣言》的討論過程中,大陸會議就不斷提起要爭取國際支持,但爭取國際支持不是嘴巴講講,國際就自動會支持,獨立戰爭開打至此,都還是英美之間的戰爭,1776年12月,華盛頓在冰天雪地中苦戰的同時,班傑明‧富蘭克林來到法國,爭取法國支持美國獨立。

身為英國的死對頭,法國對任何能給英國帶來麻煩的事都有相當大的興趣,但是法國才剛在七年戰爭中損兵折將,更造成相當大的財政負擔,要法國出錢出力,殖民地的這些民兵得先證明自己的確有辦法給英國帶來大麻煩,而不只是群扶不起的阿斗。

當法國看到紐約戰役英軍連戰連勝,頓時對支援獨立戰爭變得興趣缺缺,儘管富蘭克林被後世譽為不世出的大外交家之一,此時也一籌莫展,只能等待實際戰場上,民兵先證明自己的實力。

或許真是「天佑美國」,英軍很慷慨的提供了這個機會。

時間進入1777年,英軍開始計畫這一年的戰略行動,原本在波士頓時的4個將軍,其中蓋吉已經於1775年邦克丘戰役後打道回英國;而老是跟郝將軍唱反調的柯林頓,於1776年中被支開去攻打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結果打了個大慘敗,這下他的發言權又降低;郝將軍雖在紐約全勝,卻因為黑森傭兵與康瓦利斯遭華盛頓奇襲而略顯顏面無光,這下子微妙的權力平衡傾斜了。

此時英軍又顯露出威權體制的弱點,在威權體系下,上下權力相差巨大,因此人人都積極「往上爬」,表面服從的下級,一有機會就想把上位者擠下來,取而代之,而上位者自然也要全力阻止他得逞,「上下交相賊」。伯哥因將軍與郝將軍此時就陷入這樣的內部矛盾。

在向英國殖民地事務大臣喬治‧傑緬(George Germain)提出1777年的作戰計畫時,雙方各懷鬼胎,伯哥因將軍打算脫離郝將軍,力求表現,於是提出了一個南北對進的計畫。

這個計畫的根源是來自於1776年殖民地部隊兵分兩路遠征加拿大,結果在後勤不足、天花肆虐,以及英軍的增援反擊下慘遭大敗,蒙哥馬利將軍陣亡、約翰‧湯瑪斯將軍染病身故,一群殘兵敗將在本篤‧阿諾的率領下,退守諾克斯取得火砲的泰孔德羅加要塞,英軍的主將蓋‧卡列頓一路追擊,直到隆冬降臨才回師。

伯哥因計畫兵分兩路──好讓他能脫離郝將軍另領一軍──由他率領加拿大部隊由北往南,奪取泰孔德羅加要塞後,繼續沿哈德遜河往下游進攻,另一方面,郝將軍則從紐約,沿哈德遜河往上游對進,一路殲滅殖民地部隊之後會師,如此一來,就能把殖民地截斷,孤立新英格蘭地區。

這個雄偉的計畫,唯一的問題,就是郝將軍可不願意配合演出──身為「大內高手」,他看出要是這個計畫成功,伯哥因的光采絕對會蓋過郝將軍自己──郝將軍於是提出了另一個計畫,要從紐約出兵,追擊華盛頓,擒殺華盛頓的部隊,並一舉奪下費城。

郝將軍認為,這樣一來,戰爭就會結束,因為當時歐洲戰爭往往奪下敵方首都就必然結束,日後如英法聯軍,或八國聯軍也是攻下北京後就準備談判了,更好的是,他與華盛頓決戰的精采戰役,光輝將屬於郝將軍一人所有,伯哥因想「插隊」靠戰功超越他的地位?門都沒有。

當這兩個案子呈到當時的殖民地事務大臣手上時,他下了模棱兩可的指令,他同意了伯哥因的計畫,也指示郝將軍應適時出兵,但是又同意郝將軍的計畫,那表示郝將軍的主力將會前往費城,這是怎麼回事,那仗要怎麼打呢?

喬治‧傑緬有因個人政治鬥爭考量干擾軍事決策的不良前科,在七年戰爭中的明登戰役中,當法軍即將全軍潰敗,上級下令他出擊,可獲得全勝,但是他卻剛好與副手格蘭比不睦,不願意格蘭比在戰場上獲得榮耀,結果竟然壓住命令延遲出擊,此舉讓他在戰後遭開除。

在這次郝將軍與伯哥因將軍之爭中,他下了「創造性模糊」的指令,也是「大內高手」的「宮廷鬥爭」考量優先的結果。

首先,1776年魁北克戰役的英雄蓋‧卡列頓,剛好是他討厭的對象,允許伯哥因的計畫,讓伯哥因去奪走卡列頓的兵權,可以讓卡列頓吃點苦頭。

但是,若伯哥因太過成功,難免「功高震主」,所以他也不能讓伯哥因太出鋒頭,因此有意讓郝將軍的部隊不跟伯哥因配合,讓伯哥因灰頭土臉。

不過,若是不支援伯哥因的命令出自己手,那到時戰敗追究責任,自己也逃不掉,因此他下了模糊指令,一方面說郝將軍應適時支援,但又不下明確的命令,暗示郝將軍有違令的空間,讓郝將軍自行其是,到時萬一出事,就可以把錯都推到郝將軍頭上去。

郝將軍與伯哥因將軍自然也不是「小白兔」,對情況了然於胸,伯哥因明白郝將軍不會來支援,一切要靠自己,郝將軍也知道萬一出事,責任躲不掉,不過在爾虞我詐、各懷鬼胎下,兩路大軍照樣出發了,只留下先前在查爾斯頓打敗仗,現在沒什麼發言權的柯林頓駐守在紐約。

把個人的政治生命看得最優先,把地位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以踩著別人往上爬為第一要務,把同僚、部下都當犧牲品,置國家的利益於不顧,這樣的「宮廷鬥爭」手段真的值得學習?結果很快就會揭曉。

 

 (待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