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作者簡介
何蕙安
何蕙安,1985年生。前經濟日報法務與兩岸記者、特派員。過去五年的生活主要往來首爾與柏林兩地。現與先生定居柏林,寫推理小說與社會觀察。
所有文章
環境經濟
2020-03-02
【柏林想想】特斯拉,歡迎來到德國
碎木機(Woodchipper)的長吊臂熟練地從地上抓起一把樹枝,直往傳送口送,上方宛如煙囪的出口瞬時噴出細碎的木屑,散落進車後方的貨櫃;後頭,伐木機充滿力量的夾手握住樹幹、一把鋸斷,然後像削甘蔗似的刮去細枝樹皮並裁成相同長度,結束。流暢地像首詩。 忙碌的機具在圍籬的另一側來來去去。隨著伐木機的步伐,這種在德國隨處可見、枝幹細長宛如紅鶴腳的針葉木一根、一根地倒下。轉眼間,...
環境經濟
,
全球脈動
2019-11-28
【柏林想想】台灣人尚嘸甘:柏林共享機車服務商COUP退場
當我星期一(25日)看到柏林共享機車服務商COUP宣布於12月中終止服務,我走向冰箱,無聲地開了一瓶啤酒。 才三歲多的COUP,使用的是台灣電動機車Gogoro。COUP在2016年夏天率先且獨家將Gogoro引入歐洲。對來自台灣的我而言,引入的還有家的感覺。 今年8月,Gogoro才在桃園開始共享機車業務GoShare,氣勢如虹地一路進北上;...
環境經濟
2019-08-26
德國綠黨崛起 無速限高速公路即將終結?
時間推回今年5月底,當我聽到我先生Markus的回答,我就知道有點不對勁了。 那是歐盟議會選舉的前幾天,我隨口問他要支持誰。 事實上,在那一週前,當我們開在高速公路上,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回答問題一向很謹慎的他顯然還有些猶豫不決,直說自己還沒有研究各黨政見。但我知道他長期以來是自由民主黨的支持者--他們追求市場自由、數位化,很合Markus的口味,在過去幾年一向受到他的青睞...
2019-04-21
365天vs 8天!台灣德國駕駛教練養成大不同
Sven Müller仍清晰記得19年前的那一幕:他24歲,是個初出茅廬的實習駕訓教練,與學生開在主線道上,正在穿越路口;右方的支縣道上有台大卡車正等待Sven的車子通過。 一台腳踏車忽然從卡車右側竄了出來,眼看就要與他們的駕訓車對撞,Sven狠狠地踩下了煞車,車子嘎然停在路口中央,但事情卻還沒結束:卡車駕駛沒注意到駕訓車停在自己車前,毫無防備的踩下油門,...
2019-01-15
12年還蓋不完的新柏林機場
四個穿著「機場消防隊(Flughafen Feuerwehr)」黑色夾克與制服的男子正在點餐。排在他們後面的兩個人身上的橘色工作服帶著黑色污漬,紅白色的機場識別證別在腰間。 年輕的店員異常熱情地招呼著點餐客戶。這個只有30個座位的漢堡王餐廳,位在加油站商店內的一角,牆壁上畫著一台藍白色的飛機。30把紅艷艷的椅子空盪盪的,彷彿也很期待客人的到來。 大約是兩年多前,...
全球脈動
2018-11-18
一場城市單車革命 單車法公投如何改變柏林
漆成全白的腳踏車有個名字,叫做幽靈單車(Ghost wheel)。去年6月底,我每天上班都會經過的Danziger路與Greifswalder路口,出現了一台幽靈單車。上頭貼著一張女孩的照片,車前的人行道上擺著鮮花與閃著微微火光的蠟燭。 據事後讀到的報導,女孩當時騎車直行,準備通過路口,卻被搶快右轉的卡車撞上,送醫後不治,生命停留在31歲的夏日。在那之後的日子,...
2018-10-08
Mauer im Kopf : 柏林圍牆倒塌後 留在腦中的牆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正式宣布統一,黑紅黃三色國旗在德國國會大廈升起。28年過去了,柏林圍牆早已倒塌,但仍然有一道牆留在大家的腦子裡…… 我的前同事Arvid跟我同齡,曾在成都攻讀考古,說得一口流利中文。他個性認真,待人誠懇;他選擇吃素,是綠黨的支持者,且持續在下班後志願教難民德文。我眼中的他是「愛與和平」的代言人。 我家在柏林東北邊的Prenzlauer...
時事想想
2018-09-24
「身為德國人,你感到自豪嗎?」 德國人的納粹歷史印記
我的先生Markus第二次來台灣時,我們去公館剪頭髮,全程交給設計師打理。我覺得他的新髮型看來清爽,但明顯感覺到他的不自在。 他當晚發了照片給他的媽媽。媽媽的回饋很直率:哇,好像希特勒! 國內時不時傳出誤用納粹符號、扮演納粹的新聞,部分當事者在被揭露後仍依然故我,漠然不覺有何不妥。我想起了這段三年多前的故事。 我的想法是,我們所受的教育欠缺了對這段歷史的探究。...